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加快工业结构高度化步伐 推进湖南省工业化进程

(决策咨询31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5-05-10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工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工业经济的结构性变动和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的过程。推进工业化关键在调整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此,加快湖南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加速湖南工业结构高度化步伐。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导向、政府引导、聚集发展为原则,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核心,湖南省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湖南省工业化发展总体水平和工业结构进行评价和探讨。

    一、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湖南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湖南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达53.8%

    在充分采集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各年度相关指标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湖南新型工业化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发展指数计算方法,对湖南省2001年来工业化总体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测算结果表明,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逐年加快,全省2001年-2004年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分别为44.3%、46.5%、50.4%和53.8%,2004年比2001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比2003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03年比2002年提高3.9个百分点、2002年比2001年提高2.2个百分点。(详见表一)

    (二)湖南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工业结构出现板块转移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五”期间,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来抓,并且把重点放在工业结构调整上。湖南省2001年以来规模工业发展速度一直以两位数增长,2004年更是在高位运行,增长速度达到24.1%,实现利润突破150亿元;同时,湖南省工业结构出现板块转移,重工业中,原材料工业板块逐渐压缩,加工、装配工业板块不断扩张。

    (1)原材料工业逐步让渡

    以前湖南省工业结构一直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原材料工业大都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工业阶段,产品技术含量和劳动效率较低,传统产业表现尤为明显。进入新世纪,随着湖南省工业朝着重化工业阶段纵深发展,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材料工业的历史地位开始出现了低幅动摇并逐步退让,在重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之势。2004年湖南省重工业中原材料工业产值占重工业的比重为53.4%,比2001年下降1.2个百分点。

    (2)工业生产朝着高加工度化转移

    所谓高加工度化是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加深,加工、装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相反,工业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度逐渐下降,中间产品的利用能力大为增强,最终产品中附加值的比重日益提高。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湖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加工、装配工业,其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4年湖南省重工业中加工、装配工业实现产值966.6亿元,占重工业的比重为41.1%,比2001年上升1.5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6%,比2001年上升2.2个百分点。

    2、工业集聚效应明显凸现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规模效益。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集聚发展作为推进湖南省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原则,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一批骨干企业,工业集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区域集聚。湖南省工业区域集聚发展,突出表现在长株潭、“一点一线”和工业园区。2004年长株潭地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454.44亿元,比2001年增长62.2%;占全省规模工业的37.9%; “一点一线”地区完成增加值809.92亿元,比2001年增长53.0%;占规模工业的67.6%。湖南省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全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63家,有的市州还建立了市级工业园。这些工业园在推动当地以及全省的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如长沙“两区六园” 2004年完成增加值91.7亿元,比2003年增长36.9%,拉动长沙地区规模工业增长12.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8.3%。

    (2)行业集聚。从工业行业集聚发展来看,湖南省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主要集中在烟草、钢铁、电力、化工、有色、建材、交通运输设备、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等十大行业,2004年这十大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31.4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9.4%,比2001年提高4.1个百分点。这十大行业犹如龙头,昂首引领湖南省工业阔步前行,是推动湖南省工业化的主力军。

    (3)企业集聚。企业集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十大标志性工程”是推动湖南省工业化的骨干力量。“十大标志性工程”是从全省各类企业中,选择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优势,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骨干企业,传统产业中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有成长性项目的企业,重点建设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实践证明,“十大标志性工程”是代表湖南工业的实力、主体和发展方向。 2004年,“十大标志性工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91.1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28.4%提高到2004年的32.6%,提高4.2个百分点。企业集聚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大企业纷纷崛起,一家或几家企业操纵和控制所属行业。2001年全省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为231家,2004年发展到413家,增加182家;2001年没有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2004年发展到6家(详见表二)。烟草行业中前2家企业就集中了该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99.4%。

    3、工业竞争力大有提升

    (1)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看

    高新技术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湖南省发挥后发优势,完成从劳动密集比较优势到资本和技术型比较优势转换的关键。湖南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1-2004年湖南省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分别为 606亿元、750亿元、956亿元和12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3.4%提高到2004年的23.6%,提高10.2个百分点。

    (2)从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看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好坏、衡量工业竞争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表明工业整体效益趋好,工业竞争能力增强。 2001年以来,湖南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节节攀升,由2001年的102.26%提高到2004年的149.76%,4年内提高47.5个百分点,2004年创历史新高。

    (3)从产业规模区位商看

    产业规模区位商也称区域规模优势指数,表示该地区该行业的规模与占有在全国的位置。当产业规模区位商大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它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业规模区位商越大,表示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越强;产业规模区位商等于1时,表示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优势还不明显;产业规模区位商小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竞争能力弱。湖南省区位商大于1且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分布在: 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18个大行业,2004年这18个行业大类共创造增加值899.71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5.2%。

    (4)从工业投资力度看

    工业投资是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湖南省工业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拉动湖南省工业高位运行。2001-2004年,湖南省工业投资额分别为213.28亿元、289.15亿元、403.51亿元和571.1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17.6%提高到2004年的28.8%,提高11.2个百分点。
    ----------------------------------------------------------   
    注:产业规模区位商=(地区某产业增加值与地区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全国某产业增加值与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

