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____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之十二

(决策咨询23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5-03-2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5%,为近30年来最好。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3.6%,美国、日本、欧元区分别增长4.4%、2.6%和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6.6%,其中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分别为9.5%和6.4%。200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有所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4.3%,摩根士丹利公司预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3.6%和4.0%,近日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发表最新调查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4.25%。美国经济继续走好,日本持续复苏之路风险犹存、欧元区经济处于低速缓慢复苏状态,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石油价格再度飙升、美元贬值、美国“双赤字”问题空前严重以及非经济因素和突发事件等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风险。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情况

    (一)美国经济继续走好,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2005年美国经济仍将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IMF预测美国经济2005年将增长3.7%,并且2006年也能保持这一水平。经合组织(OECD)预测,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将分别增长3.3%和3.6%。摩根士丹利公司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将高于3.5%。白宫报告预测,2005年、2006年美国经济将分别增长3.5%和3.4%。美国企业界经济学家联合会最新报告预测美国经济在2005年将增长3.6%。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3月2日在国会预算委员会作证时也表示,2005年美国经济正在以“相当良好的步伐”扩张。但由于高油价冲击、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内可能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但短期内可能不会妨碍经济增长,2005年增长势头不会改变。

    一是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增长。根据美国ISM(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指数显示,2005年2月,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为55.3,美国制造业已经实现连续21个月的增长。2月份出口定单指数从1月的56.9上升至57.4,这是该指数连续38个月上升。价格指数则从1月份的69降至65.5。1月份美国工业产量增长了0.3%,商品零售额下降了0.3%,小于经济学家预计的0.5%的降幅,如将汽车销售排除在外,美国1月份的商品零售额则是增加了0.6%,好于预期。二是企业对美国经济的信心逐步增强。据美国商业圆桌会议刚公布的季度调查结果,3月份美国的CEO经济展望指数从去年12月的98.9大幅上涨至104.4,创历史最好水平。这项指数综合反映了美国企业在工程销售、资本支出和就业方面的情况,表明美国企业的主要行政管理人员对未来6个月的美国经济充满信心,乐于增加资本投资。三是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加之布什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政策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二)日本持续复苏之路风险犹存。2004年第二、三季度,日本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下跌幅度均为0.3%。日本经济出现了所谓的“技术性”衰退(所谓技术性衰退即至少连续两个月经济退步)。油价的飙升、国内需求不旺、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等表明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2004年第四季度长期作为经济支柱的出口也仅增长1.3%。最近,国际机构开始纷纷调低今年日本经济的增长率。英国《经济学家》将今年日本经济的增长率由去年底预测的1.9%调降为1.6%,日本政府把预测数从2.0%调整为1.6%。而企业家和分析师则认为,日本经济应能免于严重衰退,并预期在1-3月开始反弹。一是居民消费1月份大幅增长。在至少拥有一位工薪族的家庭中,1月份平均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6%,是半年来的最高增幅。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上涨0.9%。1月份零售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2.2%,是1997年来的最高增幅。二是在去年12月份新增17万个职位的基础上,1月份日本经济创造47万个职位,失业率与去年12月份持平,为4.5%,大大低于2003年达到5.5%的历史高点。同时工业产值1月份比12月份增长2.1%,涨幅为9个月来最大;追踪服务业工人信心的经济观察者指数在6个月内首次出现改善;日本2月企业破产家数较上年同期减少12.6%,为连续第26个月呈现下滑,创下二战以来连续下降的次长记录。日本政府在3月1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制造业库存增加,日本2004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长0.1%,折合成年率增长0.5%,修正了2月16日公布的下降0.1%的初值,显示经济正在从技术性衰退中起步。经合组织预计2005年一、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0.4%和0.5%。

    (三)欧元区经济处于低速缓慢复苏状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2004年增长2%,为近4年来最好。然而,因该地区最大经济体德国2月份登记失业人数达到521.6万,再创二战以来最高纪录,经济继续低迷,IMF将先前对德国的预测数字从1.8%调低至0.8%,整个欧元区受到德国的“连累”。最近,欧洲中央银行下调了200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测,由1.9%下调为1.6%,IMF也把预期数从2.2%调减到1.6%。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也在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另外高失业率与人口老龄化,将使居民消费长期低迷;劳动力成本高与消费需求不旺,将抑制企业的投资欲望;《稳定与增长公约》将长期制约各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空间等等,表明今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欧元区经济将很难有大起色。但是也有乐观的因素存在:一项很有说服力的经济风向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2月份欧元区工业生产增长缓慢;欧元区制造业指数2月稳定在51.9,超出了预计指数值;1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上升1.9%,为2004年3月份以来首次降至欧洲中央银行确定的2%的控制目标之下。

    (四)亚洲经济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IMF预计2005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6.9%,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可保持6%的增幅持续稳步发展。虽然印度洋地区遭海啸袭击,但对亚洲整体经济影响有限。从亚洲地区整体经济形势来看,出口持续旺盛,个人消费增长,企业设备投资恢复,区域内贸易继续扩大,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经济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和泰国尤为突出;南亚经济增长势头加强,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IMF预测,2006年-2009年年均GDP增长6.8%。在未来数年中,亚洲仍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二、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油价继续走高

