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开始全面复苏 隐患仍然存在
---- 一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决策咨询24期)
2003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在进入2004年之后,大部分国家的多数经济指标上扬,美国、日本、欧元区经济开始全面同步复苏转好。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日本经济复苏状态较好,欧元区相对差一些。世界贸易、跨国直接投资较快增长,国际股市、汇市出现较大波动,石油价格高位运行,国际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大涨。从一季度全球经济运行的情况看,尽管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利因素,但是世界经济有望较快增长。IMF4月21日预计世界经济今年的增长速度为4.6%,较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美国今年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4.6%,较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今年预计为1.7%,较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预计今年日本经济将增长3.4%,较上年加快0.7个百分比。
一、美国、日本、欧元区经济同步复苏
(一)美国:2003年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高达8.2%。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回暖,2004年美国经济将继续复苏。首先,截至目前,政府仍然保持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布什政府推行的35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带动了消费增长。美元利率处于1%的历史低点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意愿,企业投资趋于活跃,使近几年持续低迷的企业投资终于有了明显的复苏,预计一季度企业投资的增幅可保持在4%至4.5%之间;第二,建筑业、制造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开支均呈上升态势。建筑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今年3月份美国的新房开工量增加6.4%,创下去年5月以来的最大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15.2%;2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为61.4,3月份为62.5,制造业的20个行业全部实现增长;1月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增长0.5%,2月份也增加了0.2%,个人收入增加了0.4%,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0.4%。个人消费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三分之二,向来被视为经济晴雨表,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它的连续增长无疑将有利于美国经济继续增长;第三,一季度先行经济指数预示着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1、2月份美国的先行经济指标综合指数均保持在115.1的高水平上,3月份美国的先行经济指标综合指数上升了0.3%,反映美国当前经济情况的同步经济指数上涨了0.2%,为连续第7个月增长,反映刚刚过去的经济活动的滞后经济指数则下降了0.1%。3月份先行经济指数再次上升意味着美国经济正在加快增长势头。第四,国内就业市场有所好转,截至3月12日,美国国内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已连续三周下降,达到近三年多来的最低水平。3月份非农支薪人数增加了30.8万人,为2000年4月以来的最高涨幅。
美国经济仍面临着不少风险和不确定性。一是财政和经常账户赤字过大。根据美国政府的最新统计,从去年10月1日开始的2004财政年度前6个月里,美国的财政赤字高达2995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加644亿美元。布什政府预测,本财政年度美国的财政赤字将高达521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为弥补财政亏空,美国政府必须大量举债,从而推动美国利率和世界利率上升。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如果得不到控制,将在今后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构成长期危险;二是美国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过去两三年,美国失业率一直在5%-6%徘徊,1月、2月失业率为5.6%,3月份增长至5.7%。高失业率使美国消费信心动荡,并且催生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的抬头,这对美国经济的增长非常不利;三是能源价格持续飙升对美国经济快步复苏也带来很大的隐患。今年以来,美国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大约已上涨15%左右。4月9日纽约市场5月份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仍在每桶37美元以上,3月中旬一度达到38美元以上,为13年来的最高水平。原油价格猛升也导致石油产品价格的飙升,到4月初,美国的汽油全国平均价格已升至创纪录的每加仑1.78美元,这使美国许多行业尤其是航空业、化工和旅游等能源消耗高的行业面临一些困难,对消费开支也将带来不利影响。如果美国的能源价格今年居高不下甚至继续飙升,将对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日本:今年年初以来,长期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的金融体系不稳、通货紧缩等问题逐步消退,出口大幅增长,企业收益提高,设备投资增加,个人消费开始回升。种种迹象显示,日本经济已经走出衰退的阴影,出现了稳步复苏的势头。第一,进入2004年,多数经济指标上扬。日本央行日前公布的季度短观调查显示,日本大型非制造业景气指数为5,为1996年11月来的首次出现正值,同时也创下1991年来的最高值。