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与中部省份经济发展对比分析及建议

(2003年第4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3-08-0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我国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9省。湖南东靠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南邻全方位开放的广东,西接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云、贵、川诸省,北与湖北和长江黄金水道相连,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湖南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横向比较,差距较大,GDP总量全国排位于1997年从第11位下降到第12位,从此便一直维持此格局。在中部省份湖南排在第3位,位置虽靠前,但与前面领头羊的湖北、河南差距在拉大,后又有黑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追赶,我省经济发展面临压力很大。因此,认真找准差距,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一、经济总量与结构

  (一)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基本保持在中部第3位,速度后移至第8位

  2002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340.94亿元,在中部省份中维持了1990年来的位次,排第3位,但与前2 位的河南、湖北的距离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河南早在2000年突破了5000亿元大关,2002年达到6163.15亿元,湖北也即将向5000亿元逼近,达到4975.63亿元,12年中,我省与河南、湖北的距离拉大1632亿元和554.75亿元;而紧跟我省之后的黑龙江、安徽,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901.5亿元和3569亿元;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中部9省中经济总量少的速度相对较快,如内蒙古的增速最快,为11.6%,山西、江西、黑龙江等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2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9.0%,位次从2001年的第6位后移到第8位,仅高于安徽(8.9%)。经济总量排在我省前面的河南、湖北,速度也快于我省,分别比我省快0.5和0.1个百分点。

  (二)“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已形成,但工业比重低的问题突出

  我省在2001年就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2002年我省三次产业之比为19.5∶40.0∶40.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居中部省份之首,河南为31.3%,湖北为36.6%;第一产业比重居中部省份第 6位,第一产业比重分别比湖北、黑龙江和山西三省比重高5.31、8.06和9.78个百分点;虽然我省已形成“三二一”结构,但这种格局的形成并不是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 我省第二产业速度一直较慢,从“七五”至“九五”期间,即从1986—2000年,我省第二产业平均增速为11.6%,分别比河南、湖北低1.4和0.7个百分点,速度慢导致比重明显偏低,在中部省份中居第8位,略高于江西(38.3%),分别比居前三位的黑龙江、山西、湖北低16.07、12.47和9.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慢发展和第三产业较快发展,使得我省过早地结束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所形成的这种低层次的“三二一”结构不仅基础不稳固,而且经济效益也不高。

二、供给比较

  (一)农业产值高,农产品产量较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的农业得到长足发展,2002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9.92亿元,居中部省份第2位,比居第1位的河南少844.89亿元,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9.92元,在中部省份中排第4位(前三位为吉林、内蒙古和河南);湖南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粮、棉、油产量在中部省份中位次也靠前。2002年,我省粮食产量2501.3万吨,居第4位,比河南、黑龙江、安徽少1708.68、439.9和263.7亿元;水产品产量排第3位;棉、油产量均排第4位。

  (二)工业速度加快,但规模偏小

  作为农业省份,工业一直是我省的一条“短腿”。为加速我省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工业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省工业发展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十五大期间,我省工业增速都在10%以上,年均递增11.0%。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1%,在中部省份中位居第3位,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57%,居第1位。但是,我省工业规模仍然偏小,2002年规模工业增加值706.58亿元,在全国仅排第15位,居中部第4位(前三位为河南、黑龙江和湖北),且与这三个省份差距仍然较大,仅相当于首位的河南(1431亿元)的49.5%,比湖北(1199亿元)少490亿元;而排在我省之后的安徽只比与我省少50亿元,大有赶超之势;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068.63元,仅居中部省份第7位, 2002年我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居全国之末。

三、需求比较

  (一)投资规模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异军突起

  “九五”以前,湖南投入不足,投资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九五”开始,湖南投资力度加大,年均增长15.3%,高出全国4.8个百分点,2002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355.87亿元,增长12%,总量居中部省份第3位,比河南、湖北分别少470.13亿元、339.33亿元,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总额906.83亿元,增长19%。我省投资与中部省份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较快,2002年我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0.92亿元,增长40.5%,总量排在湖北(178.64亿元)之后居第2位,但速度比湖北快22.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是中部省份普遍存在的现象,2002年我省城乡集体经济完成投资166.42亿元,增长14.2%,仅占全社会投资的12.3%,河南、湖北分别占15.3%和7.2%。同时,工业投入增长缓慢,比重偏低。1990-2000年,湖南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4.9%,比全国工业投资年均增速慢4.2个百分点。2002年我省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26.1%,比1995年的31.8%低5.7个百分点,1998-2002年,湖南工业投资总额1156.07亿元,居全国第16位,在中部省份居第5 位。

