•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高新区对湖南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2003年第16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3-03-10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指引下,在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示范效应带动下,湖南省委、省政府抓住全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十分敏锐地把握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并把高新区作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措施,放在我省科技与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位置,相继建立了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和湘潭、衡阳、岳阳、益阳四个省级高新区。六大高新区的建立,为我省经济建设集聚资金、人才和技术形成了优势,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创造了条件,对区域经济乃至湖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基本情况

    1988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1991年3月又批准其为国家级高新区,同年9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此,我省第一个高新区正式启动运作。1992年12月,又由国务院授权国家科委批准株洲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区。我省也相继批准湘潭、衡阳、岳阳、益阳为省级高新区。
    2002年,全省6个高新区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55.79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96.95亿元,产品利税55.65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8.4倍、8.1倍和4.2倍。高新产值占全省高新产值的61.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1.4%,高新区高新产品增加值245.2亿元,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为8.6%,拉动全省经济增长0.78个百分点。其中长沙、株洲两个高新区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72.97亿元、增加值121.95亿元,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增加值的50.1%和49.7%;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18.48亿元,占全省的54.8%;实现利税48.53亿元,其中上缴税金20.4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0.0%和40.1%。

二、高新区对经济的影响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
    2002年,长沙高新区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75.6亿元,相当于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8.4%;实现利润23.5亿元,上缴税金17.6亿元,相当于全市工商税收的56.8%;协议利用外资16134万美元,占全市的33.5%;实际利用外资10805万美元,占全市的33.0%。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24.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08个百分点。技工贸总收入从1995年的23.87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321亿元,年均增长45.0%,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由25.38亿元上升到275.6亿元,年均增长40.6%,远远高于全市同期工业总产值13.8%和GDP12.5%的年均增长速度。株洲高新区2002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7.37亿元,相当于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0.0%;实现利润4.62亿元,上缴税金2.81亿元,相当于全市工商税收的35.0%;协议利用外资1421.6万美元,占全市20.2%;实际利用外资485.6万美元,占全市6.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25.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
    (二)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
    长沙以高新区为龙头,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2002年,长沙高新区四大产业的技工贸收入为282.5亿元,占区内技工贸总收入的88.0%,分别占全省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的94.6%、31.3%、20.5%和37.5%。培育了LG曙光、远大、湘计算机、旺旺、海利、中联、三一重工、斯伦贝谢、创智、长海、力元等一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随着长沙软件园、新材料基地、传感技术基地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及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和望城食品工业园的全面启动,这四大支柱产业无论从量的扩张还是从质的提高上都将有一个较大的跨越。株洲高新区基本形成了以超硬金属材料、化学建材、工程陶瓷、弹性元件为主体的新材料和以电力机车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特色。
    (三)技术对接成效初显
     由于体制的原因,大多数存量资源集中在原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源,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是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株洲高新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初显。田心和董家锻高科技工业园利用传统产业的存量资源,重点发展轨道电力牵引技术和航空陆用技术产业;河西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以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湖南传感技术基地建设为载体,有效地推动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对接。如通达电机厂新产品销售收入已占企业总收入的50%以上;时代橡塑、硬质合金、冶炼厂、电厂、瓷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基本实现了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化。

