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开放型经济成就斐然
——辉煌的“十五”系列分析报告之七
(决策咨询53期)
“十五”期间,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发生剧烈动荡,非典型肺炎、“9.11”恐怖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世界经济衰退等等冲击接踵而至,湖南开放型经济经受了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的严峻考验。同时,在此期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区域经济合作如雨后春笋、中部崛起战略蓬勃兴起等,开放型经济又适逢新的发展机遇。湖南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立足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利好因素,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克服困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省对外经贸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一、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十五”期间,湖南对外贸易呈跳跃式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量在2004年上了一个大台阶,实现了历史新跨越。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创记录地达到54.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5%,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首次登上30亿美元台阶,达到30.98亿美元,增长44.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进口首次跃上20亿美元台阶,达到23.4亿美元,增长47.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2001—200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3%,扭转了“九五”时期年均下降2.9%的颓势;其中出口87.93亿美元,进口60.1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0%和28.4%,比 “十五”计划分别高7个百分点和16.4个百分点,改变了“九五”时期出口年均下降4.6%、进口年均增长率不到1%的局面。进入“十五”最后一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5年1—7月,全省进出口总值为34.47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出口21.11亿美元,增长35.2%,进口13.36亿美元,下降6.6%。截止2005年7月底,全省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82.55亿美元,为“十五”计划的110.6%,提前实现“十五”计划目标。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外贸依存度由2000年的5.6%上升到2004年的8.0%,其出口依存度由2000年的3.7%上升到2004年的4.6%。2004年新增出口额9.52亿美元,拉动当年GDP增长1.7个百分点。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财税收入,推动了科技进步,对促进湖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进口商品结构渐趋合理
“十五”期间,湖南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出口战略,机电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比重有所下降。2004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达6.0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94.8%,年均增长18.1%,高于全省出口总额年均增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8.8%上升到19.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031万美元,比2001年增长64.8%。农产品出口2.3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1.0%,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4%,比2001年缩小1.3个百分点。进入“十五”末期,机电产品出口继续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渐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2005年1—7月,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4.21亿美元,同比增长30.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7万美元,增长67.9%,远高于上年同期增幅,且高于当期全省出口平均增幅;农产品出口1.52亿美元,增长24.0%,低于全省出口平均增幅。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设备、初级产品及资源类商品进口大幅度增加,2004年,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金属加工机床进口比上年增长7成以上,铁矿砂及其精矿、大豆、纸浆、饲料用鱼粉、初级形状的塑料等进口均比上年成倍增长,汽车和汽车底盘、钢材进口增长19%以上。机电产品进口也增加较多,2004年比2000年增长1.2倍。2005年,由于受价格等因素影响,进口开始滑坡,但资源类商品如煤、未锻造的铜及铜材、饲料用鱼粉等进口增幅仍较高。
(二)对外贸易市场不断拓展
“十五”期间,湖南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特别是针对非典、“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在努力稳定和发展原有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促进了出口的持续发展。2004年湖南对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传统市场出口27.5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82.8%,占全省出口的份额达88.9%,比2001年提升3个百分点;2005年1—7月对三大传统市场出口仍占据全省88.5%的份额。全省有出口实绩的国家和地区由2000年的160个增加到2004年的176个,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由2000年的31个增加到2004年的40个,其中对香港、美国、日本、韩国、荷兰的出口均已超过1亿美元。对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拓展也取得初步成效,2005年1-7月,湖南对非洲、中东、巴西出口均比上年同期增长四成以上,对印度、乌克兰出口成倍增长。
全省有进口实绩的国家和地区由2000年的61个增加到2004年的81个,进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由2000年的15个增加到2004年的29个,其中进口超过1亿美元的有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在湖南的176个(2004年底止)对外贸易伙伴中,“十五”期间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最大,2001—2005年7月底止累计达25.24亿美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额的16.5%。湖南最大的出口市场在“9.11”事件后有所变化,香港取代美国跃居首位,2004年湖南对香港出口5.3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7.3%,比2000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
(三)出口主体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十五”期间,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变化,各类企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截止2004年底,全省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2200家(不含外商投资企业),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为1025家,占获权企业的46.6%。全省现设有省级外贸企业55家,重点进出口生产企业20家,重点进出口外商投资企业10家,重点进出口私营企业5家,2004年90家重点企业共计出口18.59亿美元,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达60.0%。目前,国有企业仍居全省出口的龙头地位,但所占份额有所减少,2004年出口额17.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7.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81.2%减少到55.2%,2005年1-7月继而减少到50%。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出口迅猛发展,2004年出口额分别为5.04亿、2.51亿和6.33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8倍、1.8倍和15.3倍,所占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1.1%、5.4%和2.4%提升到16.3%、8.1%和20.4%;2005年1-7月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增幅远高于国有企业,成为拉动湖南外贸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湖南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是吸收外资最多的时期。2001—2004 年,累计全省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946个,合同外资69.4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7.48亿美元,分别占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总量的25.4% 、48.5%和47.6%;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每年达11.87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加4.3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32.1%,比“九五”时期(6.9%)加快25.2个百分点。2005年1—7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16个,同比下降5.4%;合同外资17.0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7.0%和24.1%;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居全国第12位,居中部地区第3位。
