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踏浪 稳健快行
--湖南省上半年规模工业形势及全年展望
(2003年第43期)
年初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美伊战争爆发,"非典"疫情蔓延,加之我省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在此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我省坚持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不动摇,将突发事件对工业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呈现出生产、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上半年发展形势
(一)生产持续快速发展
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412.82亿元,同比增长20.1%,列全国第11位,增速快于同期2.8个百分点。与周边省份比较,我省规模工业增长速度处于领先地位,分别比湖北(12.0%)、广西(13.2%)、河南(19.1%)、广东(19.5%)、江西(19.4%)快8.1、6.9、1.0、0.6、0.7个百分点。1-6月,全省规模工业当月增速分别为21.0%、22.6%、18.6%、20.1%、19.9%、20.3%,呈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
从轻重工业、经济类型、行业结构看,上半年工业生产呈以下特点:
1、重工业领先轻工业发展
今年以来,重工业除6月份增长速度较轻工业低外,其他月份均快于轻工业发展。上半年重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44.23亿元,同比增长21.5%,比轻工业快3.8个百分点;轻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68.59亿元,同比增长17.7%。
2、国有经济稳步增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60.40亿元,同比增长14.3%,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63.1%,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88.41亿元,同比增长9.3%。在国有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上半年累计完成增加值152.42亿元,同比增长29.4%。
3、大部分行业较快增长
全省规模工业所涵盖的37个行业的增加值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增幅在20%以下的13个,20%至40%的15个,增长40%以上的有9个。
(二)产销衔接较好
受"非典"影响,全省规模工业4、5两个月份的产销率同比分别下降1.48、1.88个百分点,导致1-5月产销率较去年同期略有降低,但随着6月份企业销售快速回升,上半年产销率累计达到99.55%,同比提高0.26个百分点。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累计为99.98%,同比增加0.86个百分点;重工业为99.33%,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三资"企业产销率最高,为100.3%,同比增加0.49个百分点;股份合作企业产销率最低,为97.9%,同比提0.15个百分点。
(三)效益稳步提高
上半年,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19.58%,比上年同期提高13.81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5.21%,同比上升13.3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呈效益提高、利润增加,亏损面、亏损额双降的良好局面。
1、利润显著增加
我省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24亿元,同比增长63.9%。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8.99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60.1%,同比增长66.8%。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六大优势行业较去年同期新增利润12.58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新增利润总量的66.8%。
2、减亏成效明显
1-6月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4.89亿元,同比减亏1.72亿元;亏损面为25.8%,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为11.37亿元,同比减亏1.60亿元;亏损面为39.4%,同比下降6.6个百分点。
3、优势企业贡献突出
盈利额排行榜的“十佳”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9.42亿元,占总量的六成以上,拉动规模工业利润增长29.9个百分点,这部分优势企业利润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利润增长0.5个百分点。
4、利润总额的行业集中度略有变化
累计实现利润最多的前5个行业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共实现利润总额33.27亿元,占总量的69.0%,比重同比下降6.2个百分点,显示其他行业的效益不断好转。
(四)标志性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标志性工程企业上半年完成增加值136.02亿元,同比增长24.0%,比全省平均速度高3.9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成为全省规模工业稳定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1-6月共实现利润24.59亿元,占规模工业利润总量的51.0%,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利润增长31.7个百分点。
(五)各市州普遍快速发展
上半年,除自治州外的其他13市均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其中有半数地区增长幅度在20%以上。湘西自治州在矿产品生产企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下,上半年一举扭转了去年以来的下降局面,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3 %;永州市在长丰汽车强势发展的拉动下,继续以31.3%的增速居各市州之首。分区域看,"长株潭"地区完成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22.4%,比全省快2.3个百分点。"一点一线"地区累计完成增加值270.74亿元,同比增长2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
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市州经济效益普遍好转,亏损面下降,上半年各市州中有 12市实现了净盈利,且都比上年大幅增长,其中长沙、常德、株洲利润总额位居全省前三甲,分别为19.12、7.06、4.80亿元,同比增长40.3%、65.2%和74.4%。分区域看,“长株潭”地区实现利润25.92亿元,占全省利润总额的53.7%,同比增长46.4%;"一点一线"地区实现利润30.64亿元,占全省利润总额的63.5%,同比增长61.3%。
二、规模工业快速增长的原因
上半年,我省规模工业保持生产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的态势,主要得益于政府调控能力增强、工业企业投资力度加大、市场需求旺盛和行业驱动等因素。
(一)政府宏观调控、驾驭经济的能力增强
4月份,全国部分省、市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一度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及时采取了一系列防止"非典"疫情蔓延的措施,我省也积极应对,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非"谋发展的措施,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发展,努力将"非典"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对"非典"疫情的有效控制,为我省上半年及今后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投资力度加大,技改效果明显
上半年,全省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0.48亿元,同比增长59.9%,其中工业技改投资87.26亿元,增长71.5%。随着一些重点项目相继完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技术含量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三)部分行业出厂价格上涨刺激了生产
上年末以来,受国内外市场的石油加工品、钢铁等工业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拉动,我省相关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强,全省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8个出厂价格指数超过100%,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最为显著,综合价格指数分别为117.39%、114.6%、106.33%、105.63%、105.11%和104.57%。
(四)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拉动作用突出
一方面,受我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政策拉动,我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有效拉动了全省规模工业的发展,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7.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4.13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3.4%,拉动增长1.7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非典"疫情对医药产品需求剧增的影响,医药行业意外"受益",在5月份生产明显加快的带动下,上半年同比增长28.7%,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增长贡献最大的十个行业共同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7个百分点。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工业总量在全国的占比略有下降
