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旅游业
(决策咨询09期)
旅游既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旅游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关联到许多行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加,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大幅增长,湖南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8年,湖南省统计局与省旅游局、省财政厅联合开展的"旅游业与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湖南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461.5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02%。旅游业以其强大的辐射功能,较强的带动能力,迅速成长为支柱产业,成为湖南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
一、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确立,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强劲
(一)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得以确立
1、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02%,支柱产业地位初现
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全省旅游产业总产出达894.12亿元,占全省总产出的4.3%;旅游产业增加值461.56亿元,占全省GDP的5.02%。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支柱产业占比5%的标准,湖南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已客观形成。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4.5%,旅游产业为其作出了1.9个百分点的贡献,旅游业的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5%。
2、旅游产业已成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旅游产业是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的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等行业发展,进而还能刺激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旅游业综合性强,覆盖面广,行业间的带动作用明显,能够兴一业而旺百业。调研成果显示:湖南旅游业的发展为住宿业创造增加值45.41亿元,占本行业增加值总额的98.7%;为餐饮业创造增加值60.83亿元,占44.1%;为铁路客运业创造增加值46.46亿元,占99.0%;为公路客运业创造增加值20.8亿元,占97.6%;为航空客运业创造增加值5.49亿元,占99.5%;为出租车服务、公交服务行业创造增加值28.35亿元,占33.0%;为文化艺术服务业创造增加值5.33亿元,占84.2%;为体育娱乐服务业创造增加值51.75亿元,占68.8%;为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创造增加值48.00亿元,占99.4%;为零售业创造增加值59.32亿元,占14.8%;为电信业创造增加值4.73亿元,占4.1%;为保险业创造增加值1.32亿元,占7.5%;为农业、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等行业创造增加值83.78亿元。
3、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经济实力
旅游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利用"风景创汇"、"古迹创汇"、"服务创汇",创汇能力强,换汇成本低,旅游换汇1美元的成本仅为外贸换汇成本的7%,旅游收入特别是旅游外汇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湖南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经济实力。2007年,全省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120.57万人次,比2004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9.7%,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6位,居中部6省第2位。旅游外汇收入达6.4亿美元,3年增长近1.1倍,年均增长27.2%,在全国居12位、居中部六省之首。入境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为3.04天,居全国第6位,居中部第1位,比中部其他5省多出1天以上。入境游客人均花费为532.6美元,居全国第8位。韩国游客异军突起,形成了令旅游界瞩目的"张家界现象"。2002年,到张家界旅游的韩国游客为5万人次。2005年上升到46.9万人次,2007年达到48.7万人次,占湖南入境游人数的三分之二,超过全国接待韩国游客总量的四分之一。
(二)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美化了环境,缩小了城乡差距
1、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居民收入
旅游产业是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社会功能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就业岗位门槛相对较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多样化。2007年,全省旅游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0万左右,如果加上间接的从业人员,全部就业岗位将达到400万个左右。其中农村人口从事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从业总量达到60万人。在韶山,旅游为农民人平增加纯收入6000元;在益阳赫山区,乡村旅游收入达1.04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2、旅游业的发展,美化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
旅游产业是消耗资源相对较少而辐射功能较强的产业,属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对湖南美化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景观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湖南在城市绿化、旧城改造、新区建设、道路改扩、江河治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居民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品牌鲜明的优秀旅游城市形象。目前湖南拥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08个,国家级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0个。武陵源、南岳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张家界、郴州、韶山、资兴、浏阳等10市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凤凰县和宁乡县首批被列为中国旅游强县(共17个)。