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大湘西”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决策咨询15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03-2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湖南简称“湘”,“湘西”即湖南西部,历史上的“湘西”主要指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举措后,将怀化市及邵阳市的洞口县、绥宁县、城步县、武冈县也纳入了“湘西”的范围,称为“大湘西”。“大湘西”历来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至今却仍是一块贫瘠之地。农业始终是“大湘西”的主业这一,分析“大湘西”的农业现状,研究“大湘西”农业的发展对策,意义十分重大。

一、“大湘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大湘西”共有28个县(市、区)、705个乡镇,10407个村(居)民委员会,总面积6.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123.32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1.1%和17.0%。“大湘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受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影响,“大湘西”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省内其它地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全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分布在“大湘西”的有11个县,分别是:城步县、桑植县、沅陵县、通道县、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18个省级贫困县中,分布在“大湘西”的有8个县 (市、区),分别是: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辰溪县、麻阳县、新晃县、芷江县、吉首市。在“大湘西”这块神秘的土地上,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水资源

    湘西自治州水能资源蕴蓄量为168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有104万千瓦,居全省第三位。张家界的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全国的3倍多,怀化市的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346.7万千瓦。

    (二)矿产资源

    湘西自治州汞金属远景储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四位,占全省保有储量的83%。铝土矿已探明工业储量为全省之冠,占全省探明储量的72.8%,平均品位达55%。最高达74%。锰矿石储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平均品位19.7%,系我国南方最大的锰矿床。张家界的镍钼矿储量396.17万吨、铝土矿储量13095万吨,居全省第一。邵阳市石膏矿远景储量4.4亿吨,居全省之首。 

    (三)旅游资源

    “大湘西”悠久的历史、奇特的山水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众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永顺猛洞河峡谷漂流、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南方长城、永顺王村古镇、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等几大景区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区,怀化山的万佛山、新宁莨山、城步南山等,都是名遐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四)耕地资源

    “大湘西”拥有了712.1千公顷的耕地面积,人均拥有耕地面积1.08亩,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五)森林资源

    全省14个市州中,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的5个市州中,地处“大湘西”的就有怀化市、自治州、张家界。“大湘西”活立木蓄积量也十分丰富。除张家界外,“大湘西”的活立木蓄积量都位居全省前5位,其中怀化市的活立木蓄积量位居全省第一。

    (六)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乡村劳动力资源占乡村人口比重为59.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在乡村人口中,有77.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8个百分点。

二、“大湘西”农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低位运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地区差距大

    “大湘西”仍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2003年,“大湘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3.49亿元,占全省的14.8%,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1355.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6.6元/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26.5%,比全省平均水平19.5%高出7.0个百分点。

    (二)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难以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大湘西”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大湘西”的农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1、耕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效益不高。农业用地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持续稳定的农业用地资源供给,经济增长将是暂时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持续稳定的农业用地资源供给显得更为重要,虽然“大湘西”农业用地资源相对丰富,人均耕地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导致了农业用地资源效益不高。如粮食单产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6.9公斤/亩,尤其是自治州和张家界市,粮食单产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2.3公斤/亩、64.3公斤/亩。

    2、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脆弱。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战略,“大湘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大湘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远远落后于省内其它地区。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大湘西”,通汽车、通电话、通电村的比重分别为81.8%、83.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2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人均乡村人口用电量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8千瓦时。

    3、生产手段落后。受自然条件制约,“大湘西”农业生产手段十分落后,绝大多数地方仍以人力畜力生产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落后。据统计,“大湘西”使用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487826千瓦,每千公顷耕地使用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4811.1千瓦,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609.1千瓦。

    4、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产品商品率低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大湘西”农产品的自给、半自给的比重仍然很高,农产品商品率较低。2003年“大湘西”农产品商品产值为97.75亿元,商品率仅为47.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0个百分点。尤其是“大湘西”的自治州、张家界、怀化市,农产品商品率更是低下。

    5、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扶植和发展。全省6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地处“大湘西”的仅7家,分别是湖南省张家界天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恒生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洪江竹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喜阳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闻得福油脂集团股份公司。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说明了“大湘西”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可供深加工的农产品产地分散,不利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农村非农行业发展缓慢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湖南省加大了对“大湘西”的农村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同时一系列新的、深层次性的问题应运而生,主要表现在: 