上半年,我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248%,比去年全年(2.253%)的比重低0.005个百分点,排第15位。1—6月累计生产成品钢材268.16万吨,占全国的2.46%,比重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51.05万吨,占9.33%,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原油加工量221.34万吨,占1.94%,同比降低0.36个百分点。
(二)多数行业存在价格“剪刀差”现象
在规模工业所属的37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的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低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总量居前10位的支柱行业中,仅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产品出厂价格指数高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指数,其余8个行业均存在价格“剪刀差”现象。这种情况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挤压了部分利润空间。
(三)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上半年,我省规模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6.3 %,在规模工业企业中,仅有占总数4.4%的企业有新产品产值。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郴州6市的新产品产值超过5亿元,怀化、湘西自治州、张家界等3个市州的新产品产值均不足600万元。规模工业企业累计提取技术开发费2.92亿元,占现价产值的比重仅为0.24 %,增长速度低于现价产值增幅14.7个百分点。
(四)亏损大户多属国有控股的制造业企业
上半年全省39家亏损500万元以上的亏损大户,除株洲洗煤厂、株洲电厂、益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外,其余36家均为制造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18个制造业的行业大类中。其中29户为国有控股企业,共亏损5.70亿元,占规模工业亏损总额的38.3%。
(五)两项资金增长过快
6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170.54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9.0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净额354.30亿元,同比增长9.0%,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8.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比上年同期增加49.36亿元,占工业企业新增流动资产的32.1%,其中:应收账款比上年同期增加29.11亿元,是同期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8.9%,是新增利润的1.55倍。这表明工业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是在企业产成品存货显著增加和大量赊销产品的情况下实现的,许多企业将面临货款回笼的巨大压力。
四、全年形势预测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预计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将超过820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我省规模工业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有:
(一)"非典"对工业生产构成的负面影响有限
5月份,国家统计局在全国5000家联网直报工业企业中就"非典"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开展了网上快速调查。我省被调查的工业企业中,认为对当前生产没有影响的占71.1%、受影响增长的占7.2%、下降的占21.7%;对当前销售没有影响的占58%、受影响增长的占5.8%、下降的占36.2%。表明在"非典"疫情最严重的4、5月份,工业生产环节受"非典"影响较小,受到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销售。6月份,随着全国"非典"疫情基本被控制,企业商贸活动又逐渐恢复了正常,工业企业当月产品销售率迅速回升,显示"非典"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再扩大,有利于工业经济的后续发展。
(二)工业增长后劲支撑较强
为尽量减轻"非典"疫情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及时启动县乡公路建设,确保内需增加的决策;另一方面,加大外经贸活动的组织力度,弥补前一阶段的损失。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省32个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均已完成80%以上的概算投资,这批重点项目的竣工达产将为我省工业快速增长提供强劲支撑。
(三)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助于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快速发展
市场需求拉动是我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超常发展的主要因素。今年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我国汽车市场依然保持繁荣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大的拉动下,我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具有优良的发展环境,将有效推动我省工业快速发展。
(四)三峡工程"调电"给我省工业增加了新的增长点
因三峡蓄水造成的短期缺电,从6月份起我省将分别向华东地区供电40万千瓦、向华中湖北供电20万千瓦。其中,向华东供电将延续到今年10月份,向湖北供电半个月。三峡蓄水在近期增加了对增加了我省电力的需求量,对今年我省工业发展无疑是一次机遇,将拉动我省电力行业更快的发展,为此我省在三峡蓄水之前作了充分准备,一方面提前对全省所有大型火电厂进行检修,另一方面储存了过百万吨的火力燃煤,确保发电急需;同时,目前我省雨水充沛,水电资源特别丰富。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有助于我省在保障本省用电的同时,较好地完成电力外调任务,促进我省工业的发展。
五、对策及建议
(一)通过工业园区的积聚效应,争取以大项目带动工业发展
通过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高效的服务体系将优势企业引进工业园区,对促进企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确是双赢之举,但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中,政府应给予宏观指导,避免其无序发展,应根据各地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工业园群落,争取在园区内或园区群落之间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产生积聚和辐射效应,吸引世界和国内的百强企业入园,通过巨型企业的进驻推动我省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芜湖经济开发区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园区内已形成能够实现电机、控制器等除压缩机外几乎所有零部件配套以及物流运作的比较成熟的空调产业链,吸引美的、日立、科龙等知名空调企业相继入园。
(二)积极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就必须提高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手段引入人、财、物、产、供、销等各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减少资金沉淀,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如浦沅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对公司的各部门进行集成化管理,管理人员大幅减少,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能快速满足客户的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需求,企业的竞争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三)大力支持支柱行业、重点企业的发展
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是我省的支柱行业,应加大对这些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的投入,确保重点技改项目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争取重点项目早投产、早获益。充分利用我省水利资源充足、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有色等行业。最大限度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益。
(四)积极稳妥地实施改制,做好国企扭亏增盈工作
鉴于国有企业亏损面大,效益水平低的现状,国有企业改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的有效手段,也是扭亏增盈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有些地方把国有企业改制当作甩包袱、显政绩的一种运动来抓,造成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国有企业改制应遵循市场规律,充分考虑社会和职工的承受能力,选派原则性强、正直无私的干部负责企业改制工作,使企业改制工作积极、稳妥、顺利推进。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改制企业能轻装前进,不断提高盈利水平。
(五)促进产学研联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创新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在于产学研的紧密联合,一方面传媒要积极向社会各界推介各类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办厂,促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承办:工业处
执笔:殷智敏
张吉世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