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03年湖南农产品涨价特点、原因及影响透视

(决策咨询07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03-0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与2002年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不同,2003年我省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近6年来首次全面上扬。据省农调队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抽样调查,2003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分季综合指数分别为101.12%、103.1%、105.06%和117.75%,较上年同期分别上涨1.12%、3.1%、5.06%和17.75%。透视农产品涨价现象,探索涨价原因,分析涨价已经或可能带来的影响,对指导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产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2003年农产品涨价的主要特点

    (一)涨价面和涨价幅度创近6年之最

    2003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综合指数为106.76%,较上年上涨6.76%。其中四季度价格综合指数为117.75%,涨幅高达17.75%,分行业看,农业产品综合指数上涨15.77%、林业产品上涨1.02%、牧业产品上涨21.52%、渔业产品上涨1.08%;分大宗产品看,稻谷上涨10.7%,薯类上涨9.16%,油料上涨26.82%,棉花(籽棉)上涨62.45%,麻类上涨51.79%,糖料上涨8.98%,蔬菜上涨11.33%,农户和非农户出售活猪(毛重)分别上涨24.78%和29.1%,家禽和禽蛋分别上涨8.59%和9.85%,淡水鱼类上涨1.08%,只有烟叶和水果略有下降,其涨价面和涨价幅度均创近6年之最。

    (二)经济类作物价格领先上涨

    大豆、油菜籽、棉花等经济作物从2002年底价格开始全面上涨,一直居高不下。2003年四季度农户出售大豆价格为每公斤3.3元,比上年同期上涨34.77%,花生和油菜籽分别为3.22元/公斤和2.13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31.71%和12.28%。新棉一上市,籽棉收购价格即高达每公斤5元左右,随后价格一路攀升,最高达到每公斤6.4元,四季度农户出售籽棉价格为每公斤5.93元,比上年同期上涨62.45%。国庆节后棉花电子撮合交易连续3天"涨停板",达到国家规定的上限自律价。现货市场一度逼近19000元/吨。12月份农副产品集贸市场棉花(籽棉)、油菜籽、烤烟价格分别为每公斤5.73元、2.85元和6.72元,比上年同期上涨56.13%、43.94%和46.09%。

    (三) 年初到年末呈逐步走高之势

    2003年一至四季度农产品价格指数一路攀升,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1.12%、3.1%和5.06%、17.75%。以生猪价格为例,价格上涨集中体现在下半年,农户1-4季度出售生猪的价格为每公斤5.63元、5.6元、6.14元、7.15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2%、6.26%、14.98%和24.78%;非农户1-4季度出售生猪的价格为每公斤6.25元、6.47元、6.86元和7.81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8%、4.19%、5.86%和29.1%。

    (四) 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动态的关联度越来越高

    中国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随着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推进,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动态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如一旦中国的粮油价格上涨而发生在国际市场的采购行为就成为国际粮食大户联手哄抬价格的参照信息,自然导致价格涨势扩展。2003年十月份中国在全球市场进口粮食,由于进口量大,导致国际市场粮价高涨,反过来刺激国内粮价再度上涨。

二、导致2003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一) 生产成本上升

    2003年,农民人均购买农资支出约625.4元,全省农民购买农资总支出约281.4亿元,因农资价格上涨2.6%,同样的农业投入,农民人均购买农资多支出15.85元,全省农民购买农资总支出多7.1亿元。加之各地气候普遍反常,北方出现了持续阴雨洪灾,南方的洪涝过后又是长时间的高温干旱,病虫害发生面积大,防治难度大,导致农药、排灌等生产费用增加。以湖南省为例, 2003年早、中、晚籼稻平均每亩中间消耗为140.03元、174.59元和148.3元(不包含劳动力用工作价、税金),分别比上年增加6.72元、27.63元和19.28元,增幅为5.04%、18.8%和14.94%。在确保利润不减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要求农产品销售价格的提高。

