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跨越 辉煌“十一五”
——湖南“十一五”发展成就综述
(决策咨询报告55期)
“十一五”时期,湖南人民以“科学跨越、富民强省”为目标,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扬“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坚持不懈推进“一化三基”,加快“两个转变”、实施“三个强省”、坚守“四条底线”,努力构建和谐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二五”湖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湖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达到7688.67亿元和9439.60亿元,增长12.8%和15.0%,其中 2007年GDP增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2008年,面对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湖南认真执行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经济低开高走,逆势而上,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555.00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突破1万亿元的规划目标,增长13.9%,总量首次迈入全国十强行列。2009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湖南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总体要求,抓住国家振兴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所带来的良好机遇,全省经济继续快速稳健运行,实现生产总值13059.69亿元,增长13.7%,是全国增长较快的省份之一,也是历史上发展最好的年份之一。前四年GDP年均增长13.8%,比“十五”时期快3.6个百分点。人均GDP稳步提升,2007年达14869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2008年突破2000美元,达18147元;2009年突破20000元,达到20428元(2992美元)。今年以来,湖南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省经济延续上年以来的回升向好势头,全省GDP一季度增长13.6%,上半年增长15.1%,前三季度GDP已过万亿元,达到10583.27亿元,增长14.8%。预计全年GDP增长14%以上。
2、财政、金融加快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财政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全省财政总收入由“十五”末(2005年)的747.30亿元增加到2006年893.79亿元,2007年跨过千亿元大关,达1123.27亿元,2008年1314.27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1300亿元的规划目标。2009年,在财政增收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实现财政总收入1507.24亿元,增长14.7%,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四年累计完成4838.57亿元,年均增长19.1%,比“十五”时期快0.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财政总收入1372.76亿元,增长27.2%,同比提高17.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财政总收入将达到1800亿元。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200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由2005年末的4590.03亿元增加到9536.62亿元;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由2005年末的6589.5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971.70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再到2009年的14025.54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1163.90亿元。2009年末,已有境内上市公司54家,比2005年增加9家,境外上市公司10家,比2005年增加7家。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442.2亿元,增长62.5%。
(二)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发展协调性不断提高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时期,湖南坚持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2009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7∶39.6∶43.7转变为15.1∶43.5∶41.4,预计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3.8∶46.2∶40。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9%,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3.5%,实现连续6年增产。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69.2亿元,增长13.1%,拉动全省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9%;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7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82.16亿元,占GDP比重由4.2%上升到5.2%。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长株潭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成为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增长极;“大湘南”和“大湘西”地区后发赶超势头加快,全省区域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2009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5509.04亿元,占全省GDP的42.2%,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3+5”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0348.3亿元;大湘南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40.28亿元增加到2651.28亿元;大湘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898.90亿元增加到1698.73亿元。
3、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时期,湖南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前四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471.8亿元,年均增长22.0%,比“十五”时期快19.2个百分点;累计新建沼气池64.87万口,解决669.0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2009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5年的3189.86万千瓦增加到4352.64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2005年的2690.41千公顷增加到2720.68千公顷;农村用电量由2005年的65.24亿千瓦时增加到93.55亿千瓦时。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人口由2005年的2490.88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980.89万人,城镇化率由37.0%提高到43.2%,新增2个百万人口、2个50万人口城市。
4、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十一五”时期,湖南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积极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积极推动消费需求转型升级,消费市场繁荣稳定。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222.55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4160亿元的规划目标,增长23.5%,为1996年以来最快增幅。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75亿元,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8.7%,比“十五”时期快6.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7.70亿元,增长18.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12.35亿元,增长1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05.35亿元,增长16.4%。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分别增长42.1%、41.7%、39%、36.4%和46.3%。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汽车、家电、金银珠宝、旅游等消费热点突出。“十一五”前四年限额以上企业汽车类零售额年均增长32.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和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年均增幅分别为19.0%、26.8%和33.3%。旅游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99.47亿元,增长29.1%,是2005年的2.4倍。旅游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全省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06.37亿元,增长26.2%。
(三)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1、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时期,我省明确提出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成立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双百工程”、“四千工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2008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4310.12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3900亿元的规划目标,增长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1%,拉动经济增长6.0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4255.03亿元,增长20.5%,比2008年加快2.1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819.40亿元,增长1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3%。“十一五”前四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比“十五”时期快 5.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年均增长20.8%,比“十五”时期快1.8个百分点,发展速度与质量均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4414.85亿元,增长2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5%。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108.88亿元,增长23.7%,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企业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077.27亿元、实现利税1817.66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58.4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9倍、3.2倍和4倍。今年前三季度,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538.71亿元,增长41.7%,同比提高29.6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81.50亿元,增长54.0%,同比提高22.5个百分点。
