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抓住机遇 做大做强

—— “3+5”城市群的优势、潜力及发展取向

(决策咨询20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8-07-08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基于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湖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富民强省的重大历史机遇。加速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坚持以“3”带“5”,做大做强“3+5”城市群,对在高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科学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崛起之基,优势凸显

   “3+5”城市群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1.5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聚集区。2007年,国土面积为9.96万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的45.8 %;年末总人口4072.71万人。“3+5”城市群经济、科技、文化等优势凸显,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也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支撑力量。

   一是经济基础好。2007年,“3+5”城市群生产总值6923.58亿元,增长15.3%,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5.7%,比2000年的71.2%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3.93亿元,第二产业3119.68亿元,第三产业2710.5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7.9%、80.0%和74.6%。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27.03亿元,占全省的72.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74.91亿元,占全省的7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3.69亿元,占全省的76.4%;外贸进出口总额85.15亿美元,占全省的87.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6.2亿美元,占全省80.1%。

   二是产业结构优。2007年,“3+5”城市群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15.8:45.1:39.1。与全省比较,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比全省低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省高2.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于全省。与2000年比较,“3+5”城市群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7.1个百分点;而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只下降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仅提高6.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快于全省。

    “3+5”城市群既是湖南工业的优势地区,也是全省制造业基地,更是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精华地区。2007年,“3+5”城市群全部工业增加值2684.81亿元,占全省的78.2%;规模工业增加值2281.75亿元,占全省的78.3%,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2024.58亿元,占比高达8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73.44亿元,占全省87.9%。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规模工业中,长沙和湘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46.94亿元,占全省同行业的50.6%;长沙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达102.52亿元,占比达71.6%;株洲、长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86.35亿元,占全省的74%。娄底、株洲、湘潭和衡阳的钢铁有色具有较大优势。娄底和湘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165.64亿元,占全省同行业的67.8%;株洲和衡阳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88.29亿元,占全省的34.3 %。长沙、岳阳和株洲医药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增加值占全省的61.6%。长沙和岳阳食品加工业较发达,其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49.6%和 48.3%。岳阳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92.5%;长沙、株洲、岳阳、衡阳是全省化学工业的主要集聚地,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70.2 %。

   “3+5”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2007年,“3+5”城市群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9%,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5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13.27亿元,占全省的39.5%。以湖南卫视、宏梦卡通和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等传媒湘军、动漫湘军和出版湘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长株潭三市不仅相距较近,而且呈“品”字形相互交叠,而环绕在这一中心北、西、南三面的其它5个城市,均与长株潭实现了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联,形成了以长株潭三市为内核,其他5个城市为骨架,42个县级城市和616个镇为支撑的大中小城市组成的城镇体系。长沙是中部重要的综合枢纽,岳阳是长江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株洲是江南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以长株潭为中心,8市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明显加快。2007年,“3+5”城市群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4.6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68%。

   放在中部甚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观察,“3+5”城市群位于京广、京珠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大十字交汇处以南,既是中部内陆腹地通向两广等沿海地区的枢纽地带,也处在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同时还位于上海、重庆、武汉、广州等特大中心城市交汇的几何中心区域。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使“3+5”城市群成了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是湖南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

   二、正视差距,迎接挑战

   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与“3+5”城市群同属京广线上中部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圈),在本省均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漯河、开封、焦作、新乡和济源共9个地级城市,2007年,人口总量(年末)和国土面积分别占河南省的40.5%和35.0%,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7.0%和63.1%。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包括武汉、黄石、鄂州、仙桃、潜江、咸宁、孝感、天门和黄冈9个城市。2007年,人口总量(年末)和国土面积分别占湖北省的51.7%和32.3%;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60.7%和57.8%。

   近年来,三大城市群(圈)凭借各自的优势,发展加快,特别是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之路,跨越发展之势看好。比较三大城市群(圈)的优势与不足,对于“3+5”城市群抓住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一)从经济总量及核心区首位度看,“3+5”城市群总体实力居中

   2007年,“3+5”城市群生产总值6923.58亿元,比中原城市群少1658亿元,比武汉城市圈多1376.84亿元,居三大城市群(圈)的第2位;总量占全省的75.7%,比中原城市群高18.7个百分点,比武汉城市圈高15.0个百分点。2007年,长沙市生产总值2190.25亿元,仅相当于郑州的90.5%,武汉的69.7%;长沙的首位度为2.39(长株潭为3.78),武汉为6.53,郑州为1.52。可见,作为反映中心城市牵引力大小的首位度,无论是长沙还是长株潭,与武汉的差距较大,说明长株潭的核心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从三大需求看,“3+5”城市群投资不足,消费居中,出口居后

