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驶入快车道
——辉煌的“十五”系列分析报告之四
(决策咨询49期)
“十五”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将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写入了“十五”发展计划。2003年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湖南非公有制经济推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法律保护、企业努力,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据测算,到2004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59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2%;与2000年比,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规模增加了1180.46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了6.5个百分点。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十五”时期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一)非公有制经济增速快于同期GDP的增长
从2001年至2004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在总体规模逐步扩大的基础上仍保持快速增长,连续四年其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年均增长14.2% ,比同期GDP增长速度高4.3个百分点。
(二)个体私营经济占据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由于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抢滩湖南市场势头不减,但个体私营经济占据湖南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仍不可动摇。2004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2595亿元增加值中,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2426.33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1066.96亿元;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虽呈下降趋势,但仍高达 93.5% 。截止至2004年,湖南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达101.45万户,比2000年增长4.1% ,其中私营企业6.9万户,比2000年增加4.42万户,增长1.78倍;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1072.2亿元,比2000年增加872.03亿元,增长4.36倍。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比重虽此消彼长,但一直在低位徘徊,2004年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为6.5%,比2000年上升2.6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格局
2004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28亿元,占16.5%;第二产业增加值1183亿元,占45.6%;第三产业增加值984亿元,占37.9%。非公有制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与目前湖南整体经济呈“三、二、一”结构有所不同。
(四)涉足国民经济行业有新的突破
从国民经济行业来看,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分布日趋多元化,已逐步涉及湖南国民经济的大多数行业,各行业非公有制增加值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2004年,湖南省一、二、三次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各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7%、53.4%和43.9%,与2000年相比,一、二、三次产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分别上升了2.6、11.2、和3.9个百分点,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上升最多,其中工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了7.7个百分点。
由于市场准入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湖南国民经济行业的程度深浅不一,一些行业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主体地位,如规模以下工业、批发零售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其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而另一些行业虽然由公有制经济主导,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非公有制经济已开始向教育、信息咨询、公用事业和新兴服务等领域拓展和渗透。
二、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对推动湖南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五”以来,湖南GDP总量由2000年的3566.88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612.26亿元,年平均增长9.9 %,非公有制经济在GDP的快速增长中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据测算,“十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60.6%,比“九五”期间提高了3.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高充分显示了其在湖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湖南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非公有制经济加快了湖南农业产业化的步伐。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涉足农业起步较晚,但随着湖南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加大了产业开发的力度,培育了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如祁东县在非公有制龙头企业黄花集团的带动下,黄花菜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黄花菜生产加工基地之一。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壮大又成为推动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动力,2004年湖南省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428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7%,比2000年的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目前,全省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遍布城乡,涉及养殖业、种植业、纺织、皮革、造纸、中药材、竹木加工等20多个行业,加快了湖南省的农业产业化步伐。
2、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湖南省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由于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融资环境、服务环境、法律环境的改善,非公有制经济有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同时,湖南省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力度不断加大,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为全省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如远大空调、三一重工、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等在促进全省工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湖南省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2004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为96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2%,超过国有经济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
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近几年来,湖南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涌现了创智、力元等湖南省非公有制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代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如创智软件已获微软的青睐,成为其合作伙伴;长沙力元公司研究开发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球最大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生产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成为带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全省非公有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388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7.9%;非公有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为105.51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27.2%。
(二)打破了国有经济垄断投资领域的局面
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快速发展,打破了国有经济垄断投资领域的局面,投资领域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2004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投资468.91亿元,比2000年增长45.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7%。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逐步由非生产性投资向生产性投资转变,由单一的住宅建设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多领域发展,甚至逐步渗透到交通运输、电力生产、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行业。
(三)促进了湖南市场经济的繁荣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大多数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如百货商店、供销社等进行了改制,已逐步转化为资产组合和运作机制更加灵活的非公有制经济,如今城乡消费品市场随处可见,超市、商场生意红火,特别是近几年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的进入,更加激活了湖南的消费市场,使非公有制商业成为了推动商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为丰富城乡市场供给、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促进市场经济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全省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75%,比2000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四)有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非公有制经济以其在拓宽就业领域,分流城镇就业压力方面表现出其特有的优势,是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对缓解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有效促进湖南省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省工商部门统计,到2004年全省私营企业雇工人数为143.95万人,当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64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96.35万人,当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02万人。
三、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一)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对非公有制经济在认识上、体制上、政策上等遇到的问题都给予了明确回答,进一步阐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性质及其存在与发展的不可动摇性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清除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今年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文件,就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专门部署,为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
(二)市场的更大开放为湖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是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所要求的透明度原则、非歧视原则等都将给湖南非公有制企业带来更好的市场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广的市场空间。地方保护或垄断利益的条例将被取消,市场规则将更加完善,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存在的一切不利于民间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特别是在融资方面的限制,都将逐步取消,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范围和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二是中国可以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湖南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际市场以及参与进出口贸易的体制障碍、政策障碍将大大减少,为非公有制经济对外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三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近期出台是湖南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重大里程碑,《意见》明确指出“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国内非公有制资本加快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主要条件”,为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向更宽更广的领域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部崛起将为湖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及 “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今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正加紧制定相应的支持中部崛起的各项政策。这给中部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中部崛起战略将促使湖南省释放积聚的能量,推动湖南经济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国企改革为湖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湖南省已作出了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决定,省属国企除国家明确规定的个别领域(如军工、盐业、烟草)需保持国有企业独资外,分布在所有领域的所有国有企业都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外资、民企参与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区别不同领域和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把省属国企分别改革为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有的企业国有资本可完全退出,转为非公有制。因此,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湖南非公有制经济除了广泛涉足制造业、商贸餐饮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业务领域外,将逐步介入中介服务、生物医药、大型制造、基础产业等新型领域。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五年,湖南的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实,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在“十五”期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将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
承办:核算处
执笔:曾晓林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