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书价何时不再雾里看花

(2003年第31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3-05-2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目前,书价虚高状况已引起全国政协委员们的极度关注。我省图书价格状况如何?最近,省城调队走访了省新闻出版局,并对长沙、株洲、邵阳、常德、郴州、岳阳等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图书价格存在虚高现象。

一、书价虚高现象呈现的特点

    (一)书价上涨速度快、幅度大

    九十年代以前,我国对出版物的出版和发行都有严格规定,对纸张价格也进行了控制,书籍价格波动较小。九十年代后,国家放宽了对出版物的限制,并在纸张涨价的推动下,书籍价格大幅上扬。据调查,从1978年至2002年以来,我省书报、杂志的零售价格指数上涨了15.5倍,比同时期的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35倍,高出12.15倍。以文学名著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几元钱,到90年代初的十几元钱,现在至少二三十元。如一套《水浒传》,八十年代为每本5.2元,九十年代为15.65元,如今为30元,比八十年代上涨了4.77倍,比九十年代上涨91.7 %。《现代汉语词典》由1980年每本5.8元涨至现在的55元,上涨了8.48倍;信纸也由1980年的每本0.29元上涨到现在的1.80元,上涨了5.21倍;1990年高中语文课本每本为2.10元,涨到现在的10元,上涨了3.76倍;《读者》在九十年代初每本只卖0.5元涨至现在的3.0元,上涨了5倍。

    (二)“一折书”定天价,卖地价

    我省普遍存在图书的售价只有定价的几分之一,甚至还有不到一折的“一折书”现象。据调查,常德市在2002年秋季特惠精品图书展销会上,竟有百余种图书“一折”起价,如一本装帧精美的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北京市铁成印刷厂印刷的《资治通鉴》全卷六卷,定价为1680元,而售价只有60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柯蓝博泰印务有限公司印刷《现代汉语辞海》全四卷,定价为895元,只卖100元;1200元的《中国通史》只卖100元;1966元的《中国古典名著》竟折到100元;1200元一套的《十万个为什么》折价为130元;《中国大百科全书》全七十四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全二十卷、《英汉词典》上下两册、《中华语海》全四卷、《语文大辞海》全十二卷等分别由标价的每本19800元、3900元、595元、990元、1280元,只售480元至60元不等。而所谓正版“一折书”,其实就是在书名、书号、内容上做文章,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书号、书名一致,但定价与包装不同。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孙子兵法连环画丛书》原定价78元,现定价680元,卖价是80元,原一套6册,现一套8册,封面和装帧与原来的不同。二是同一书号,同一内容,不同书名。如学苑版的《英汉大词典》全三册,定价680元,卖价80元,原书名为《全新多用当代英汉双解大词典》,原定价275元。三是同一书号,不同内容,不同书名。如远方版的《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现定价980元,卖价80元,这个书号原来是《世界名人演讲集萃》一书的,一套6本,定价75元。

二、图书价格涨幅过高的原因

    (一)生产环节图书印数减少造成书价成本上涨

    据调查,我省的图书价格相对于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言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其价格的确定没有绝对的标准,图书材料成本主要由印张决定的,纸张在图书生产成本中约占50%,目前图书印张价格浮动较大,一个印张的价格应为2元左右,但因为精装本,或者数量少的书籍,可能6元或8元,有的甚至更高,到十几元一个印张,从目前书柜上的书看,大多数是超出2元以上的一个印张价格。据调查,十几年前每本书印数少则五六万册,一般十几万册,现在相当一部分书印数只有几千册,印数越少,成本就越大,致使图书价格成本上涨。

