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03年第17期)
一、经济复苏迟缓,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一)美国经济:2002年是美国经济衰退后挣扎恢复的一年,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影响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经济发展一波三折。一、二、三和第四季度的GDP增长速度呈现出“快、慢、快、慢”的发展趋势,全年GDP增长速度达到2.4%,较上年增速快2.1个百分点。(见表2、图2)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是三大经济体中表现最差的一个。2002年第一、二、三和四季度的GDP环比分别增长0.2%、1.0%、0.7%和0.5%。预计2002年全年日本经济可能出现微弱增长或负增长,2003年还是零增长,2004年才可能有0.8%的正增长。日本政府对宏观经济采取“硬着陆”政策,即对日本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采取强硬措施解决,这样可能导致一大批企业破产;同时以发行国债、增加公共支出为主要内容的扩展性财政政策没能启动国内经济,反而引发巨额财政赤字,使日本成为发达国家中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最严重的国家。在消费方面,长期的通货紧缩导致的收入减少造成消费者消费心理萎缩,致使景气恶化的担忧更为增强,失业大军扩大,消费需求低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是负值 。由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美国出口的增长,因此不确定性因素很大(见表9、表10、图9及图10)。
2002年全球贸易蹒跚而行,贸易纠纷硝烟不断,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动力源泉。世界贸易量在2001年下降了1.5%,出现了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2002年,由于世界经济状况并没有进一步恶化,低速增长尚可维持,据IMF预测,2002年世界贸易量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2.3%,进口增长1.5%,2003年,随着世界经济和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好转,直接投资预期增长,这将对全球贸易的顺利发展铺平道路,预计世界贸易量增长6.1%,呈恢复性增长。
2002年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02年1-12月份美国进口14073.41亿美元,同比增长3.8%,出口9716.65亿美元,下降2.5%,逆差额435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创历史新高,其中2002年12月份贸易逆差448.77亿美元,是单月最大逆差额。2001年美国贸易逆差受国内需求不旺的影响,6年中首次下降,随着2002年经济的复苏,逆差又转入扩大。欧元区2002年由于进口大幅下滑,1-12月份进口9697亿欧元,同比下降4.0%,出口10605亿欧元,增长1.0%,实现顺差1023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一倍多;日本2002年外贸盈余9.9万亿日元,比2001年增加51.3%,这是过去4年来日本的外贸盈余首次比上一年增加。2002年,日本的出口额达到创记录的52.1万亿日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4%,进口额为42.2万亿日元,较上年减少0.6%,为3年来的首次减少,受信息技术产业不景气的影响,日本从美国的进口比上一年减少5.9%,降为7.2万亿日元,而从中国的进口增加9.9%,达7.7万亿日元,首次超过美国。
在全球贸易中,2002年贸易争端、技术壁垒、反倾销等有增无减。年初,全球头号贸易大国美国挑起了钢铁贸易争端,从3月20日起将大多数进口钢材征收最高达30%的进口关税,限制钢材进口,俄罗斯、巴西和其他一些拉美国家纷纷采取措施;5月份,布什政府通过新农业法,对国内农业提供大量补贴,筑起保护壁垒;9月中旬欧盟公布了一份总额约40亿美元的对美贸易制裁清单;11月下旬,美国又推出“零关税”议案,建议到2015年全面取消制造业产品关税。
2002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在上年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约为540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7%,只有2000年的1/3,是近1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其中下降最多的是发达国家,达31%,发展中国家下降了21%,东欧和中亚国家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它们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不大,难以影响全局。预计200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难有反弹,只能维持去年的低水平。由于经济不振,股市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特别是发达国家兼并和收购大幅减少,并购的规模也缩小很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投资的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直接投资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及政治方面出现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兼并公司丑闻暴露出来的弊端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体上有所减少,其中,流向亚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6%,流入非洲的减少65%,流入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投资减少27%。外国直接投资的减少,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而国际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呈负增长趋势。中国2002年仍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吸收外资总额高达500亿美元,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净外资流入国。