    (二) 供需缺口增大

    从国内看,我国在1995年后连续4年粮食丰收,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近年来放松了对粮食安全的警惕,乱占滥占耕地现象增加。加之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量逐年下降。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5.12亿吨之后,从1999年开始逐年减产。今年更是出现了三大谷物(小麦、粗粮、稻谷)同时减产的局面。粮食减产必然导致库存下降,出现供求关系的变化。从国际上看,2002年全球谷物、油料和棉花产量分别比上年减产2.9%、0.6%和11.1%,库存更分别下降17.1%、11.2%和18.0%。2003年欧洲粮食也严重减产,世界粮食库存创30年来的最低纪录。而棉花产量低于原有预期数,预计仅增加120万吨达到2030万吨,与1995 年产量水平相当;棉花储量将降至700万吨,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我国棉花在上年减产7.5%的基础上,2003年受气候因素影响没有达到预期增产的目标,而国内棉纺行业生产与出口形势看好,对棉花的需求上升,棉花收购企业由于恐慌心理提高收购价,引起棉花市场价格波动。

    (三) 农产品收购渠道增多、竞争加剧

    以棉花市场为例,2003年我省棉花收购主体是大量的私人个体商贩,在收购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农民看到行情看涨而惜售,另一方面由于上市新棉较往年少,再加上社会各方面的闲置资金包括一些外来资金纷纷涌入这一市场,使今年的棉花收购炒作气氛比较浓。

三、农产品涨价已经或即将带来的影响

    (一)有利方面

    1、促进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3年农产品价格上涨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棉花、苎麻等经济作物的价格上涨幅度要大大高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由此产生的比较效应,将对2004年的种植业结构产生影响。农民在种植结构调整中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后,2004年不会改变种植方向,粮食种植面积还会继续萎缩,且不会很快得到恢复,产量有可能还会降低。不象1989/1990年度和1995/1996年度那样当年粮食产量就得到很大程度的增产。预计2004年棉花、苎麻、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将进一步扩大,粮食面积将继续调减,这就极有可能导致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对目前国家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有影响。2003年全省棉花面积较上年增长17.29%,就是在上年棉花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出现的。

    2、拉动农民收入增长

    今年农产品市场价格稳步上升,农产品生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销售顺畅,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增加较多。2003年农民家庭经营的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为1054.67元。其中,出售农林牧渔产品的收入人均为1031.3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1.23元,增长7.42%。2003年湖南省农民家庭经营的一产业纯收入人均为988.97元,比上年增加40.06元,增长4.2%。其中农业纯收入为692.13元,增加35.56元,增长5.4%;林业纯收入为28.44元,增加12.88元,增长82.7%;渔业纯收入为31.85元,增加3.85元,增长13.7%;牧业纯收入236.55元,减少10.23元,下降4.1%。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又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

    3、激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2003年农户用于第一产业的生产投入人均596.56元,增加27.82元,同比增长4.9%。其中:由于粮食、油料、蔬菜及部分其它经济作物价格回升,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种植业生产资料费用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人均235.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9.87元,增长14.5%。随着我省一些地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户用于林业生产费用支出大幅度增长,林业生产投入人均3.9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1元,增长68.4%。受今年七、八月份持续干旱的影响,我省农村旱情严重,大多数水塘缺水,加上水产品价格低迷,使得农民对渔业生产费用的支出明显减少,全年渔业生产投入人均12.85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7元,下降15%。

    4、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农产品价格上涨使一些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比如2003年全省的农村税费征收情况就明显好于往年,以南县河口乡为例,2003年全乡的农业税及各项负担征收任务比往年提前一个月完成,而且各种因负担征收引起的纠纷也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因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农民增收也减轻了广大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费用方面的压力,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二)不利方面

    1、 农产品价格上涨必将带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是否带来新一轮通货膨胀值得高度关注

    2003年粮、油、棉、肉、蛋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陡然走高,直接带来了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饮料等制成品价格上涨,如此短期内农产品价格大面积上涨,是中国自1997年来的第一次。而2003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0.7%,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5%,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4%,主要产品中,原油价格上涨24.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5%。无论是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扬,还是消费品价格的上涨,都在向市场透露一个信息,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通货紧缩已经开始缓解,而通货膨胀随时有可能降临。