    4、行业关联度增强

    (1)从需求对工业生产的诱发能力看

    生产为了需求,需求诱发生产。只有当一个生产结构体系与人们的最终需求紧密联系时,该产业结构才是一个真正的资源转换器,其结构聚合质量才是优良的。对于产业结构聚合质量与需求的这种联系程度,可用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来测度。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是指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将诱发多少单位的生产。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湖南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工业生产的诱发能力增强。

    ①消费需求对工业生产的诱发

    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诱发系数是指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将诱发多少单位的生产。从湖南2002年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诱发分析看,其诱发系数呈上升趋势,1997年为1.919,2002年为2.043,也就是说消费每增加一亿元,2002年比1997年多诱发0.12亿元的产出,消费对产出的拉动作用增强。2002年消费对工业的诱发系数为0.8232,即消费每增加一亿元时,将诱发0.8232亿元的工业产出。分行业看,消费对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3个行业的生产诱发系数较大,即对这些提升消费的行业的拉动作用增强。

    ②投资需求对工业生产的诱发

    投资需求对生产的诱发系数是指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将诱发多少单位的生产。根据2002年投资对生产的诱发分析,湖南投资对生产的诱发系数呈上升趋势。1997年为2.41,2002年为2.51,即投资每增加一亿元,2002年比1997年对生产多诱发0.1亿元产出,投资对生产的诱发作用增强。分行业来看,投资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生产诱发系数较大,即对这些支撑投资的行业的拉动作用增强。

    (2)从产业影响力看

    产业影响力通常用影响力系数来表示,影响力系数是从一个行业对其他行业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来反映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它是指某一个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生产所起的拉动作用。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较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较大拉动作用。从2002年湖南投入产出表中的影响力系数看,工业整体拉动能力增强。工业81个部门中大于1的部门有 59 个,占72.8%,说明湖南省70%以上的工业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其中拉动作用比较大的行业是文化用品制造业、植物油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等11个行业。

    (3)从产业感应度看

    产业感应度通常用感应度系数来表示。感应度系数是从一个行业所受的感应程度来反映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是指某一产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行业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示该产业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感应系数较大的部门,比较明显地集中在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业上。从湖南省2002年感应度系数看,工业81个部门中有23个部门大于1,且基本上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钢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其感应度系数分别为4.5065、3.5490、2.8190、2.7497、2.1413、1.9964、1.9130、1.5381,这些产业就是通常说的“瓶颈”产业。在经济增长时,感应度系数较高的行业其发展速度一般较快;在经济过热时,这些行业也将首先受到冲击,这些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出中保持一定的份额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5、工业增长展露新亮点

    (1)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近年来兴起的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已成为湖南工业新亮点,对推动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起着积极作用。2004年分别完成增加值19.06亿元和23.57亿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31.8%和26.0%,分别比2001年提高27.2个百分点和15.7个百分点。

    (2)电力产业异军突起

    经济的高速运行拉动能源消费大幅增长,推动电力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对旧的发电设备进行改组改装,同时新上马一批发电机组,湖南省电力生产能力大大增强。2001年电力行业完成增加值仅27.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不过4.5%;2004年完成增加值达118.65亿元,跃居行业排名前10位,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9.9%,比2001年提高5.4个百分点。

    二、湖南省工业结构高度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工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轻工业发展不充分

    以消费资料生产为主的轻工业的充分发展,是稳步推进工业化的基础。英法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轻纺等消费资料工业成熟发展期,国内的广东等沿海工业发达省份,工业化也都是在消费资料工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湖南省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在消费资料工业未经成熟发展的情况下,就快步跨入重化工业阶段。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中轻工业所占比重为35.7%,广东为42.7%,湖南省比广东低7个百分点。轻工业发展不充分,将影响重化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比较优势发挥不够,特色工业不明显

    发展湖南工业,有两大比较优势:一是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应该是湖南的优势;二是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发展有色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湖南省这两大比较优势的发展还远远不够,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为48.63亿元,只占全国的2.5%;十种有色金属的生产量为117.43万吨,占全国比重达10.1%,而有色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3.2%。且在这两个行业中均没有竞争力强、规模效益明显的大企业,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和有色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分别只有1家和5家,没有形成湖南特色工业。

    (三)产业集中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那些关系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所独有的、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某种优势、能力或知识体系。湖南省工业企业由于过去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协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除烟草、钢铁、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外,大部分行业点多面广,低水平的生产能力大量存在。2002-2004年,造纸及纸制品业、烟草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 11个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指某行业排名前4位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之和占所在行业的比重)上升外,其余四分之三的行业集中度都呈下降趋势。有60%的行业集中度在40%以下。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资产负债率高,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缺乏大企业、大集团,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2004年广东省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3601家,比湖南省多出3188家;过100亿的有30家,比湖南省多24家。