    1、农村非农行业发展缓慢。受交通、市场环境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大湘西”非农产业发展缓慢。2003年,“大湘西”人均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为3396.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838.5元。农村非农行业发展缓慢,一方面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大批农村剩余劳力只能外出打工。

    2、农村小城镇建设落后,城市化水平低。2002年,“大湘西”城市化化水平为22.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1个百分点。与长沙、株洲、湘潭比,城市化水平分别低24、17、15.2个百分点。

    4、农民收入水平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湘西”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收入也有了提高。但是,与全省比,“大湘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差距。2003年,“大湘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92.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0.7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2.3元,家庭经营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5.0元。

三、发展“大湘西”农业的几点建议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在本世纪的前五年,要加大“大湘西”开发和全省扶贫工作力度。湘西自治州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要紧紧抓住列入国家西部开发范围的有利机遇,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重视发展科技教育,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增强自我发展活力。继续抓好其它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库区的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增加扶贫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对少数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要创造条件,实行异地开发。从根本上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消灭绝对贫困。具体讲,发展“大湘西”的农业,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水平;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综合管理与监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现代化建设的力度,缩小与其它地区的差距,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经济和技术环境,才能确保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二)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大湘西”劳动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与优化
由于历史与地理因素,“大湘西”农村劳动力的质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质的落后,难以更新落后传统人生观念和经营、就业的观念,寻找新的行业就业的能力和新的经营对象能力低,自然地使其在生产中具有明显的落后性,从而影响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应是目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大湘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根据目前条件,要使劳动力资源在质方面的提高却不是一时能解决的。目前的关键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大湘西”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率,把农民“主动”寻找新的门路,变为在一定时期内的“被动”寻找新的门路。这是因为靠素质较低的劳动力主动寻找新的、有特色的经营对象和新的行业就业,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要短期内改变这样落后面貌在这方面只有把“主动”变为“被动”,在外力扶持帮找门路的基础上,由好的、能起内外联系的“带头羊”带领“羊群”寻找新的“草地资源”才有出路;低文化素质的劳动力通过在从事新行业的经营劳动中,再受教育,劳动素质在教育中提高,在生产中提高。只有这样劳动力资源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三)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千方百计做好“山”字文章

    从2000年以来,国家共安排我省退耕还林任务1231万亩,大大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是“大湘西”现有耕地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仍占总耕地的7%左右。因此,在用好用足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如何防止过度垦殖已成为“大湘西”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要因地制宜,在不适宜退耕还林的地区,可以采取退耕还草等措施保护脆弱的“大湘西”环境。要认识到退耕还林还草首先不是生态问题,更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山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倾向于吃什么种什么、种什么吃什么的自给自足经济,退耕还林还草为“大湘西”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山区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草产业、经济林、中药材和畜牧业等产业,让农民从退耕中解决长期的生存问题。

    (四)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将为“大湘西”地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大湘西”地区农业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对自然生物过程、土地、气候等自然因子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植被、土地的过度使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艰难。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意味着人们更加重视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作用。农业技术信息的开发可使人们设法减轻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降低农业再生产的自然风险;还可以减少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农业系统的可控性增强,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五)发展特色农业,严格执行国内、国际安全生产标准,打造绿色名牌、精品,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品位

    “大湘西”地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毫无优势可言,唯一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大湘西”地区由于工业化程度低,遭受到的污染较少,这就是优势,“大湘西”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要求在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监督。打造出自己的 “绿色食品”品牌,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制定统一的规范的操作运行规程,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完善的监督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也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进而使农户和企业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六) 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培育方式上,由于贫困地区缺乏大规模资金的投入,因此各级政府对有前途的特色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创造条件,促其成长,使其变为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同时可以引进外商、城市工商企业和外地特色产品开发企业到本地开发特色产品。龙头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要善于“借鸡生蛋”,迅速扩大生产,壮大自己的实力,要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观念,要杜绝盲目追求高起点、大规模的做法。

    (七)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中国加入WTO以后,与旅游相关的各个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加速,“大湘西”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旅游业,吸引更多的客源和管理技术。旅游业的开放搞活,也有利于“大湘西”的产业结构调整,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采取各种扶持措施促进其发展。

承办:农调队
执笔:龙立珍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