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
____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之十三
(决策咨询24期)
2004年是湖南省农业生产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引领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将“三农”置于工作重中之重位置,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业不强,中国不强。”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南省农业发展和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粮食生产逐步走上新台阶。“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是2004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较快的主要因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好局面,成为全省2004年农业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
一、粮食生产情况回顾
湖南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享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1978年,湖南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大关,达到2087.9万吨,1983年突破2500万吨,达到2653.85万吨,比1978年增加565.95万吨,增长27.1%。1983年至1999年的16年间,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2500万吨以上,1997年粮食产量增至2953.3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以后逐年下降,2003年减至2442.73万吨。
但是,自2000年开始,湖南省粮食产量却逐年减少,原因之一是耕地面积减少,2000年至2003年的三年间,湖南省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32.9万亩,年均减少耕地44.3万亩。第二是粮食播种面积逐渐下降。2000年至2003年,湖南省粮食播种面积呈逐年下降态势,三年间播种面积年均减少250万亩,种植面积减少是粮食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三是粮食价格逐年走低,前几年稻谷价格逐步走低,最低到了35元/百斤。由于粮价逐年下跌,“谷贱伤农”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逐年减少,使湖南省粮食生产步入低谷。
二、“一号文件”带来转机
2004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9个方面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决定降低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随后,又出台了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农资价格和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四项保障措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促进粮食生产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尽管湖南省农业增长仍然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2004年的农业生产改变了低速增长的格局,在中央一号文件及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得到了恢复性增长,湖南省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四年逐步下滑的局面。
(一)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
2004年,全省下发粮食直补资金4.34亿元、水稻良种补贴5.98亿元,降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为农民减负17.74亿元,全省农民实际得到实惠28.06亿元,人平55元。此外,湖南省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2004年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60.33万处,投入资金51.9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7.05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910万元。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与投入力度加大,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二)面积与产量同步增长
2004年,随着“一号文件”的出台和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耕地抛荒现象大为减少,一些多年未耕种的土地又被重新开垦,恢复种粮。一些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农民纷纷收回原来弃耕或转让的责任田来种水稻,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农民抢着要田种的现象。郴州市原有3.2万亩抛荒田今年就全部恢复种双季稻,田地抛荒现象基本被消除。
2004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7623.23万亩,比上年增加828.54万亩,增长12.2%,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2915.48万亩,增长44.6%,种植面积比重上升到48.6%,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创近年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2810.26万吨,比上年增加367.53万吨,增长15%。
(三)种粮效益日转趋好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粮食价格开始回升,同时国家宏观调控向农业倾斜,财政支农政策明显加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态势,使农民在种粮方面的收益也日趋好转,改变了过去那种“种粮越来越不划算”的状况。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使农民可以放心大胆种粮。调查显示,去年早、中、晚稻平均每公斤出售价格为1.43元、1.5元和1.52元,分别较上年上涨52.13%、31.58%和32.17%。稻谷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每出售100公斤早、中、晚稻可较上年分别多获得49元、36元和37元。种植效益提高的因素一是稻谷价格大幅上涨,2004年湖南省稻谷上涨41.1%,其中早、晚籼稻分别上涨42.94%和39.7%;二是由于今年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粮食产量大幅增长,2004年粮食产量2810.26万吨,增长15%,其中稻谷产量2441.68万吨,增长17.9%。三是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2004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632.23万亩,增长12.2%,其中稻谷播种面积6001.13万亩,增长17.3%。
(四)优质品率逐步提高
为了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品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湖南省大力推广各种优质农业品种,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一批如湘晚籼9、10号、中香1号、中国香稻等优质品种得到推广,使水稻优质品率大幅度提升。通过优质稻开发项目的实施,很快形成了优质稻产业化开发的热潮。到去年底止,全省已经有了2915.48万亩优质稻,占了水稻总面积的48.6%,无公害大米产地面积达到1391.74万亩。
