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进入新阶段 发展迈上新台阶
——辉煌的“十五”系列分析报告之二
(决策咨询47期)
“十五”期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同时,立足于农业内部发展,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手段,着力打造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湖南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大多数提前一年实现。农产品供给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生产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湖南省农村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的农村经济转变。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十五”期间,党和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改革和完善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出不断增长,整体质量不断提高。2001—2004年期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18.7 %,年均递增4.4 %。2005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87.01亿元,同比增长5.0%。
从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看,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了较高的水平。2004年,粮食产量呈现恢复性增长,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810.26万吨,比上年增加367.53万吨,增长15.0%,一举扭转了连续4年下滑的局面;棉花为适应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产量稳步增加,产量达20.43万吨,比2000年增长19.3%,年均增长4.5% ;油料产量保持稳定,产量达139.61万吨,比2000年增长0.2%;肉类总产量达到596.10万吨,比2000年增长99.94万吨,增长20.1%,年均增长4.7%;肉猪出栏突破七千万头,达到7039.57万头,创历史新高,比2000年增长16.5%,年均增长3.9%;渔业快速发展,到2004年,全省水产品产量已达167.21万吨,比2000年增长25.5%,年均增长5.8%。
主要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全省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2004年,湖南省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20.7公斤,水果、猪牛羊肉、禽蛋和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75.6公斤、77.4公斤、13.2公斤和25.3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4.2%、228.6%、16%、17.9%和24.6%。
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五”初期,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产品的需求制约问题开始突现,农产品总量的扩张已不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粮食增产不增收或增产与增收严重不同步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开始起步,并且开局良好。
农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发展畜牧饲养业和水产养殖业,满足城乡居民对肉、蛋、奶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丰富居民的菜篮子,改善生活质量。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小,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45.7%、4.8%、41.7%、6.3%,与“九五”末期的2000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4.9个百分点,牧业、渔业则上升了2.7个百分点。
从各业内部看,种植业中大宗农作物调整力度较大,优质农产品发展迅速,名特优新水果、蔬菜、茶、桑、烟、花、药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同时种植业的品种结构也不断得以优化,目前,全省优质稻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48.6%,双低油菜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达到91.3%。2004年,完成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面积391.62万亩;无公害大米产地认定面积1391.74万亩;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面积3558.51万亩。种植业生产正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向优质化发展。
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九五”期间,国家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战略性结构调整。2001年至2004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379.7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147.4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提高到33863.5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4.32%,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规划目标。
畜牧业生产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数量增长向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优质品种普及率不断提高,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畜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并走上适合我国资源禀赋的道路。猪肉在肉类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83.6%下降到2004年的81.4%,牛、羊肉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2.8%、1.6%上升到2004年的3.3%和2.0%。以牛羊为主的草食性家畜发展迅速,2004年出栏牛185.01万头、羊790.54万头,分别比2000年增长40.6%和52.3%。
渔业生产结构调整也有所加大,优质高效水产养殖已悄然成风,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和产量都有了很大提高。渔业生产进行了战略性的结构调整,2004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67.21万吨,比2000年增加34万吨,增长25.5%,养殖产量比重提高到89.3%。
三、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自湖南省明确提出推进“三化”战略以来,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实现程度已由2001年底的20.58%,增加到2004年底的26%。湖南省抓住国家注重“三农”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对湖南省农业的投入,使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仅2004年一年,国家就安排湖南省大型优质稻基地建设资金4000万元,同时下达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6520万元,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同时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机械工业、农产品市场建设和农业高科技术产业化专项投入,为湖南农业产业化增添了发展后劲。
从2002年初到2004年底的三年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原来的60家增加到116家;销售收入翻了一番,由原来的152亿元增加到310亿元;税后利润增加4.1亿元,增54.67%;上缴税金增加5.8亿元,增176%。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连接基地120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数490万户,年创汇3.1亿美元。目前,全省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3万家,总资产700多亿元,基本上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产品种类较多、规模不断扩大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品、乳品、竹木等大宗农产品产业链条得到不断扩展和延伸,加工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龙头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700多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16家(国家级24家、省级92家),总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有2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72家。全省农业类和涉农上市公司共有12家,泰格林纸、正虹科技、唐人神集团、金健米业、洞庭水殖等一批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四、投入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湖南省加大了对农业投资的力度。2004年,财政对农村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达66.77亿元,比2003年增加37.56亿元,增长2.3倍。各级政府在努力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农业资金的路子。2004年,集体和农民个人用于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7.42亿元,比2000年增长2.4倍。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60.33万处,投入资金51.93亿元,完成土石方6.37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7.05平方公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200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24.92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9239.26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1.3倍,大中型达到47726台,比2000年增长3.2倍;乡村水电站发电量达20.97亿千瓦小时,比2000年增长1.5倍;在全省的行政村中,自来水受益村所占比重达到32.8%;95.6 %的村通了汽车;95.3%村通了电话;99.7%的村通了电。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37.76元,比2000年增加640.6元,增长24.8%,年均增长5.7 %。2005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695.0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67元,增长17.9%。随着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收入增长呈现多元化:一是家庭经营收入比重稳中趋降,在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 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为56.9%,比2000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二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报酬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 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为38.1 %,比2000年上升了2.2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市场意识增强,农产品商品率提高,现金收入增长较快。200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由2000年的1569.13元提高到2004年的2179.95元,增长1.4倍。
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2001至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42.94元提高到2472.29元,增长了1.3倍。随着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04年农村居民消费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水平分别达到1338.65元、112.38元、293.23元和92.37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1.3倍、1.3倍、1.2倍和1.2倍;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水平提高更快,分别达到124.12元、174.52元和279.96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1.5倍、1.8倍和1.3倍。
伴随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居住质量、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居民消费档次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2001至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人均住房面积由30.92平方米增加到36.55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5.63平方米,增长18.2%。其中:砖木结构住房21.7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98平方米,增长10 %。2004年末农民平均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57.3台、电冰箱9.59台、摩托车21.46台、洗衣机22.15,比2000年分别增长89%、40.2%、1倍和39.2%。电话、空调和家用计算机等需求弹性系数较大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则成倍增长。2004年,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48.14部、移动电话24.95部、空调1.27台、家用计算机0.65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1.1倍、15.2倍、10.5倍和2倍。
六、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2004年,农村非农产业产值达4935.50亿元,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所占比重为 33.1%,比2000年上升了5.5个百分点。
各类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与完善,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湖南省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0.8%提高到2004年的35.5%。
七、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产品贡献看,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稳定社会和推动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方面,农村在满足自身食品消费的同时,还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国家才有条件实施退耕还林(草)、移民建镇、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从市场贡献看,农村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之一,2004年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比2000年增长41.2%(现价)。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的消长,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消长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物质投入水平提高,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也带动了农用工业的发展。2004年,农业机械总动力比2000年增加714.18万千瓦;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使用量分别增长5.8%、27.9%和45.2%。
从要素贡献看,农业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十五”时期,农业劳动力继续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72.5%下降到2004年的66.9%。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务总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45.71万人,增长3.9%。其中到异地劳务人数增加48.97万人,增长5.7%。出省、出县、出乡的劳务人数分别增加30.9万人,6.76万人和11.31万人,分别增长5.3%、4.3%和9.1%。。
农业兴、百业兴,农业衰、百业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始终不可替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趋势成为必然。农业与国民经济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则日趋紧密,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使湖南省广大农村将兴起又一轮大发展、大改革热潮。
承办:农经队
执笔:潘 宁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