   从投资看,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三大城市群(圈)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但比较而言,“3+5”城市群的投资力度依然较弱。一是投资总量没有优势。2007年,“3+5”城市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27.03亿元,虽然大于武汉城市圈2814.39亿元,但比中原城市群的4567.28亿元少1440.25亿元,仅相当于中原城市群的68.8%。二是投资速度最慢。2007年,“3+5”城市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慢于中原城市群的37.9%和武汉城市圈的31.4%。三是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最低。2007年,“3+5”城市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2%;比中原城市群的53.2%低8.1个百分点,比武汉城市圈的50.6%低5.5个百分点。四是投资密度和人均投资最少。2007年,“3+5”城市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密度为322.71万元/平方公里,低于中原城市群的777.33万元/平方公里和武汉城市圈的469.36万元/平方公里;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9.72 元,少于中原城市群的11494.43元和武汉城市圈的9012.32元。

   从消费看,三大城市群(圈)绝对差距不大,增幅相差不多。2007年,“3+5”城市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3.69亿元,增长18.7%;中原城市群为2628.71亿元,增长18.6%;武汉城市圈为2556.7亿元,增长18.1%。“3+5”城市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武汉城市圈多6.99亿元,比中原城市群少65.02亿元;增速比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分别快0.6个和0.1个百分点。

   从出口看,“3+5”城市群总量、速度均不及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2007年,“3+5”城市群外贸出口54.61亿美元,增长22.4%;中原城市群出口64.18亿美元,增长26.7%;武汉城市圈出口61.51亿美元,增长23.0%。

   (三)从经济发展后劲及质量看,三大城市群(圈)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中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工业是本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发展和利用外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大城市群(圈)的经济发展后劲。

   从工业增加值看, “3+5”城市群作为湖南工业的优势地区,2007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684.81亿元,多于武汉城市圈的2092.81亿元,少于中原城市群的4578.7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8%,高于武汉城市圈的37.7%,低于中原城市群的53.4%。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2101.80亿元,增长24.8%,总量大于武汉城市圈的1794.07亿元,但小于中原城市群的3431.19亿元;速度稍快于武汉城市圈的23.5%和中原城市群的24.4%。

   从外商直接投资看,三大城市群(圈)旗鼓相当。2007年,“3+5”城市群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6.20亿美元,增长25.1%;中原城市群23.65亿美元,增长78.5%;武汉城市圈为29.52亿美元,增长12.5%。

   从财政收入看,“3+5”城市群财力小于中原城市群,大于武汉城市圈。2007年,“3+5”城市群地方财政收入374.91亿元,增长28.1%;中原城市群地方财政收入544.30亿元,增长26.3%;武汉城市圈306.93亿元,增长24.5%。

   (四)从产业、城乡结构看,“3+5”城市群调整优化的任务仍比较艰巨

   从产业结构看,2007年“3+5”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为15.8:45.1:39.1,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分别比全国、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高4.1个、5.5个和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偏低,分别比全国、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低4.2个、13.4个和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国和中原城市群低4.7个和14.6个百分点。企业总体规模偏小,2006年,“3+5”城市群规模工业单位平均增加值2641万元,小于中原城市群的3854万元。

   从城市化率看,2007年,“3+5”城市群城市化率为43.76%,与中原城市群基本相当,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武汉城市圈,远低于长三角的70%和珠三角的80%。

   (五)从综合比较看,“3+5”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居中

   综合考察三个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9个主要经济指标2006年和2007年排位变化和经济实力综合指数大小比较发现,“3+5”城市群经济实力虽然居中,但表现突出的指标少。

   从单个指标排位情况看,“3+5”城市群多数指标居中。2007年,“3+5”城市群排在第1位的指标没有一个;居第2位的指标有6个,即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工业增加值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列第3位的指标有3个,即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总额。武汉城市圈有1项指标,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排在第1位;排第2位的有3项,分别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出口;其余5项指标均列第3位。中原城市群排第1位的指标有8项,只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排在第3位。

   从经济实力综合分值排位看,“3+5”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基本接近,中原城市群的领先优势较大。2007年,“3+5”城市群经济实力综合分值为83.24,虽然略高于武汉城市圈的78.2,但大大低于中原城市群的98.01。同时,从2006年到2007年每个指标和综合分值变化情况看,“3+5”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的差距有所缩小,而与武汉城市圈的距离稍有扩大,这应当是个可喜的信号。

   三、抓住机遇,做大做强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区,其根本要求是要走出一条“两型”促进“两新”、“两新”带动“两型”的综合试验新路子。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3+5”城市群应突出体制创新,突出两新主导,突出项目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总体要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要立足现实基础,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与推动,立足惠及全省人民,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这条正确的路径,一以贯之。重点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形成高层次、特色鲜明的“两型”产业体系。