三、美元大幅贬值,股市急剧下跌
2002年全年美元兑日元贬值10.2%,兑欧元贬值13.7%。9.11事件以后,美元短期下跌,2001年11月初又继续出现上升态势,2002年4月份美元一直保持其强势地位,此后美元兑欧元、日元及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连续下跌,2002年7月21日美元兑欧元的比率为1:0.99,7月22日美元兑日元的比率为1:116,均为年初以来的最低点。至2002年12月30日,美元兑欧元和日元的比率分别为1:0.9584和1:118.5。
自2000年美国股市进入熊市以来,连年持续下跌,由于安然、世通等大公司的财务丑闻接连曝光,2002年全球股市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2002年10月底,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日本日经225指数、英国金融时报100指数、德国DAX30指数和法国CAC40指数几乎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与最高记录相比,美、欧股指今年的最高跌幅都在30%以上,东京股指更高达78%。2002年7月2日,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双双跌至近5年来最低点,股票在近几个月内缩水2.8万亿美元。随着美国经济度过最困难的时刻,预计美国股市将会有5%—10%的反弹,连续第四年下跌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世界其它股市也将以震荡向上为主流行情。
自2002年年初以来,油价伴随小幅震荡全面回升,出乎去年年底人们的预料。第一季度,减产、战争、与经济恢复导致国际油价由降转升。2002年1月1日欧佩克实施每天减产150万桶、为期6个月的措施,以及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产油国相继同意实施减产保价措施,此后,中东局势又骤然吃紧,加上美国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在下降4个月后止跌回升,并节节攀高。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2002年3月29日为每桶25.92美元,4月2日上升到每桶27.63美元,纽约市场5月份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27.71美元,创6个月最高。二季度,由于委内瑞拉政治危机,4月份国际油价短暂上升,但油价相对平稳,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公开宣布将取消减产保价措施,同时美国经济增长缓慢,仅为1.3%。三季度,随着美国攻打伊拉克舆论的升温,以及美国经济重新又恢复较高的增长势头,为4.0%,纽约市场油价继续攀升,8月20日突破每桶30元大关,创下15个月以来最高水平。9月24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11月份原油期货再度上涨到每桶31.39美元,成为2001年2月来的最高记录,与年初相比,国际油价涨幅超过40%。2002年末,受美国可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和委内瑞拉石油部门爆发大罢工的影响,国际油价继续在高价运行,2002年12月2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003年2月份交货的原油价格以每桶31.75美元收盘,比上年同期上涨60%,达到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五、2003年世界经济仍将缓慢增长,但还存在许多变数
随着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2003年消费需求的不断上涨、低通货膨胀率及扩张性货币发行和财政政策的影响等因素,如:美国在2003年1月宣布了40年来力度最大的“振兴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今后10年内削减税收6740亿美元,其中,2003年将有9200万纳税人受惠,人均减税1083美元,将有3500万人从股票红利中得益。减税在今后三年内还将创造210万个就业岗位,并使经济增长率提升1.1个百分点;日本在2003年也将推进包括金融、税制、规制和政府支出四项改革;同时世界贸易也将呈恢复性增长;全球股市将止跌回升。预计2003年世界经济总体运行将会好于2002年,但经济运行中不利或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如个人消费与企业财务状况的不景气、美国的高额外债、某些行业的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以及美国是否攻打伊拉克等因素,都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美国对伊战争如箭在弦上,如果美国对伊发动战争,而引起海湾地区石油生产和供应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每桶油价可能上涨到40—50美元,国际油价的攀升,对复苏的世界经济和生产耗能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是个严峻的挑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美国消费物价便会增加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则减少0.2个百分点,对日本而言,消费物价便会增加0.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则会减少0 .4个百分点;每桶油价上涨15美元,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这些问题将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的波动。
执笔:刘雁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