(一)外商投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十五”期间,外商在湘直接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实际吸收外资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型结构。2004年,全省制造业实际引进外资占全省总额的比重为42.3%,比2000年缩减1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实际引进外资占全省总额的22.7%,比2000年提升7个百分点。在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2004年一、二、三产业所占份额之比为4:51:45,与2000年相比,外商投资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分别缩减1个和1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于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提升了14个百分点。2005年1—7月,制造业吸收外资大幅增长,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的实际使用外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外商实际投资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5%、55.2%、41.3%,与上年比较,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趋于下降。
(二)外商投资方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十五”时期,在中外合资、合作方式吸收外资继续发展的同时,外商独资企业迅速增加。据工商部门统计,2004年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新增外商独资企业273家,比2000年增长1.8倍;占新增外商投资企业的份额为54.8%,比2000年提高14.8个百分点。2004年外商独资企业实际投资额达1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2.6倍,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41%提高到2004年的71%;2005年1-7月,全省新批外商独资项目187个,合同外资金额11.2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6.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额的59.2%、66.2%和71.1%。这既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的体现,也表明外商对湘投资的信心增强。
“十五”期间,湖南在采用全球流行的兼并收购、资产重组、证券投资、BOT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投资方式的创新探索,使外商投资方式有新的突破。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三资企业如国际国讯、振兴铝材等,成功实现了在境外上市融资;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长丰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亦成功上市;全国第一家商业领域外资股份制企业—家润多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湘组建成立;中成化工成功并购国有企业湘氮公司,实现了外资并购方式零的突破;全国首例独资租赁地矿勘探权的外资公司-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经商务部和国土资源部批准,落户湖南等。此外,已设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利润再投资、吸引产业链、配套外商投资企业,外商在招商引资中充当中介,或直接搭建平台等 “以商引商” 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经验。
(三)外资来源呈现多元化,大中型项目增多
“十五”期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化战略产生了积极的效果,2004年湖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由2000年的31个国家和地区拓展到46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国家或地区始终稳居湖南外资来源地之首,2005年1—7月实际投资已占据全省总额的81.5%,比2000年提高3.5个百分点。CEPA实施后,港资大幅增长,2005年1—7月香港来湘实际投资占全省总额的62.4%,比2000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北美及欧盟国家对湘投资增长迅速,2004年北美、欧盟对湘实际投资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2.7%和9.5%,均高于2000年的水平,但2005年1—7月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十五”期间,中大规模的外商投资项目逐步增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湘投资热情高涨。截止2005年7月底,已有3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湘投资落户。2004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5个,合同外资金额达12.61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的48.4%;实际到位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1个,实际使用外资额5.4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38.1%。2005年1—7月,全省新签合同外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7个,合同外资金额达11.47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的67.4%;实际到位外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4个,实际使用外资额4.2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43.9%。
(四)“一点一线”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集中区域
“十五”期间,“一点一线”地区已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地。2004年,外商在“一点一线”地区的实际投资额比2000年增长1.1倍,占全省总额比重达77.1%,高于2000年该地区所占比重,2005年1—7月其比重又提升到了81.8%;其中长株潭地区实际引进外资占全省的份额由2000年的38%提高到2004年的51.4%,2005年1—7月其比重又比2004年提升2.5个百分点。吸收外商实际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地区基本集中在“一点一线”地区,由“九五”时期的2个上升到2004年的6个,除常德外,“一点一线”地区占了6个,分别为长沙、郴州、衡阳、株洲和湘潭。
三、内联引资高速增长
“十五”期间,湖南抢抓“两移”机遇,大力开展省际间经济技术联系与交流,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对接“长三角”,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方位开展资本、管理、技术、信息、体制方面的合作,内联引资获得长足发展。2004年,全省共实施与兄弟省市合作项目4014个,合同引进省外境内资金1543.4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10.53亿元,比2000年增长6.5倍,年增长率高达65.5%,比“九五”时期加快35.8个百分点。2001年—2005年6月底止,累计全省实施与兄弟省市合作项目13266个,合同引进省外境内资金4130.7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28.59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4.8倍。
“十五”以来,“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湖南内联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地, 2004年,全省与“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各兄弟省市实施合作项目3277个,合同引资1155亿元,实际到位397.3亿元,比上年增长58.6%,占全省到位内资总额的77.8%。其中吸引广东实际投资达193.23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占全省总额的三分之一强;浙江和上海实际到位资金增幅均逾5成。