(五)农民收入增速普遍加快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37.76元,比上年增加304.8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51.09元。农民收入增加的绝对额和增长幅度均创199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据抽样调查推算, 2004年全年湖南省农民外出劳务总收入(含本乡、镇)达到600.59亿元,比上年增收60.97亿元,增收幅度为11.3%。外出劳务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 4649元,比上年增加149元,增长3.3%。2004年湖南省农民家庭经营的纯收入人均为1614.57元,比上年增加187.36元,增长13.1%。在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纯收入为901.84元,增加203.75元,增长29.2%,增长幅度居农林牧渔业首位。
在政策的拉动下,2004年的农民纯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全省14个市州有7个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增幅最大的是湘潭市,增长12.98%(扣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增长,下同),其次是株洲市,增长12.13%,第三位是娄底市,增长10.61%。
从14个市州农民收入情况看,全省122个县(市、区)农民纯收入全面增长,增收面为10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在1000元以上的有2个区,即湘潭市的雨湖区和岳塘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097.44元和5692.42元,分别增加1374.83元和1249.84元;增加900元以上的有2个区,即湘潭市的韶山市和长沙市的岳麓区,人均纯收入为4620.27元和6312元,分别增加959.15元和925.64元;增加800以上的有2个区;增加700元- 600元的有7个县、市(区),增加500-400元有44个县、市(区);增加300-200元的有40个县、市(区);200元以下的有25个县、市(区)。
三、2005年形势展望
如果说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于让农民直接减负增收,以“两减免、三补贴”为手段,启动了城市资源施惠农村的历史转变。那么,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则立足于使农业强身健体,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手段,开始打造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今年的一号文件,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家财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积极变化。在继续坚持“少取”的基础上,今年“多予”的政策更多。
(一)粮食增产难度增大
尽管粮食效益较前几年明显提高,但与其它农产品相比,粮食的比较效益仍然属于较低的。农民在满足了自给部分粮食需要后,如果粮食比较效益降低就会减少粮食生产。2004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粮价上涨幅度大,今年的价格能否继续上涨以及气候条件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将给今年粮食增产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财政扶持力度更大
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建立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财政收入中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和落实。一号文件透出的信息正是: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让大量财政和社会资源施惠农业和农村,通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力促农民增收。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4亿多元,省财政配套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41个粮食主产县,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基础设施改造,努力提高湖南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将对湖南省粮食生产带来促进作用。
(三)粮食播种面积有望增加
受粮食市场需求增长的拉动,尤其是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一号文件的政策影响以及各级政府更加深入的贯彻执行,各项政策制定早,落实到位。由于中央的农业政策稳定,加之实行最低收购价和取消农业税,基本农田保护将更加严格,有助于农民扩大种植面积;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农业税全免,实行直补贴和良补,使种粮农民得到的实惠会更多;国家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建设;中央财政55亿元直接奖励产粮大县;加强监管,坚决稳定涉农价格,防止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多上涨。这些积极因素都会促进粮食生产,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种植面积预计比上年有所增加。
(四)粮食市场价格不会大幅波动
由于2004年世界主要产粮国粮食丰收,库存有所增加。目前,粮食市场价格稳中有降,在正常年景下,今年粮食供需矛盾会进一步缓解,推动粮价进一步上涨的因素明显减弱。受供求关系和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粮食价格异常波动的可能性不大,估计会在2004年底的基础上平稳运行,略有升降,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综合粮食生产的各种有利因素,如果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2005年将是农业的又一个增产年。农业增产,对于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非常积极的影响。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继续得到巩固
(五)农民就业机会增多
2005年农民就业机会将增多,农民非农就业环境会进一步好转。一方面,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和就业机会相对增多影响,尤其是城镇建筑业、制造业对农民工需求较大的产业增长强劲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寻找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的加大,以及2004年部分产业和部分地区出现的农民工供不应求的情况,预计2005年外出农民工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同时,国家还会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加大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力度,避免发生新的拖欠。2005年在农业收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将会比上年有所增加。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级从事农村工作和涉农部门的领导都应负起责任,振奋精神,自我加压,奋力拼搏,做到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了,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着力于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承办:农经队
执笔:潘 宁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