三、存在的问题

    我省高新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综观全国先进水平,应该清醒看到我省高新区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少、小、小、低”的产业格局,增长速度趋缓,差距拉大
    总体而言,我省高新区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少、高新技术项目小、企业规模小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产业格局。从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区来看,2002年年收入长沙高新区321亿元、株洲不到100亿元。长沙目前的收入水平只相当于2000年南京高新区的73.6%、深圳高新区的75.4%。全省6个高新区2002年有高新技术企业795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108家,占13.6%,过亿元的企业只有65家,占8.2%,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8家,过50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企业没有。高科技含量和投资规模过亿元的大项目源不足,全省6个高新区,近几年来,招商引资过亿元的项目只有24项,过10亿元的项目仅有2项。1999年、2000年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40.4%和35.8%,而长沙高新区只有28.4%和3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经济总量比长沙大的南京、深圳、西安、武汉等高新区,高新产值增幅已由2000年的31.8%下降到26%以下。与发展环境相似的西安高新区相比,1993年同时被科技部评为全国10大先进高新区,但目前西安仍处全国10强之列,而长沙只属中等偏上水平。
    (二)外向度低,国际竞争力弱
    就我省实力最强的长沙高新区而言,2002年出口创汇2.3亿美元,占总收入的6.1%。2000年出口创汇聚1.1亿美元,低于全国53个高新区平均出口创汇3.51亿美元的水平,更低于深圳高新区20.86亿美元、南京高新区6.44亿美元的水平,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技工贸总收入排在第13位,而出口创汇额列第25位,创汇能力只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1/3、南京高新区的1/6和深圳高新区的1/19。
    (三)招商引资整体水平不高
    受环境、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省高新区招商引资的整体状况不尽人意。一是大的跨国集团公司来湘的少;二是省内(市内)项目多,省外(市外)项目少;三是内部增效扩产项目多,新项目、新资金和新进区少。缺乏产业发展的亮点,规模难以做大。
    (四)良性互动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独立作战或依赖进口和购买的多,在省内形成配套或协作的少,其带动和辐射效能不强,没有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产业链,这也阻碍了产业规模的做大做强,同时,削弱了对全省总体经济的推动作用。

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高新区发展初期,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扶持上给予了很多优惠,包括减免税,国债资金、更新改造资金、产业引导资金等投放的倾斜和土地的使用等等,基本上是以政府推进为主导。经过10多年的原始积累,2001年国家提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目标,即由政府推进为主导转变为以市场推进为主导;从单一的产业功能转变为技术创新的综合功能;从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实现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向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推动产业发展由小而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从逐步式、积累式改革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转变。这对我省产业规模小、外向度低的发展格局来说,如何增强竞争力无疑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国际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聚集资金、人才和技术,做大做强做优高新技术产业。要以优化环境为突破口,围绕创新和产业化,一方面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另一方面利用加入WTO后产业国际性调整的有利时机,吸纳世界500强企业和大的跨国公司来湘投资,努力改变我省“少、小、小、低”的产业格局,拓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我省高校、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理顺管理体制,完善产学研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各高新区在加强优势企业培育的同时,激励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引导高新技术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兼并、收购、租赁等方式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辐射、改造和提升,促进产业结构“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提高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三)招商引资立足湖南,防止“内耗”。由于区内和区外、地区与地区之间政策环境不一样,致使部分项目在省内(市内)游移。因此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认为应立足湖南,全省在一个统一的政策平台上操作,防止竞相“低门槛准入”。
    (四)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省6个高新区,除长沙高新区已完成“一次创业”、株洲高新区处于“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的过渡期外,省级高新区都还处于“一次创业”阶段,因此除企业投入外,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形成由政府推进逐步过渡到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良性投入机制。同时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发挥政府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企业或风险投资家进行风险投资主体的投融资体系。
    (五)强化高新区的服务职能,提升服务层次。高新区作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及转化基地,必须具备强大的孵化功能和服务手段。从现状看,我省高新区的服务还停留在“保姆式”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方式上,缺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指导、参谋和科技咨询等高层次的服务以及提供产品检验、测试等服务手段,孵化功能较弱。2000年西安高新区孵化器总收入、场地面积、在孵企业数、孵化基金、毕业企业数分别是长沙高新区的4.9倍、14.9倍、10倍、1.6倍和6.2倍。因此,强化我省高新区的服务职能,提升服务层次势在必行。
    (六)在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的同时,要加强产业工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湖南高新产品品牌。目前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特别注重高学历、高层次科研开发人才的聚集,而对一线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等人才队伍的建设还没有纳入议事日程。

承办:人口社科处
执笔:蔡冬娥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