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抓住“两型社会”建设机遇 加快“3+5”城市群产业发展

(决策咨询14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8-05-1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3+5”地区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外围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省辖市。2007年末,土地面积9.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7%;人口4072.71万人,占全省的59.8%;经济总量6923.6亿元,为全省的75.7%。从经济发展、城镇布局和交通通讯等方面来看,“3+5”地区已经具备构造城市群的基本条件,但要成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城市群,关键要抢抓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加快产业发展。

    一、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十五”以来,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大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特别近年来,坚持强化“三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3+5”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一)三次产业结构优于全省

    总体上,“3+5”城市群经济发展和人均水平高于全省,产业结构优于全省。2007年,“3+5”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636元增加到18089元(见下表1,下同),比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多3684元。

    2007年,“3+5”城市群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15.8:45.1:39.1,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7.6:42.7:3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比全省低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全省高2.4个百分点。与2000年比较,“3+5”城市群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7.1个百分点;而全省同期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6.2个百分点,说明“3+5”城市群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快于全省。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改善。2007年,“3+5”城市群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0年的57.4%下降到44.9%,下降1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7%上升到22.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5.6%上升到32.2%。

    (二)工业优势明显

    “3+5”城市群产业分布齐全,是湖南工业的优势地区,更是全省的制造业基地。2007年,“3+5”城市群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684.8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78.2%;规模工业增加值2281.75亿元,占全省的78.3%。 

    从制造业来看,“3+5”城市群规模工业制造业增加值达2024.5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82.5%,说明该地区是湖南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其中,长沙、岳阳和常德三市制造业增加值又占了全省的半壁江山,比重为48.9%。

    从优势产业看,装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的支柱产业,主要分布在长沙、株洲和湘潭。如长沙、湘潭两市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同行业的50.6%;长沙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同行业的71.6%;株洲、长沙两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同行业的74%;长沙、湘潭两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同行业的49%。钢铁有色作为湖南另一个支柱产业,主要分布在娄底、株洲、湘潭和衡阳,如娄底和湘潭两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同行业的比重达67.8%。烟草制品业主要集中在常德和长沙,两市增加值271.48亿元,占全省同行业的91%。长沙、益阳和衡阳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占有较大份额,三市增加值之和占全省同行业的比重为74%,其中长沙市占比达53.2%。长沙、岳阳和株洲三市的医药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其增加值占全省同行业的份额超过61.6%。食品加工业主要集中在长沙和岳阳,两市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同行业的49.6%和 48.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几乎集中在岳阳市,其增加值占全省同行业的比重高达92.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长沙、株洲和岳阳,三市增加值占比为61.1%。

    从行业增加值区位商看,“3+5”城市群规模工业中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的区位商均大于1(各行业大类的区位商见下表3),表明这些行业在湖南具有竞争优势。同时,“3+5”城市群的优势产业正在集聚,实力不断提升,如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在规模工业行业大类中的排序由2005年的第9位、2006年的第7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6位,占该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5.4%、6%提高到6.8%。

    二、产业提升的突出困难与发展取向

    2007年底,作为“3+5”城市群的核心区——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3+5”城市群加快发展的一次极好机遇,但同时“3+5”城市群产业发展仍存在传统性、资源性特征,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按照建设“两型社会”和促进“3+5”城市群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3+5”城市群产业发展重点应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如何大力推进“两型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加快“3+5”城市群发展最为关键。从横向比较看,“3+5”城市群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任务较为艰巨。2007年,“3+5”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高4.1个、5.5个和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比全国、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低4.2个、13.4个和0.5个百分点;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二、三产业的支撑作用较弱。同时,化工、钢铁、冶金等重化工业比重较高;传统的花炮、陶瓷等产业链条短,资源消耗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力不强。此外,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对产业升级和资源节约的作用不突出。

    第二、如何谋划落实一批重大的“两型产业”项目,增加有效投入,对确保“3+5”城市群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非均衡发展和梯度推进战略,湖南作为非重点发展地区,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相对较少,投入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2007年,“3+5”城市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28%,低于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2.81%;只相当于中原城市群的68.5%;投资密度为322.71 万元/平方公里,低于中原城市群的777.33万元/平方公里和武汉城市圈的469.36万元/平方公里;人均投资7699.7元,少于中原城市群的11494.4元和武汉城市圈的9012.3元。