    石油作为一种基础能源产品,目前约占全球能源消费的40%,它的价格变化牵动着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石油价格上涨一直被视为对全球通胀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威胁。自2002年以来,世界石油价格直线上升,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从2002年11月的每桶24美元涨到2004年10月每桶55.6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油价涨幅超过了200%,其上涨的幅度之高与过程之快,历史上只有1973年、1978年的两次全球性石油危机可以相提并论。油价的持续上涨无疑将对正在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并成为未来经济进一步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步入2005年,受北半球温度偏低、美元继续贬值、市场担心欧佩克削减产量和一些投机商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不断炒作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纽约油价已经三次突破55美元大关。3月16日,市场忽略了欧佩克的再增产决定而对美国汽油库存的减少反应灵敏,石油价格大幅飙升,突破历史高点,达57.60美元/桶。沙特石油部长分析石油市场将朝着油价持续走高转移,并预言2005年油价将位于每桶40美元和50美元之间,比2004年价格平均高出15%,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价格高出25美元。为了抑制油价继续上扬,欧佩克将维持现有2700万桶日产原油限额不变的决定。国际能源机构在3月11日发表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将达8430万桶。分析家告诫,近两三年来,全球石油供需一直处于一个“脆弱”的平衡状态,而这一态势在未来几年中尚不能彻底的改变,所以在2005年仍需做好应对高油价的准备。

    (二)美国“双赤字”问题空前严重

    “双赤字”意味着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并存,标志着内外均衡的同时丧失。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美国财政状况从盈余转化为赤字,贸易状况持续恶化。2004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为4128亿美元,再创历史最高记录,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6%。美国财政部3月10公布的报告显示,2005年2月份财政赤字再创月度新高,达1139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局预计2005财政年度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为3940亿美元,布什政府预计为427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42亿美元。据美国商务部2月底公布的报告显示,2004年美国全年的贸易逆差为617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4%,贸易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4.5%上升至5.3%。2005年1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增至583亿美元,增幅达4.5%, 创下历史第二高的月度赤字记录,仅次于2004年11月594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美国的“双赤字”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通道中最令人忧虑的绊脚石之一。“双赤字”将放缓美国经济的复苏步伐。美国为了控制财政赤字的增加,一方面增加税收收入,这样降低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抑制了个人需求;另一方面减少政府支出,这样必然抑制了公共需求。中国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难免受到美国“双赤字”的间接冲击,经济增长受制于潜在的不确定国际因素。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2004年贸易数据,美国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位置,双边贸易总额达1696.2亿美元,增长34.3%,紧密的经济关联注定中国经济必将受到美国“双赤字”的负面影响,中国企业将遭遇层出不穷的贸易壁垒,面临更加艰难的贸易环境。

    (三)美元汇率震荡

    近三年来,世界主要国家货币之间汇率剧烈波动,对货币汇率抑制或支撑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预期和表现的不稳定性凸显,经济、市场、投资规模、资金组合和流向的结构性不平衡严重,致使国际汇市跌宕起伏,偏离了正常运行轨迹。2002年以来,美元兑欧元下跌30%以上,兑日元下跌20%,2004年,美元兑欧元汇率娄创最低记录,兑日元汇率也降至5年来的最低点。2005年美元汇率继续振荡整理。年初由于美国财长斯诺重申美国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布什总统又宣布将冻结政府部分项目支出,削减财政赤字,并承诺到2009年,将美国预算财政赤字削减一半等消息的影响,美元开始走强,2月初欧元兑美元汇率连破1.30和1.29美元关口,美元兑日元汇率也从103.64日元上升到104.09日元。之后由于原油价格再次上扬,美国“双赤字”额连创新高及市场人士对于其他国家央行降低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例的担忧等不利因素,对美元构成下跌压力,3月11日,美元兑欧元汇率下跌至1.3453美元,重返2004年底创下的历史低点,兑日元汇率下跌至103.97日元。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油价继续推高,美元将进一步下跌,当美元跌破一定“支撑点”后,将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混乱。而美国政府希望维持一段时间弱势美元政策,以改善贸易状况,弥补赤字不足。即使美元再下跌一些,美国经济自身的调节具有很强的抗震性,美联储的稳步政策调整,不至于将美元陷入崩溃的边缘。

    三、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步伐加快,在我国受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外部世界也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的互动阶段。

    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在增大。今年来,国际经济机构和媒体称中国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经济的“第二引擎”。据估算,1999—2003年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1/3是由中国经济完成的。在众多国际机构对2004—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进行预测时都把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作为一项主要因素。英国《独立报》报道:“中国走向世界势不可挡。在192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现在,随着中国逐渐对外开放,市场逐步壮大。现在看来,最终还是要由中国决定一切。不久前,世界经济格局还是非常简单。在西方,经济发动机是美国,在东方,当属香港和日本。然而,时过境迁。过去几年,全球经济格局已经改变,原来的经济发达地区摇摆不定,新的经济英雄辈出。但是,这些变化都无法与中国的变化相提并论”。世界经济大师阿马蒂亚·森在前不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性质,还对人们有关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稳定和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迄今发展经济理论最成功的典型案例。“中国模式”、“北京共识”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已经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实惠。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到最近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迅速行动给受灾国提供大量援助;从中国加入WTO三年来中国忠实履行承诺,一切按国际组织规则办事,到中国成功组织协调“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一再显示和证实中国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是一个有影响的和负责任的大国。在当今这个失和与欠发展的世界中中国因素是重要的和平与发展力量。

    中国经济中的世界因素也在增大。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技术、资金、人才等诸多领域需要引进国际软硬资源,需要利用国际市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每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已连续三年超过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三分之二在中国投资项目。国际资本和技术跟中国的劳动力相结合,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中国人口众多,许多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加剧,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瓶颈,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的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最重要的历史进程之一。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还是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对世界经济发挥可持续的积极推动作用。

承办:综研室
执笔:刘  雁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