引进内资项目规模逐渐扩大,2004年实施内联合作项目合同资金的平均规模为3845万元,比2002年增加1011万元,增长35.7%;合同资金上亿元的项目333个,比上年增长1.1倍,其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20个,增长67.0%。项目到位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项目174个,同比增长13.6%;超亿元的特大型项目有58个。
“十五”期间,引进内资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型,制造业和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两大投资热点。2004年,三次产业中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8: 54.5:39.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2002年提高20.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引进资金180.34亿元,占全省引进内资总额的35.3%,比2002年提高15.3个百分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引进资金74.61亿元,占全省总额的14.6%,比2002年提高7个百分点。“一点一线”地区是引进内资的主阵地,占据全省7成以上的份额。
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持续增长
“十五”期间,湖南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变化,以改革促发展,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2004年全省对外开展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共签约6.1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62亿美元,外派劳务6503人,年末在境外1.3万人,四大指标均比2000年增长1.8倍以上。2001—2004年对外签约合同金额平均每年增长22.8%;完成营业额年均增长35.2%,比“九五”时期加快3.2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5年7月底,累计对外签约共20.31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5倍;完成营业额共16.85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2倍。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地域逐步拓宽。目前,湖南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范围已发展到全球70 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世界五大洲。承包工程项目主要涉及房屋建筑、电力工业及交通运输建设等行业。
外经队伍进一步壮大。截止2005年7月底,全省已有31家企业获得外经合作经营权,其中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公司有27家。2004年新签合同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有7家,完成营业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1家,其中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签约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超过3亿美元和1亿美元。 2005年1—7月,新签合同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已有8家,其中岳阳市公路桥梁基建总公司签约金额超过1亿美元。
五、境外投资方兴未艾
湖南境外投资从2000年开始起步。“十五”期间,全省境外投资在规模和领域方面均取得较快进展。2001—2004年全省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共37家,合同投资总额9079.01万美元,平均每年增长85.5%,其中中方投资额6597.69万美元,年均增长86.2%。“十五”末期,湖南境外投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截止2005年7月底,全省累计批准境外投资企业53家,合同投资总额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19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8681.39万美元,占73.2%,
湖南在境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已从服装加工逐步扩展到资源开发、高新技术和服务贸易等项目,涉及的投资领域有机械设备制造、软件设计开发、采矿冶炼、农业开发、种植、养殖、饲料生产、造纸、酿酒、餐饮、服装生产以及影视制作、医疗保健、综合贸易等行业。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寻求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也有一定进展。
六、 旅游市场全面恢复
“十五”期间,旅游市场由于遭受突如其来的“非典”重创以及伊拉克战争、“9.11”事件等冲击,曾陷入前所未有的行业危机。经过多方努力,2004年全省旅游市场得以全面恢复,且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增长点。2004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55.34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21.9%,年均增长5.1%;旅游外汇收入3.1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1.6%,年均增长9.1%;其中接待外国人首次突破40万人次,达41.23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7.1%,高出“九五”时期10个百分点;接待国内旅游者6431.36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3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45.57亿元,比2000年增长1.6倍。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71.59亿元,比2000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5.7%,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6%,比2000年提高2.6个百分点,接近“十五”计划目标。近几年,湖南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位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第15位上升到了2004年的第13位。
“十五”以来至2005年7月底,累计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24.68万人次,比“九五”时期增长30.7%,其中接待外国人累计132.57万人次,增长1倍;累计旅游外汇收入11.46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42.5%。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75亿人次,比“九五”时期增长35.0%%;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84.09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9倍。实现旅游总收入累计达1378.98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7倍。
“十五”期间,湖南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经过“十五”期间的开发建设,到7月底止,全省已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分别比2000年增加4个、4个、3处和1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2个、省级森林公园3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3处,分别比2000年增加5个、9个、10处和116处;等级旅游区(点)61家、国家级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2家、优秀旅游城市7个。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有旅游星级饭店417家,比2000年增长1.1倍,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22家、三星级131家、二星级及以下256家,均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拥有各类旅行社52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8 家,国内旅行社483家,分别比2000年增长1.1倍、31.0%和1.2倍。旅游交通状况大为改善,潭邵高速、衡枣高速、常张高速等均在“十五”期间相继通车,永州机场、芷江机场也在“十五”期间通航。旅游教育迅速发展,到2004年底止,全省开设旅游院系(专业)的普通高校达17所,高、中等职业旅游院校84所,在校学生约2.2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7所、16所和0.4万人。旅游从业队伍不断扩张,全省旅游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60万人左右增加到2004年的100万人左右;全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12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0万人,增长66.7%。
纵观“十五”,湖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观念更新,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世界各国和地区也将会在湖南扩大开放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新的统计制度规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2004年起按新口径统计,与2003年不能直接对比。
承办:贸外处
执笔:王忠好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