旅游业的发展,使山川增色,城市改观,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乡村旅游加强了城乡交流,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乡村旅游已成为城乡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据调查,湖南拥有各种乡村旅游区(点)达4000个。2007年旅游收入为100.26亿元。乡村旅游每增加1名直接从业人员,间接增加5个就业岗位。乡村旅游得到发展的地方,厨房厕所得以改建,农村基础设施和村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缩小了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上的差距,促进了城市和乡村融合。乡村游还将城市文明带到农村,丰富了农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影响和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乡村游给农村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强了城乡之间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统筹协调发展。
(三)主要旅游要素协调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加显著
从旅游经济的角度看,旅游业包含"行、食、住、游、娱、购、其他服务"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近年来得到了全方位协调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加显著。
1、"行"的比重占25.8 %,基本实现了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
在湖南旅游产业增加值中,"行"的比重占25.8 %。湖南北靠长江,南接两广,邻近港澳,具有承东启西、南联北进的区位优势,旅游交通位置十分方便。已建立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的立体运输网络。航空方面,有长沙、张家界、常德三大机场和永州、芷江两个支线机场,且机场都位于旅游景点的路线上,来去方便。铁路方面,有京广、焦柳线纵贯南北, 湘桂、湘黔、浙赣、石长线连接东西。还有醴陵-浏阳、郴州-嘉禾等地方铁路。公路方面,现有 4 条纵向、 3 条横向国道经过省境与 70 多条省道和密如蛛网的县、乡(镇)公路相连接。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175415公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764公里,二级以上公路8332公里,等级公路91453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和94.6%的行政村通公路,84.3%的乡镇和36.1%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水运方面,全省通航总里程11398公里,其中等级航道4215公里,建成千吨级以上泊位63个,基本形成了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干流为主干的航道网络。全省乡镇客车通达率达99.5%,行政村通车率达81.1%。公路水路客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达到95.1%,有力地支持了全省旅游经济的发展。
2、"吃"、"住"的比重占23.0%,档次和品位各异的酒店餐馆可满足不同客源需求
宾馆、饭店等是支撑完整旅游过程所必需的要素,餐饮和住宿在旅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007年湖南旅游产业增加值中,"吃"、"住"的比重占23.0%,其中,"吃"占13.2%;"住"占9.8%。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拥有星级宾馆585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1家, 四星级宾馆66家, 三星级宾馆210家,星级以上住宿业从业人员7.73万人,全省床位数达48.12万张。大大提高了湖南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对发展湖南旅游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湖南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湖南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拥有限额以上餐饮业法人单位422个、产业活动单位527个、从业人员5.61万人。湖南餐饮业经历湘菜当道、大众菜红火、民间土菜家常菜盛行。外帮菜加盟后,形成了大酒店、特色店、小饭店格局和中餐、休闲餐、快餐、西餐四大块。一个丰富多彩的餐饮格局正逐步形成。
3、"游"的比重占13.8%,旅游资源开发加速,旅游网络不断完善
近年来,湖南新的景区景点不断增加, 旅游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2007年湖南旅游产业增加值中,"游"的比重占13.8%。据统计,目前湖南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级自然遗产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还有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2个、名人故居20多个、古今湘籍名人故里25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7个、考古旅游点8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9个、国家森林公园3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2个、国家级湿地保护区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1个、国家级宗教活动场所11个。
到2007年底,全省取得经营许可证的景区、景点达288家,日接待能力达25.6万人。共建成国家等级以上风景区151个,占全国的9.9%; 4A级以上景区33个,占全国的11.6%。先后有长沙、张家界、岳阳等21个城市被国家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旅行社已发展到611家,导游16480人。以张家界为代表的风光旅游、以湘潭韶山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长沙为代表的文化休闲游迅速发展。湘西、怀化的民俗风情游、株洲和永州的寻根祭祖游、衡山的宗教文化游、郴州的温泉特色游、岳阳的湖光特色游,常德、邵阳、娄底、益阳的山水休闲游规模不断扩大,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游快速崛起,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旅游网络已基本形成。
4、"娱"的比重占12.4%,文化旅游业空前繁荣
旅游是人们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近年来,湖南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形成了百花竞放的崭新局面。2007年湖南旅游产业增加值中,"体育文化娱乐业"的比重占12.4%。不少经营性文化项目通过商业化运作已成功进入旅游市场,成为湖南旅游经济发展的亮点。如:湖南的歌厅文化,全国享名,吸引游客在这里尽情挥洒心中的热情,领悟湖南文化的活力。
(四)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对外开放进程,推动了和谐湖南的构建