   (二)消费市场稳定,城乡差别仍然较大

  近几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指引下,我省消费市场一直很稳定,2002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678.86亿元,增长12%,总量居中部第3位,分别比湖北、河南少519.56亿元和510.93亿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539.11元,居中部省份第5位。全社会零售额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903.1亿元,增长12.9%,农村零售额为468.8亿元,增长8.3%,农村与城市增速相差4.6个百分点,比去年扩大0.3个百分点。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 %左右,因此农村市场仍是启动我省消费市场的关键。

  (三)外向度较低

  中部各省外向度均较低,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局势不稳定,给中部各省的出口带来了负面影响,2002年,我省进出口总额为28.76亿美元,居中部省份第6位;其中出口17.95亿美元,在中部省份中居第5位;从进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看,我省仅为5.5%,在中部省份中居第8位,比最高的吉林低8.2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比较

   (一)工业经济效益虽有很大改善,但与外省差距仍然较大

  2002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69.01亿元,同比增长46.9%,虽然增长较快,但终究因基数太低,其总量在中部省份中较落后,排第6位,我省的利润总额只占居第1位的黑龙江的14.9%,只有河南的三分之一和湖北的一半左右;每百元增加值实现的利润为9.8元,在中部省份排第8位,仅排在江西(5.9元)之前,比第1位的黑龙江省少26.3元;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9.7%,排名也较后,在中部省份中排在第6位。

   (二)财政收入速度较快,财力仍显不足

  中部省份普遍存在财力不足的现象,从总量上看,中部9省,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没有一个超过300亿元的,财力相对较好的河南296.72亿元,湖北243.44亿元,黑龙江231.89亿元,我省排第4位,为231.15亿元,增长19.9%;人均财政收入我省为350.23元,在中部省份中排第5,比排第1位的黑龙江省少352.4元。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居中部省份之首,农民生活水平排第3位

  200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9元,居中部9省份之首,其次为湖北6789元,第3位为江西6336元,但增速我省排在最后,为9.8%,速度最快的是吉林,增长17.2%;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98元,在中部省份中排第3位,比2001年落后1位,排在我省前面的是湖北2444元,黑龙江2405元;2002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排第6位,排第1位的为山西,增长9.9%。

  综上所述,我省经济虽然一直持续健康发展,但与中部省份比较,仍有较大差距,我省经济中仍然存在第一产业偏重,第二产业比重偏低,且规模较小;民间投资不足,农村市场仍然低迷等问题。

当前我省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我省农业传统优势渐渐消失

  我省农业在我国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一直扮演着天下粮仓的角色。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农产品产量扶摇直上,我省的多种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份额。在占全国3.2%的耕地上,产出了占全国4.8%的农业产值、5.9%的粮食、3.6%的棉花、4.8%的油料、7.4%的烤烟、14.4%的麻、8.3%的茶叶、2.7%的水果。在改革开放之前,湖南凭借农业产值的大块头,GDP总量在1952年时位居全国第9位,1953年居全国第10位,由此可见,湖南因农而盛了许多年。 

  近些年,我省农业经过不断的结构调整,结构不断优化,2002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49.4%,比1990年下降11.3个百分点,比湖北、河南分别少6.4和12.6个百分点;产业化经营也初见端倪,2002年全省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由上年的23家增加到60家,市州级龙头企业发展到457家,全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分别达到78%和61%,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46%左右。但是,我省农业传统优势仍在弱化,产值由建国后最高居全国第3位,退居到现在的第7、8位。2002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仅相当于河南的61.5%、20%、28.3%。这主要是由于我省农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模式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结果。

   (一)农产品竞争力不强。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地方仍以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和品种改良,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大米、生猪和茶叶是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支柱,但这都是些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像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80%,而我省仅为20%,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已达1∶5左右,湖南仅为1∶0.7。目前许多农产品表面看来供过于求,实际上是加工能力和水平太低,制约了产品的储运销售和转化增值。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经过这几年的大力推进,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存在农业组织化拉动作用和龙头企业拉动作用不够等问题。全省参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不到8%,与龙头企业有直接联系的农户也不到30%,真正的订单农业还不到35%,大量的农户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独自承担生产和市场的风险;目前全省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有重要作用,但毕竟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二、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企业规模小

  我省工业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工业门类齐全,除了石油开采外,囊括了其余39个行业;二是由于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决定了我省工业属于重工业型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工业。

  改革开放之初轻重工业之比为1∶1.63,2002年我省轻重工业之比为1∶1.33 ,说明我省工业一直偏向重工业而轻视轻工业。但在80年代初,我省曾一度出现了我省特有的名牌,像白云”牌电冰箱、“韶峰”牌彩电、“松鹤”牌自行车等质优价廉的轻工产品,但只是昙花一现,很快消失。现在我省在全国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产品更是凤毛麟角。