   一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长株潭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作为6大国家级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的优势,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一是依托长沙市信息产业制造园、长沙软件园等产业园区,壮大信息产业,提升信息化水平;二是以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园和隆平高科园等为基地,加快生物医药和杂交制种新产品的研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三是发挥长沙储能材料园、株洲硬质材料园等园区的优势,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群。

   二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装备制造业、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产业群。要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大型央企,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靠大靠强、扶优扶强,进一步做大做强华菱钢铁等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核心企业,突出抓好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和市场营销等靠近价值链U型曲线两端的环节,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显性升级”。加快对冶金、化工、火电、建材、陶瓷等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改造,增加技术含量,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节能降耗减排的水平,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要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力。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要善于将交通的枢纽优势转化为物流产业优势,重点建设金霞、石峰、九华等物流园和京阳、全洲医药、长株潭现代物流等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在中部具有区域优势的现代物流中心。要加快区域内主要城市特别是长沙市的“中央商务区”建设,提升品位、增强功能、提高美誉度,为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大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要优化产业布局。一方面,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升级的方向,优化行业布局,多上投资效益好、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多上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项目;多上影响力大、拉动力强的项目。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处理好“3”和“5”项目布局的“内核”与“外围”的关系、“点”与“轴”的关系,实现整个城市群产业项目布局既有机统一、又各具特色。长株潭力争多筹划一大批重大的“两型产业”项目,实现项目组团,增强长株潭产业的弥散力和辐射力,带动“3+5”城市群产业发展。其他5市,在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外,多上一些配套项目,实现与长株潭“两型产业”的互补对接。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新型城市化就是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推动力,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走一条经济高效、发展协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化新道路。

   一是着力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设道路、能源、水利、通信、环保和消防安全等市政公用设施。建立健全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大对城市环保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城镇固体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居住条件方便、附属设施齐全和环境优雅的小区。

   二是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布局。要以全国基础设施为骨干,以本省基础设施为主体,从8个城市整体规划出发,逐步建立健全城乡和区域间互通、共享、便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区域间大型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特别要加强城镇密集区城际交通建设和城市群交通体系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完善、便捷和顺畅的立体交通网络。要综合考虑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地下交通、地下商业、地下仓储、地下管网等设施。

   三是走经济高效的城市化道路。按照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环境承载能力,建设一批高素质、高品质和高效率的城镇。要以创新为核心,打造好示范区建设工程,力争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实现率先突破,树立发展典型。要以交通网络为依托,突出各地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内优势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打造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带。

   (三)增加有效投入,加快建成一批重大项目,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要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突出建成一批重大基础和产业发展项目。目前重点做好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精心策划和系统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利用各种经贸活动平台,加大项目推介和发布力度,主动加强对接,力争项目落到实处。二是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强与国家的沟通联系,力争多上一些政策性项目。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在湖南比照实施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国家一批重大优质工业项目落户“3+5”城市群,并围绕这些重大项目,建设成一批相应的配套项目;努力抓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高新技术、环保新能源项目和改善民生、公共服务方面的项目等。三是要大力拓展资本市场,推进更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进一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在全国信贷总规模中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

   (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好外贸进出口和战略引资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3+5”城市群要想成为在中部乃至在全国范围内有竞争实力的城市群,必须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大开放才有大发展的思想意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想出一切有效可行的办法,开辟多种多样的渠道,提高“3+5”城市群对内对外的开放水平。其次,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在继续做大做强纺织服装、烟花爆竹、农产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巩固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着力培育出口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第三,要加快加工贸易出口。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优势,建立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提高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第四,扶持一批具有规模、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第五,要突出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提高优势产业与国际产业的对接能力,以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大项目为主体,以产业链条锚项目,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来包装项目,主动对接国内外产业的转移,力争多引进属于世界500强的战略投资者。同时,要完善区域合作新网络,搭建区域合作新平台,打造区域合作新载体,形成区域合作新模式,突出“两型产业”项目,瞄准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对内合作步伐。

   (五)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是长株潭城市群持续发展的主题,也是成功的关键,3+5城市群也要围绕这个主题,抓紧抓实抓好。一要围绕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文件精神,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政策执行到位,确保工作取得实效;要加强监督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资源和环境业绩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比重;落实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二要强化产业分类,注重产业引导。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坚决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大资源密集工业企业优化重组力度,逐步形成大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组织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三要突出抓好节能减排重点难点工程建设。如加大湘江和洞庭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力争把湘江沿岸建成城市群的绿色轴线和示范窗口。

承办:研究室
执笔:曾斌求 彭积龙 宋立冬
核稿:贺 震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