    (二)流通环节较多造成书价成本过高

    从图书价格的构成上分析,流通环节的价格构成比例过大。以定价10元的图书为例,从印刷厂出来的价钱2.5元,作者的稿酬在8%左右,为0.8元,版社利润一般在10%左右,则为1元,如果由出版社自己总发行,再加5%的发行费,即0.5元。剩下的50至55%,5元多被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拿走。现行的批零差价已为合法批零差价的300%至400%。目前图书市场已形成新华书店、出版社、非国有书店三种成分共同发展的发行格局。国有和非国有书店发行渠道各自独立,环节较多。新华书店发行所、省店从出版社批发,基层店再从上一级店批发,也有从民营渠道批发的。大量的零售摊店从中间商批发,而且中间商又有一级代理、二级代理之分。由于批销商和出版社不同,折扣也不相同,图书流通环节之乱,一本书从写作到最终消费市场,各个环节层层获利,拉动书价的上走。

    (三)不规范的市场环境造成书价虚高

    据调查,目前图书市场管理比较混乱,一些书商、出版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出版商买卖书号和隐瞒印数等已经成了出版行业公开的秘密;书商出钱出版盗版书之风屡禁不止,有愈演愈烈之势,由于大批廉价的盗版书越来越多,充斥了整个个体书市。使人们对书价产生了虚高的概念。书商、出版商为迎合部分高消费群体和公款消费群体,纷纷推出装帧考究、印刷精美的“精品”书,以此推动了书价的升高。另外“一折书”大多没有版权,成本较低,高定价、高折扣,使得这些图书有了更大的降价空间,出版社和书店便都有利可图,以致造成书价虚高。

    (四)印刷厂工人的工资、成本和税金的上升造成书价上涨过高

    从该厂工人的工资情况看:1980年到2000年该厂人平工资增长14.7倍,其中1990年比1980年只增长的2.3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增长3.7倍,平均每年增长16.8%。此十年间也是书价上涨幅度最大的时期,据省城调队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80年、1990年、2000年邵阳市职工人平工资分别为732元、 1957元、和6892元,2000年与1980年和1990年相比分别只上涨了8.42倍和2.52倍。2000年,印刷厂工人的年平均工资与邵阳市职工人平工资相比,多5257.61元。再从该厂的成本和税金的情况看: 2000年比1980年总成本增加了9.1倍;税金也增加了9.1倍,2000年比1990年税金增长9.7倍,比同期总成本增长2.58倍高出7.12倍,原因是1995年国家税制改革以后,对企业收入增加了增值税,税金大幅上升。从以上可见,由于工资和税金的上升,也促使书价上升。

三、书价虚高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

    (一)导致家庭和个人购买力下降,消费者反映强烈

    据省新闻出版局统计,2002年我省图书出版总量为3504种,比上年增加了5%;总印为3.26亿册,比上年增加了36.9%;其中新出版有2258种,比上年增加了15% 。2002年全省图书销售金额   35.23亿元,虽比上年增加了5.2%,但其主要流向为课本与教辅读物的批量购书,占总销售的80%以上,而一般图书总销售只占10%左右。据省城调队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574.72元,其中人均购买书报杂志的支出为33.6元,仅占0.6%。在这仅有的一点支出中,还有相当部分是用来购买如电视报、文摘性周报、课本及参考书等的开支,而真正用于购买一般性图书的支出很少。书价的大幅度上涨,对于那些普通居民来讲,特别是那些喜于购书,藏书的读者来讲,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少读者只得望书兴叹,据一项抽样调查表明,85%的读者认为书价贵,25%的读者认为价格之高让人难以承受。广大消费者对虚高定价反应比较强烈的书籍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学习辅导类用书价格比较高。《高考通鉴》总复习每一科为18至20元,而上世纪80年代初一套(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英语、政治)八科仅为14元;一份85个16开版面普通纸张印刷品的ABC卷等学习资料,每份定价5元。二是幼儿启蒙教育类读物和常用学习资料卡片的定价较高,许多家长对此呼声很大。如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和湖北鄂南新华印刷厂印制,仅有18页的世界著名童话故事,全套30本108元,平均每本价格为3.60元;由上海长城绘图印刷厂印制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皇帝的新衣》一书,总共只有14页,定价则高达5元,平均每页为0.36元。三是精装本时事政治类学习资料的定价高得离普。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六大学习资料《潮涌东方》定价为1280元。