2000年-2007年,全省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12.83万人次,年均增长15.0%。旅游成为了湖南对外的窗口行业,对增强湖南的软实力,构建和谐湖南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创汇,拉动了内需,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加速人财物的流动,对平衡国际收支、缩小城乡间和地区间差别,实现社会财富二次分配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旅游业弘扬了先进文化,有利于人们观念的更新与素养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自然景区与历史遗存的开发性保护,改善了旅游地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提高了旅游地的环境质量。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特色不够鲜明
湖南旅游资源有特色,但整体特色不够鲜明,"名山名水名人名楼名城"、"山水湖南、人文潇湘"等口号显得有些单薄。而最近推出的"锦绣潇湘,快乐湖南"、"湘韵湘情"、"精彩湖南"、"火辣湖南"等旅游主题还未被众人知晓。景区各自为政,联动合力不强。湖南虽然拥有诸多经典景区、景点,但行业协同作战能力偏弱,区域合作有名少实,致使全省旅游整体形象模糊,核心竞争力不强。湖南是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大省,景点景区数量多、种类齐、品位高。有资料显示:湖南旅游资源总体居全国前8位。但从旅游产业发展看,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
(二)旅游购物比重偏低
湖南物产丰富,长沙湘绣、浏阳菊花石雕、醴陵瓷器、铜官陶器、岳阳君山茶、古丈毛尖、益阳水竹凉席、祁阳草席、洞口墨晶石雕、浏阳烟花、长沙红瓷不胜枚举。然而,来湘游客却陷入了"无处购物"、"无物可购"的尴尬境地。据统计,2007年旅游总收入为732.71亿元,人均消费不到800元,远远低于上海等发达地区。游客人均购物消费不到100元,在旅游产业增加值中,"购"的比重仅占12.8%,低于浙江、海南等省35%的水平和上海、广东、深圳50%的水平,以及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50%以上的水平。 旅游购物仅为旅游总收入的16%,比全国水平低10个百分点。国际上,许多国家旅游业中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60%以上。旅游购物是湖南旅游业的一条短腿。其主要原因有:旅游商品文化品位不高,缺乏鲜明个性,纪念品品种不多,样式单调,没有创新。一些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因为包装简陋、创意平凡,削减了它们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湖南尚无云南省"七彩云南"大规模集中旅游购物场所。旅游购物市场需进一步规范引导。
(三)交通"瓶颈"与"壁垒"并存
旅游交通基本采取城市与旅游景区之间的点对点模式,对大型景区之间的道路联线缺少支撑。旅游运输体系缺少整体规划设计,交通干线至旅游景区的直线建设滞后。城际交通运输壁垒影响了旅游客流的畅通,旅游业与运输行业的矛盾凸显。 大小"黄金周"运力紧张仍旧存在,旅行社经常订不到卧铺票,影响了组团需求。景区交通拥挤、停车困难,通往新景点的路面狭窄,会车困难,直接影响了旅游黄金周的效益发挥。湖南与客源国的直达国际航线欠缺,制约了入境游的发展。因此拓展通道,增加运能,使交通适应湖南旅游发展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和单位重视。
三、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湘发[2007]13号)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如今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已客观确立,但要巩固、发展和壮大湖南旅游业的支柱地位,让其充分发挥潜能,还需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
(一)强化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加大投入,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
1、进一步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
目前,湖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湖南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导致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产品开发、旅游保障措施等欠帐太多,制约着湖南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完善湖南旅游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要素体系、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提高就业率和拉动消费中的重要作用。
2、着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解决旅游主管部门调控能力不强的问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虽说是政府主管旅游的部门,但在大的旅游空间布局、项目可行决策、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调控能力不强,作为空间不大。建议在以上几个方面给旅游部门提供参政议政平台,使旅游部门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3、各部门联动,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
当前湖南旅游产业素质与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主要在于旅游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近年来,各地政府虽然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许多景区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由于环境管理差,造成游客在湖南滞留时间较短,且口碑不好,回头率低。因此,要强化政府的旅游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明确旅游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明确分工,形成管理上的部门联动。
(二)抓旅游大品牌建设,提高湖南旅游竞争力
1、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打造湖南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
近年来,湖南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省90%的市州县均以旅游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但由于整体经营意识不强,景区各自为政,阻碍了湖南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不利于湖南旅游精品名牌的打造。对外宣传和促销力度不足,特别是在国际上没有形成强大宣传攻势。缺乏整体筹划,降低了湖南旅游整体形象对游客的吸引力。目前湖南已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以张家界为龙头,覆盖全省各大景区的八条黄金线路。"锦绣潇湘,快乐湖南"、"湘韵湘情"、"精彩湖南"、"火辣湖南"等旅游主题也需抓紧宣传,让湖南旅游形象深入人心。