  这种重工业型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虽然为我省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卖到国际市场上的都是些初级加工产品,再经过别国一次或二次加工后再买回,这中间的差价不是一倍、两倍,而是几十倍到几百倍。如锰矿开采是湖南的一大产业,但锰矿卖出去后,经过别人的第一次加工,卖回湖南,就要增值20倍,加工第二次后再卖回湖南就会增长60倍;钨矿也是湖南出口的大宗产品,日本企业买回去后制成钨丝卖回湖南就会增值560倍。这是产业结构低层次带来的苦果。 

  我省工业层次低,规模小,而且结构也不优。近几年,我省在全国说得上话的大型企业实在太少,目前,全省大中型企业的平均规模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0个百分点;而且企业的工艺装备落后,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不到2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9个百分点。“散、小、差”的产业格局,自然难以培育出名牌。

三、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规模较小,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湖北省1999年的城市化水平就已大大超过我省,1999年湖北的城市化率为32%,我省为29%。近几年,我省在扩大城市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2002年我省的城市化率为 32%,但仍比湖北、黑龙江低9.7个和 11个百分点。为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目前我们已有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总的来看,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密集,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科技文化发达。2002年长株潭三市国内生产总值合计1428.45亿元,占全省的32.8%。三市合计的产业结构比为11.8 ∶ 43.7∶44.4 。这些数字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实现了“三、二、一”的结构,应当说具备了较大的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的潜力。但将“长株潭”与武汉三镇比较,还有很大差距,2001年武汉的GDP为1493.09亿元,比“长株潭”高出64.04亿元;人均GDP为19612元,比“长株潭”高出8073元;武汉的财政总收入85亿元,比“长株潭”多 15.17亿元。由此看来,湖南的城市无论从规模还是综合实力方面都缺乏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当前东部沿海忙发展,西部也在大开发,作为不东不西的中部省份湖南将面临巨大挑战,但机遇同样也青睐湖南,对于得“中”独厚的湖南,可以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使湖南在中部省份中崛起。

发展湖南经济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经济增长点

  我省农业人口占了近70%,农民富全省富,农民兴全省兴。在继承包制后的20多年的今天,农村又遇到了新的矛盾,农产品质量不高,农民增产不增收,生产和市场脱节,所以发展农村产业化提到议事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被视为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第二次制度革命,它对农民增收,特别是加入WTO后,它是解决我省农村内忧外患压力的有效途径。针对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强及科技力量薄弱等特点,发展我省农村产业化经营因采取如下措施。

  (一)培育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依托各地资源优势,从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着手发展特色农业,各地应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确定相应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形成合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布局,像长株潭发展集约型现代农业发展区域,洞庭湖适水农业发展区域,衡阳、永州、郴州、娄底等专业型优势产业发展区域和怀化、湘西、张家界资源型特色农业发展区域。

  (二)要主攻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三)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要改造传统工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就我省而言,传统产业仍是我省经济增长的动力,关键是如何将它做大做强。2002年我们已有了举措,省委、省政府一改过去散而不集中的做法,从全省各类大型企业中,选择了具有一定规模优势,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骨干企业作为标志性工程,实践证明,十大标志性工程是代表湖南工业的实力、主体和发展方向,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工业化的进程。十大标志性工程的迅速发展,把湖南工业化向前推进了一步。2002年,十大标志性工程中的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达236.07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6.4%,拉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了47.6个百分点。但我省工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仅仅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十大标志性工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创造新的优势,培育追赶型企业,以实现局部的突破,以局部的突破和后发优势带动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个局部的突破点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是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支持开发和创办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和新企业,以此带动湖南未来工业的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城市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推进大城市的整体规划,形成经济互补、引资实力大大提高的优势区域。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长沙、株洲、湘潭经济一体化区域,拥有了更高的经济实力和招商引资资本。为提高城市化进程,提高“长株潭”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实力,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树立长株潭国内国际新形象。基础设施和形象是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长株潭及其城市群,应当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国内、国际形象。长株潭城市群应加紧实施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加紧湘江航道治理工程等城市生态环境若干项目的实施,加强路、电、水、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国内外大都市保持国际竞争力的秘诀是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目前长株潭三市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并存,传统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必须逐步将它们分散出去,强化高科技产业、机电制造业、食品、旅游和文化产业等,在产业高级化的基础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加大创新力度,培育投资洼地

  当前,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全新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冲破束缚湖南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建议借鉴上海市为了降低商务成本、应对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竞争,正加紧建设一个以嘉定、青浦、松江市级工业区为试点的新“经济特区”的做法,也在我省范围内选择长株潭“金三角”或几个具备一定条件的市县推行市场化的改革试点,建立湖南省的“经济特区”,力争形成信息流、人才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集中效应,以点带面,促进湖南经济发展。同时,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里已经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的改革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培育我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承办:综研室
执笔:顾  虹
唐  颖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