大型制造业景气动向指数升至12,为1997年6月来的最高点;2月份日本家庭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6.9%,零售销售较上月增加了1.7%,增幅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持续10多年低迷不振的日本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日本全国的平均地价仍在下跌,但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部分地区的地价已有较大幅度回升,其中东京的公寓平均销售价格比上年增长了6.2%,房地产业的复苏可望缓解日本的通货紧缩,有利于日本整体经济的复苏;失业率从2003年1月份时的波峰5.5%降至2004年2月份的5.0%,就业总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万人,至6209万人,为连续第三个月增长;第二,企业设备投资增加,公司利润提高。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日本所有行业的设备投资连续3个季度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去年第四季度,企业设备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1%,其中汽车等运输机械行业的设备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日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破产企业的数量减少。在一项对日本1426家上市公司进行的调查中,截至3月31日的一个财政年度里,公司的平均税前利润增加了15.6%。2月份日本破产企业的数量也比上年同期减少23.8%,连续14个月下降;第三,出口强劲增长,尤其是对中国的出口。2004年1-2月日本的出口增幅进一步加大,其中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37.9%。日本企业对中国出口大幅增长,带动国内生产扩大,如日本钢铁、建筑机械、海运、电子电器、机床、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对中国的出口剧增,促进了这些行业的迅速复苏和发展。同时日本在中国投资企业获得丰厚回报,成为部分企业主要利润来源,增强了其设备投资能力。正是对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大幅增长,使日本不但弥补了对美国出口减少的部分,还使其贸易盈余超过10万亿日元。
但潜在的隐患依然存在。日本经济增长主要归功于出口及资本投资,但消费支出依然疲软,这就使得日本经济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如中国、美国等重要出口市场需求下降就会使日本的出口业受到打击;此外,普遍的物价下跌使得社会财富不断缩水。日本的消费者价格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下滑,尽管去年日本经济较2002年的实际增长率达到2.7%,但对物价因素进行调整前,增长率仅有0.1%;另外日元大幅升值有可能对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日元继续升值,对美元汇率突破100比1的水平,将对日本企业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并可能大大减缓日本经济复苏的步伐。
(三)欧元区:2004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速的回升、各项政策的实施落实,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加快。目前欧元区的基准利率仍为2%,是欧元区自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较低的利率水平将会给投资者创造了比较好的融资环境。此外,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限制放宽,劳动力及商品市场的机制调整等结构性调整政策的实施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可能会逐渐显现;反映制造业企业家信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今年1月份和2月份均高于50的基点;预警指标预示经济将回升。自2003年6月份起,欧元区先行指标保持逐月上升的势头,且今年1月份欧元区先行指标达到122.3,是自2001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1月份和2月份,欧元区企业家信心指数均为-6;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15和-14,均好于2002年和2003年的各月水平。
但受欧元币值继续居高不下导致外需下降以及居民消费继续缓慢增长和投资难以较快回升等因素的制约,欧元区经济的复苏显得十分艰难。一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元区今年1、2月份失业率仍保持在8.8%,加之欧盟统计局预测今年欧元区将有200万左右的新增就业人口,进一步增加欧元区就业压力。二是居民对收入增长的预期并不乐观。今年1月份欧元区居民预期收入指数分别为-8,仍为季度历史的最低水平。三是投资需求难以较快回升。欧元区投资需求自一直持续下降,2003年一至四季度仍分别下跌1.9%、0.8%、1.2%和0.8%。估计2004年投资将会停滞或出现微弱增长。到今年2月份为止,企业家信心指数虽有回升,但仍处于基点之下,说明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仍不足,商业景气指数则连续第二个月出现下降势头,表明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难以达到此前预期的水平。四是2月份欧元区的工业生产部门有升有降,表明欧元区经济仍处在缓慢复苏的阶段,发出的经济信号仍有相互矛盾之处。欧盟统计局4月19日发表报告说,今年2月欧元区12国工业生产比上月微升0.1%,比去年同期则增加了0.6%。与上月相比,欧元区的能源生产猛增了1.7%,中间产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也分别上升了0.5%和0.1%。不过,耐用消费品和资本货物的生产则分别下降了0.4%和0.3%。
二、世界贸易较快增长,跨国直接投资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世界贸易在2003年增长4.5%以后,今年可望增长7.5%。由于存在许多阻碍全球贸易发展的壁垒,世界贸易发展不平衡。2004年2月份美国出口总额923.7亿美元,增长4%,是近7年以来(自1996年10月份)的单月最大增幅,进口1344.5亿美元,增长1.6%;贸易逆差420.9亿美元,比今年1月份创历史纪录的434.6亿美元减少了13.7亿美元,对中国的逆差由114.8亿美元下降到82.8亿美元;欧元区2月份的出口为859亿欧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进口为805亿欧元,同比上升了1%,贸易顺差54亿欧元。1-2月份日本出口850.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进口670.24亿美元,同比增长12.1%,贸易顺差93.8亿美元,同比增加了6.65亿美元。
联合国4月13日预测,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迎来新一轮增长,中国位列未来两年投资热点之首,其次是印度和美国。与全球其他区域相比,亚太地区是引资前景最为乐观的地区,银行保险、商务服务、旅游、交通运输、信息及相关产业、零售批发是未来几年内引资前沿行业。
三、世界主要国家消费价格水平低位运行,国际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大涨