    (二)“一折书”定价使广大读者合法权益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明文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离谱的“一折书”,不仅折射出书经营商获取暴利的心理,更昭示着广大读者的合法权益正在被无情地侵犯。因而,在出版者和经销商以“一折书”为道具上演的双簧戏中,广大读者扮演的却是一个被剥夺了“知情权”的受害者角色,他们应有的合法权益也遭到书商们无情的践踏。

    (三)内容雷同的书籍多,大量浪费出版资源

    据调查,同内容的书有多种版本的现象普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就有200多个版本,直接导致每种书印数下降,成本加大。尤其是学习辅导类书籍,同一科目的学习资料就有几十种,一方面造成了出版资源很大的浪费,也令消费者在选购书籍时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库存积压逐年上升,库存又迫使出版社把损失加到新出版的图书上,形成恶性循环。据新闻出版局统计,2002年全省图书库存总金额为8.51亿元比2001年的8.2亿元,上涨3.7%。 

    (四)书价的构成,使盗版书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间

    从书价构成中,如果除去作者、出版和发行费用,那么书价就可以降低50%以上,因为有50%的空间,让盗版者大有利可图,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盗版书与正版书相比价差很大,充其量不过质量差一些,况且有些质量还不差,价廉物美,何乐而不为?因此,各大小书店、街头小摊到处都有盗版书出售,造成图书市场鱼龙混杂,盗版书刊泛滥。书价虚高带来不法商贩乘虚而入,“游击战”不仅给国家税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给我国图书市场价格规范化管理带来不利影响。据调查,邵阳市个体书店里文艺类盗版的书占80%以上,个体书店的文艺类盗版书价格比正版价格低50%以上,特别是游走个体书贩的书价通常以一折销售。

四、采取切实措施消除书价虚高

    (一)制定相应的图书价格管理办法

    任何商品价格体系都有其合理性,随意高定价和无限制打折对图书价格体系肯定造成冲击,扰乱了图书市场的价格秩序,给书价带来了混乱,也只能造成读者对现行书价的不信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管理,尽快制定相应的图书价格管理办法,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书刊定价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书刊经营利润是否控制在合理范围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规范图书的定价行为。同时公布图书成本核算方法,增强图书定价的透明度,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二)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从“一折书”现象可见某些图书存在严重暴利状况,因此,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书刊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整顿,对违反法律、法规牟取暴利,用不正当的经营手段以书籍超高定价、超低甩卖、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等加强监管,要坚决打击盗版书刊,定期或不定期对书刊市场进行检查,对盗版书刊的经营者予以重罚。

    (三)减少书刊流通环节,降低书刊销售成本

    目前我国图书的编、印、发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以至图书出版和销售机制混乱,导致了图书发行销售中的种种环节的书价虚高现象,故时下应尽快减少书刊的流通环节,理顺图书价格管理机制,并通过法律等手段规范图书定价,成了当务之急。同时,还应不断增加图书定价的透明度,使我省图书市场朝着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方向快速发展。

    (四)尽量避免发行内容雷同的书刊,以节约资源和方便消费者购买

    尽量避免同内容的书有多种版本的现象,增加畅销书的发行量,以节约资源和方便消费者购买。切断分摊比率较高书价的中间商,让出版社、发行商直接由作者找印刷厂印刷,减少书刊的单位成本,适当地降低书价。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对一些向全民普及的书籍应实行微利经营。

    (五)结合我国国情及其地域特色,努力开发一般图书的选题资源

    据调查,县及县以下90%以上的图书总销售为课本与教辅读物,而一般图书总销售只占百分之几。我国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决定了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小城市与县城乡镇以至于农村之间,承受能力和购买力有相当大的差异,而我国有80%的农业人口,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制定出广大农民能接受的书价,让书成为广大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同时,出版业在当前,尤其要认真重视面向“三农”的出版物品种缺乏、面向国际的出版薄弱和电子出版物出版薄弱这些问题,以超前意识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在这些领域中有所作为,开辟出新的市场。

承办:城调队
执笔:谌  滨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