    第三、如何围绕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搞好产业规划和配套协作,将是加快城市群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2007年,“3+5”城市群规模工业中,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位居前4位,合计为801.27亿元,占“3+5”城市群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5.1%(见下表4);如果加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也只有53.6%,行业集中度不高,主要是“3+5”城市群缺乏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3+5”城市群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配套度不高,耦合性不紧密,存在重叠和趋同现象。如各市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又比如全省制定了统一的长株潭物流产业规划,多数市又单独规划了物流中心。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3+5”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型社会”为核心,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合作、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等国内外发展的大环境,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现有基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综合承载能力;突出产业项目建设,提升区域持续发展能力;突出先行先试,加快构建“两型产业”体系;突出改造提升,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突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新兴和高端产业;突出产业协作配套,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延伸和提升。产业定位取向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二要努力打造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钢铁有色和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三要全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新能源产业;四要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和文化创意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三、加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市群发展的制高点和推进器是产业。加快“3+5”城市群建设,必须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加快产业发展。

    ——编制好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一要突出规划的全局性。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重点考虑产业项目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是否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对本区域产业发展是否具有较大的带动力。同时,应立足于城市群整体发展的需要,统筹基础产业项目的布局、建设、管理和使用,避免区域内自成体系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二要突出规划的长远性。认真研究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产业的升级方向,产业规划要深谋远虑。如基础产业项目就要考虑到城市群长远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新上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到投产以后对资源环保承载力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预见性;等等。三要突出规划的层次性。在注重产业规划整体统一的前提下,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强化层次和梯度。长株潭作为城市群的主体功能区和“两型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必须重点规划;周边五市作为次功能区,是产业规划布局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合理有效规划。四要突出规划的协调性。必须协调好“3+5”城市群内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协调各市产业之间的分工与联系,构建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五要突出规划的实效性。主要是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产业持续发展。“3+5”城市群产业项目建设,总体上要以“两型产业”为轴心,重点谋划一批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项目。一是要抓好产业项目库建设。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千方百计争大项目、引大项目、上大项目,确保项目库不过时、有特色、不断档。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切入点,加强与国家的沟通联系,力争多上一些政策性项目。要依托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中央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成一批重大项目。要搞好签约项目的跟踪和服务,力促合同项目转为开工建设项目,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资金到位率、履约率和开工率。二是要优化产业项目布局。一方面,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升级的方向,优化行业布局。要通过科学论证和筛选,多上投资效益好、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多上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项目;多上影响力大、拉动力强的项目。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处理好“3”和“5”项目布局的“内核”与“外围”的关系、“点”与“轴”的关系,实现整个城市群产业项目布局既有机统一、又各具特色。长株潭力争多筹划一大批重大的“两型产业”项目,实现项目组团,增强产业的弥散力和带动力。其他5市,在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外,多上一些配套项目,实现与长株潭“两型产业”的互补对接。三是要提高投产项目的生产效能。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对“3+5”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应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打好基础、持之以恒、适当调整、不断升级”的策略。第一、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群。关键要抓好科技创新,培育开发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形成具有自主创新的品牌,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几个甚至几十个在国内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实现整个产业规模和实力的提升。第二、进一步做优做强装备制造业、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产业群。着力做大做强华菱钢铁等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核心企业,突出抓好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和市场营销等靠近价值链U型曲线两端的环节,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并为他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显性升级”奠定基础。第三、突出抓好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对区域内的园区要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管理,统一推进园区产业群或产业链招商,避免园区之间的恶性竞争;要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条件,鼓励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要按照“两型产业”的要求,整合、提升已有的园区,推动工业园区由综合型向专业型转变,打造一批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产业园区。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创新管理上,应立足现实,按照市场规律,循序渐进,分层实施。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和核心增长极,应实施“紧密型”的管理体制,即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设立一个具有较强管理协调能力和较大决策权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管理三市经济社会发展。而“3+5”城市群则可采取“议事型”的管理体制,即由省委、省政府牵头,八市主要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参加,成立一个城市群发展协调议事机构,制订区域内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等重大问题,以后则随城市群不断升级发展,逐步修正或创新管理体制。在优化环境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积极引导,规范竞争,促进合作,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及时的政策指导,并在土地审批、资金保障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更好的服务。要以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为切入点,深化科技创新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新型城市群建设。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政府效能。要加强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供稿:综研室
执笔:曾斌求 彭积龙 宋立冬
核稿:贺  震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