美国1、2、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继续低位运行,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9%、1.7%和1.7%;日本1、2月份(较上年同期)分别为-3.0%和0.0%;欧元区1、2月份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9%和1.6%。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快步复苏,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价格明显上扬。近来,白金价格已经创下24年新高;金价在今年1月份改写15年高点;银价为6年最高;钯和铜分别位于1年及9年最高水平;铅则达到1980年以来的新高,镍的价格达到14年来的最高点。自2004年2月中旬以来,全球大部分钢材市场的价格均已创下历史新高。3月初全球钢材价格指数达到历史最高记录——145.8点,4月初受欧美长材价格大幅上涨驱动,全球钢材价格指数再度走高至150.0点,美国粱钢价格从3月初的538美元/吨上涨至595美元/吨,同期钢筋价格从527美元/吨上涨至573美元/吨,小型材价格从511美元/吨上涨至562美元/吨,4月初中国进口独联体的梁钢、钢筋、小型材的价格分别为515美元/吨、435美元/吨和430美元/吨(运费在内价),均与3月初持平。中国对钢材需求庞大也造成全球废钢价格上涨,美国废钢价格从2001年初的77美元/吨,涨到去年12月的156美元/吨,今年2月份又达到302美元/吨的历史新高。初级产品价格大涨在给此类产品出口国特别是贫穷国家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使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些制造商提高成品和半成品的价格。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由于原料钴的价格已从2002年的每磅7美元暴涨到了目前的约25美元,日本索尼公司最近将其生产的锂电池的价格提高了10%。另外,由于过去18个月中橡胶的价格上涨了65%,韩国锦湖轮胎公司今年已将其轮胎的出口价格提高了3%至5%,法国米其林公司也将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市场上的轮胎价格提高了5%。同时在亚洲等国家,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已经推动了物价上涨。泰国今年3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3%,为过去33个月来的最高涨幅。菲律宾今年3月份的消费价格同比上升了3.8%,为2001年底以来的最高记录。如果初级产品价格上扬导致通货膨胀死灰复燃,受严重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就可能被迫采取大幅度提高利率等措施来遏制通胀,从而将削弱世界经济复苏势头。
四、国际金融市场走势震荡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美欧日和新兴市场股指稳步上扬。年初,全球股市主要股指均持续攀升,纷纷创出新高。然而,3月份股市走势却越来越疲弱,令投资者大失所望,其原因除美国就业增长迟滞、欧洲经济前景不甚乐观及公司层面有若干负面消息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全球恐怖袭击事件如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连环恐怖爆炸案、3月22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遭以色列刺杀身亡等,美欧股市大幅下滑,并在此后多天低迷不振,美欧各主要股市均收于年内新低,当天纽约道指跌幅超过100点,盘中险些跌破万点大关,纳指下挫30.56点,标普指数自去年年底以来首次跌破1100点。受美国公布的3月份强劲就业数据的刺激,4月2日美欧股市全线飘红。道指创去年4月28日来的最高;纳指是2002年5月13日以来的最好表现。
汇率市场也出现较大波动。今年1月份和2月份,欧元兑美元月平均汇率分别为1:1.2613和1:2646,同比分别上涨了17.5%和17.4%;兑日元分别为1:134.13和1:134.78,分别上涨了12.5%和14.5%。由于巴以局势恶化危及中东和平,投资者对全球恐怖主义威胁升级的担心加剧,3月22日纽约外汇市场美元再次受到打击,对西方其他主要货币比价纷纷走低,当天纽约汇市美元经历了一波波的抛售风潮。
五、国际油价居高不下
进入2004年,伊拉克恐怖袭击事件频发,石油生产恢复进度一再放慢;世界第五大原油出口国委内瑞拉与美国之间的对立威胁到美国的原油供应;世界经济增长加速提高了原油需求预期等原因,国际石油市场热度仍然不减。2004年1月份三种主要原油价格每桶平均31.89美元,3月2日升至每桶32.48美元,这是欧佩克单日油价今年以来首次突破每桶32美元,也是近一年来的最高价。3月11日受国际能源机构警告今年世界原油需求将大增以及西班牙发生恐怖爆炸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油价继续回升。3月17日欧佩克组织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已涨至每桶32.95美元,再次刷新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以来的最高纪录。同一天,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份交货的轻质低硫原油期货价格达到每桶38.18美元,为1990年10月以来的最高收盘价。4月12日平均价每桶32.92美元,这是欧佩克单日油价近一个月来再次逼近每桶33美元。油价对世界经济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还不至于使世界经济偏离快速复苏的轨道。首先,这次油价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去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强劲复苏引起的需求上升所致。虽然过去几个月中油价明显上涨,但美国经济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增长势头,同时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也在继续向好;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元大幅贬值。由于国际市场石油交易是以美元结算的,过去两年多欧元和日元等其它西方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不同程度地抵消了油价上涨对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等国的影响。另外,由于发达国家中对能源依赖程度较小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能源行业波动对这些国家总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已大为减弱。但是,如果油价继续攀升,世界经济就有可能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
承办:研究室
执笔:刘 雁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