    (四)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实力较弱

    分析市场占有率要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来考虑。国内市场占有率主要通过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进行分析。近三年,湖南省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市场的份额较低, 2002-2004年湖南省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只占全国1.808%、1.819%和1.877%,湖南省工业在国内竞争力较弱。分行业大类看,39个工业行业中市场占有率超过5%的只有3个,超过3%的只有9个,不到1%的有10个。国外市场占有率主要通过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进行分析。湖南工业在 “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出口虽大有提高,但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2004年,规模工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222.7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4.2%。

    (五)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湖南省工业产品结构层次低的根源在于技术水平落后。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企业的落后设备不能及时得到改造或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超期服役,造成多数产品单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湖南省用于科研开发经费投入较少,是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湖南省科研开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仅有0.65%。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进口;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从反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来看,湖南省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6.9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美国仅信息技术产业就占GDP的8%;四是企业技术人才紧缺。据调查,2004年技术工人占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比重还不到1/3。

    三、加快湖南省工业结构高度化的对策建议

    (一)采取“压缩式”推进模式,超前配置产业

    综合各国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做法,大致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按照经济发展要求的“循序式”推进模式。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采取这种模式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依次通过完成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三次重大产业结构转换,来实现工业化。另一种是采取“压缩式”推进模式,即采取超前配置产业或是几个发展阶段同时推进的发展模式,这是后工业化国家推进工业化时所采取的一般方法。它们为尽快赶上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往往采取超前配置产业或是在经济发展几个阶段同时推进,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完成三次产业的结构转换。比较典型的是韩国,它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三次转换,较快地推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湖南省作为后工业化国家中工业化水平还比较落后的省份,只有采取“压缩式”推进模式,超前配置产业,在经济发展几个阶段上同时推进轻重工业的发展,才能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完成三次产业结构转换。如果采取“循序式”推进模式,那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是不可取的。在采取“压缩式”推进模式时,省委省政府要进行有效引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产业政策为指导,通过引进技术、吸引国内外资金和超前发展重工业等途径,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基础工业和重加工工业体系,加速工业结构高度化进程。

    (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构建特色工业

    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特色工业是湖南工业发展的长远之道。针对湖南区域比较优势的特点,适宜发展三大特色工业:一是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充分消化湖南省丰富的农产品,通过这一途径来尽快缓解湖南省长期受困扰的“三农”问题,确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化,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支撑。要在原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尽快在洞庭湖区建立农产品加工工业园;二是大力发展有色工业,在衡阳、郴州一线建立有色工业走廊,同时建立有色工业行业协会,加强协调管理,改变以往有色工业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闹,形成规模,独具特色,争取国内领先;三是依托张家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工业。

    (三)着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提高湖南省工业核心竞争力,使湖南省工业结构尽快实现高度化,就必须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要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大产业内部重组力度,促进生产集中,打破部门、地区分割,建立专业化分工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高效率的企业组织结构。

    一是迎娶嫁接一批企业。湖南要在中部实现率先崛起,首要问题是做大做强制造业。当前,发展制造业面临绝好机遇---全球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制造业更大规模地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中国来;进入新世纪,东亚出现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日本等一些国家的企业明确表示将自己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内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也在逐渐将产业转向内地。湖南作为一个邻近广东、靠近东南沿海的省份,地处产业转移的交通要道,要抓住这重要的发展机遇,积极迎娶和嫁接国际制造业。优化经济环境并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制造业大企业来湖南安家落户,使之在湖南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要善于利用和转化湖南人才优势,为发展制造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是关闭破产一批企业。主要解决两类劣势企业:一类是那些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窑、小冶炼,要依法关闭;二类是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要实施破产。

    三是做大做强一批企业。总结发展“十大标志性工程”的成功经验,继续鼓励和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通过重点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整体素质。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推进强强联合,培育若干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四是搞专搞精一批企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使之朝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的合理分工,形成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服务,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开拓、信息咨询、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社会服务体系,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四)依托现代新技术,提高市场占有率

    提高市场占有率,必须依托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抓住机遇,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逐步实现关键技术以模仿和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为主,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想方设法扩大营销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发和树立湖南自己的品牌,以品牌去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对加工度低的产业,要通过技术改造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业波及效应,做优做强加工工业。

    此外,要依托现代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食品加工、石油加工、建筑材料和造纸工业等四大传统产业在湖南省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仍然是湖南省工业的主体,在改造提升中要区别对待:

    食品加工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借鉴旺旺、唐人神等知名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突出深加工、精加工,打造湖南自己的品牌。

    石油加工一方面要加快对岳阳四大炼油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品种、质量搞上去;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解决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建筑材料重点鼓励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高高标号水泥的生产能力;改造和建设一批新轧机,提高国内不能生产或生产能力不足的不锈钢、冷轧板等关键钢材的生产。

    造纸工业重点发展木浆、高档新闻纸、书刊印刷纸和纸板等,鼓励企业积极调整原料结构,发展林、浆、纸一体化的大型木浆造纸企业,实现经济规模化和生产现代化。

    (五)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21世纪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湖南省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大战略决策,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先导,加快信息化进程,从而推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增强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数字化终端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统集成与信息服务的能力。加快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以自主发展为基础的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供稿:工交处
执笔:唐素芳  罗骁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