第一,实施旅游整体宣传。要建立健全旅游市场宣传促销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联合促销的宣传机制,全面加强对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线路的主题营销,形成宣传促销合力,提高湖南旅游产品的对外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区域合作联手宣传。加强与重点客源地的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和主流新闻媒体的合作,主动积极地与周边地区景区加强联合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线路互推、客源互送、市场共建,达到联合促销,共同发展目的。
第三,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运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宣传手段,塑造"锦绣潇湘,快乐湖南"的整体形象品牌。完善与媒体合作机制,强化主流媒体对湖南整体形象的宣传。抓住假日时机,做好旅游宣传片置换播出。要加强旅游网络建设,及时更新湖南旅游网的信息,与各大网络媒体联姻,为游客出行提供一个综合性服务信息平台。
第四,突出节会品牌宣传。要"以节兴旅、以会促旅",以重大节会旅游文化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精心筹备,突出特点,展现特色,打造亮点,提升节会的实效和品牌效应。
2、突出湖南特色,抓旅游大品牌建设
旅游要靠大品牌震撼人、吸引人、留住人。张家界以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蜚声海内外,其旅游资源是世界上所罕见和独特的,要将张家界放在全球来定位,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同时将凤凰古城、韶山、洞庭湖、岳阳楼、南岳等湖南旅游黄金产品组合一起,着力打造出一条震撼国内外游客的黄金线路。要建立旅游信息化体系。精心建设"数字景区",将数字化管理涵盖旅游宣传促销、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等各个方面。通过"数字景区"有效实现网上风光同步宣传、开展网上购票、网上定房、网上组团、网上旅游咨询等电子商务。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强化旅游服务标准和规范,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供优质、高效、人性化的服务,让游客尽兴而来,满意而归。
(三)开拓旅游产品,建立大旅游市场
1、强化区域合作,建立大旅游市场
围绕长沙、张家界两大旅游核心,构建大长株潭、大湘西、大湘南三大旅游板块,形成湘西生态民俗旅游走廊、湘东文化与休闲旅游带、长张核心发展轴、泛珠旅游发展通道四条黄金旅游带。其中重点拓展三条轴线。一是以岳阳楼、洞庭湖、韶山、衡山、东江湖等为主体的旅游集群,北连湖北洪湖和赤壁,南接广州,力求打通湘粤鄂旅游通道;二是以炎帝陵、衡山、舜皇山、莨山为主体的旅游集群,东连江西井冈山,西接广西桂林,力求打通湘桂赣旅游通道;三是以桃花源、武陵源、猛洞河、凤凰古城和苗寨侗族风情为主体的旅游集群,东连江西铜鼓或三清山,西接贵州铜仁、或长江三峡等,力求打通湘赣黔和湘赣渝旅游通道。
2、巩固客源市场,开拓专项旅游产品
要继续巩固港澳台地区和韩、日、东盟国家等周边市场,大力开拓以德国为主的欧盟市场,着手培育东欧、北美、澳新等市场。努力构建多元入境客源市场格局。韩国是湖南当前最为重要的外国客源市场,稳定韩国客源市场尤为重要。日本市场是较为稳定的高端客源市场,要努力保持日本市场稳定增长。港、澳是湖南旅游的传统市场,要借助"泛珠的三角合作圈"的良好机遇,与港澳开展多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东南亚是湖南省近距离市场,要发挥与之地理相近、文化同源的优势,进一步予以巩固。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对台湾市场的促销,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和祖国统一作出贡献。要积极拓展以德国为重点的欧盟、北美远程市场,努力培育澳新、美洲等新兴市场,增加高端游客,形成多元的入境客源市场格局。
针对不断快速增长的国内旅游市场,要调整完善开拓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观光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度假休闲产品,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度假休闲、城郊休闲、温泉休闲、娱乐休闲、农家休闲、康体休闲、影视旅游、拓展旅游等。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绿色生态、红色经典、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质奇观、考古发现、水上游乐、特色漂流、温泉度假、工业观光、乡村体验、都市休闲等专项旅游产品;要适应大众休闲的需要,积极引导发展品牌连锁酒店和度假型、观光型、会议型、农居型、保健型等各种不同特色的主题酒店,为适应自助游的发展态势,加快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营地的建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旅游者需求,促进旅游市场多样化。
(四)加快旅游立法步伐,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1、加强立法,规范旅游秩序,改善旅游环境
中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综合性旅游基本法,旅游立法的滞后给湖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必须加快研究建立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依法发展和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建议有关部门在目前我国《旅游法》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加快湖南地方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湖南省旅游条例》的修订完善,同时,根据湖南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旅游游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使湖南旅游产业更好地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2、抓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旅游业各要素均衡发展
湖南旅游业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是购物。旅游商品在旅游各大要素中最富弹性,提高旅游购物在游客花费中的比重,势在必行。政府要加强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抓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引导管理工作,通过宏观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集中力量抓好有市场需求的旅游商品的产供销工作。培育旅游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结合湖南旅游特色大力开发不同档次、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食品、图书音像制品和其它消费品,形成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的旅游商品生产。在流通领域鼓励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旅游商品销售企业,建设与旅游景区协调的销售网点,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销售网络,积极创新旅游商品的营销方式,举办旅游商品交易会,不断提高省内旅游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旅游创收、创汇。
承办:贸外处
执笔:陈智勇 贺淑贞 易帜 彭沧海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