    2、 对部分农产品加工业带来新的压力

    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直接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而产成品涨价空间有限,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益下降。最为明显的是棉花纺织行业,居高不下的棉花价格已经波及下游产品的生存空间,上海家纺协会有关人士最近表示,面对骤然上升的成本,上海的家纺企业大多数已经不得不提高了产品价格,尽管此举直接影响到产品销量。

    3、 从长远看,涨价不利于农产品出口

    一方面,从2004年开始,欧盟将正式禁止320种农药在欧盟销售,此项禁令将对我国水果、蔬菜等多种农产品出口欧盟构成壁垒。日本《种苗法修正案》的推出,表明日本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战已经全面展开。这将对我国农产品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另一方面,2004年我国农产品市场对外资开放的程度相当大,根据我国政府的承诺,至2004年底,我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要从现在的45%下降到17%,许多农产品的关税普遍下降20-30%。以此计算,国际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也将下降20-30%。在这一背景下,国外农产品商家绝不会放过抢滩中国市场的大好机会,国内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和更大的挑战。

    4、 可能导致新一轮农资价格上涨

    2003年,湖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连续12个月呈上涨态势。元月份农资价格上涨1.1%,之后一路保持上涨势头,尤其是10月份以后,农资价格由10月份的同比上涨2.9%起步,每月以陡涨1-2个百分点加速上行,12月份同比价格涨幅达6.6%。与往年不同,由于货源供应紧张,化肥价格从11月份开始呈上涨趋势,且涨幅较大,各乡镇生资门市部都有惜售心理,如果农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目前水平,尿素价格仍将上升,其余化肥品种价格相对尿素有滞后性,但也会随尿素而逐步上升。农民普遍担心,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用生产资料也会大幅度的上涨,且涨幅高于农产品价格的涨幅,期盼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确保农民增收。

四、几点建议

    (一)既要利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又要警惕农民对部分农产品生产盲目跟风,引起新的结构过剩,农产品卖难,农民利益受损。

    如棉花生产,由于今年棉价高涨,大部分棉农都计划来年大幅扩大种棉面积,有人甚至决定扩大两倍以上。专家认为,棉花生产有周期性,高峰过后必有低谷。如果明年产量大幅增加,价格势必下跌,受损害的还是棉农自己。而且还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由于棉花原料价格过高,加上美国等国正试图对中国部分纺织品出口设限,使得不少纺织企业已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因此现在棉花销售市场是"有价无市",报价很高,真正买棉的纺织企业并不多,这势必造成棉花收购企业卖棉难。 过高的价位使棉花市场潜伏了较大风险,加上市场对棉花质量的约束减弱,导致收购加工棉花质量下降,有可能造成收购企业销售不畅,如果棉农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可能导致来年棉花产量过剩,价格大幅下跌。

    生猪价格目前处于有利发展阶段,湖南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品种改良,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生猪市场的品牌效应,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在巩固扩大粤港市场的前提下,开拓沿海及北方市场,迎接明年上半年的激烈竞争。

    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花卉、茶叶都要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化水平。尤其是粮食,粮食安全是国家关注的焦点,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湖南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提高稻米的优质品率,提高粮食的产业化水平,扩大市场份额。

    (二)还要警惕通胀给农民带来的更大损失。农产品涨价往往引发市场物价全面上涨,最终吃亏的是农民。各地要加强市场管理和宏观控制,防止哄抬物价牟取暴利。

    (三)进一步扩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当前要特别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村水利、乡村道路、沼气建设、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教育、乡村医疗、农业保险、农业协会、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要扩大粮食专项补贴范围和提高粮食补贴标准。要改变对农业和农产品的补贴方式,通过向农民免费或优价提供种苗进行补贴,对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行奖励等,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尤其是要确保农产品"绿色通道"的真正畅通,减少和免除各种关卡费用,降低农产品成本,确保农民获利。

承办:农调队
执笔:刘顺国 陈军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