2、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时期,湖南始终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2009年末,全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10亿、1亿元的企业分别为9家、100家和2370家,分别比2006年增加3家、45家和1579家。2009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7.1%、28.7%、29.8%、16.8%和33.4%,合计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41.0%。园区工业保持快速发展。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443.19亿元,增长19.7%,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22.4%提高到34.0%。
3、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时期,湖南把提高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增强。2009年,R&D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0.68%上升到1.2%左右;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由2005年的0.3%上升到1.4%。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597.49亿元增加到1427.0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7.8%提高到10.9%。产品升级换代逐步加快,2009年,全省规模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380.85亿元,增长14.7%,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4.9%,比2006年提高5.6个百分点。
(四)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后劲稳步增强
1、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湖南坚持不懈地推进投资拉动战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前四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跨越3千亿、4千亿、5千亿和7千亿元大关,累计投资达20881.71亿元,提前近两年完成“十一五”16500亿元的规划目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58.2%提升到2009年的64.7%,提高6.5个百分点。前四年投资总额相当于“十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31.6%,比“十五”时期快12.4个百分点。其中,累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410.07亿元,年均增长32.9%,比“十五”时期快9.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前四年全省累计工业投资7184.52亿元,年均增长36.5%,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快4.9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工业投资2758.62亿元,增长38.4%,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36.1%提高到40.1%。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77.15亿元,增长29.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20.46亿元,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2419.44亿元,产业投资1773.74亿元,分别增长36.1%和41.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56.58亿元,增长32.0%。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00亿元。
2、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十一五”时期,湖南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作为支撑和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来抓。2009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2154.17亿元,是2005年的3.3倍;连续两年新开工高速公路33条,里程3072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4万公里。“十一五”前四年,交通、能源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投产,常吉、邵怀、衡炎、邵永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由2005年的88200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1914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1403公里增加到2227公里。武广客运专线竣工运营、湘桂复线改造等铁路项目进展顺利,全省铁路营业里程由2005年的2802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3693公里。金竹山电厂、长沙电厂相继投产发电,全省累计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026万千瓦,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新增1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发电量由2005年的630.29亿千瓦时增加到2009年的983.59亿千瓦时。一大批钢铁、有色、石化、造纸、汽车等重大基础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株洲硬质合金型材生产线、湘钢、涟钢技术改造、泰格林纸集团林浆纸一体化、岳阳纸业40万吨压光纸项目、岳阳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湘潭九华汽车生产基地等项目顺利投产。
3、“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时期,湖南紧紧抓住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开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整治规划,大河西、天易、云龙等五大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全面启动。长株潭三市通信一体化实现同号升位并网。“两型社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芙蓉大道长潭段、红易大道顺利通车。“两型”产业大力推进,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湖南航天科技工业城、航空工业城加快建设。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建设节水型城市、集约节约用地、集体土地流转、行政管理体制、排污权交易、投融资市场化运作等一系列改革试点。
(五)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1、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湖南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三外”工作成果丰硕。“十一五”前四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397.59亿美元。其中,2008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25.66亿美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1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前四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4.67亿美元,年均增长22.1%。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102.97亿美元,增长38.6%。其中,出口55.06亿美元,增长40.1%,扭转了2009年同期下降39%的局面;进口47.90亿美元,增长36.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96亿美元,增长14.4%,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前四年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70.76亿美元,年均增长15.9%。
2、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明显加大。“十一五”时期,湖南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合作交流,承接产业转移特色明显。成功举办“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沪洽周”、“深洽周”、湘商大会、湘台经贸合作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十一五”前四年,全省实际引进内资4610.98亿元,年均增长19.7%。今年前三季度,实际到位内资1337.99亿元,增长21.9%,比上半年加快4.7个百分点。长丰集团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广汽集团,广汽菲亚特总部落户湖南,华菱集团与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FMG股权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工贸易快速增长,前四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累计达到35.92亿美元,年均增长16.8%。服务外包增势强劲,2009年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1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1.6倍。
3、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湖南进一步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2009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长15.1%,比2008年提高0.7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54.9%。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451.77亿元,增长27.1%,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7%,比2008年提高2.7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资4864.4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3.2%;增长35.4%,增幅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工业投资2435.96亿元,增长44.3%,增幅比全部工业投资高4.5个百分点。
(六)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1、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湖南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促进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524元增加到15084元,年均实际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118元增加到4910元,年均实际增长8.3%,收入总量均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1元,增长9.0%,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均提高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40元,增长11.8%,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2009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的4092.12亿元增加到7809.77亿元。随着城乡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5年的7505元增加到10828元,比2005年增加332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2756元增加到4021元,比2005年增加1265元。2009年,交通、通信等高档享受型消费成为消费新亮点。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计算机、移动电话分别为5.51辆、47.77台、163.57部,比2005年增加4.41辆、12.83台和27.21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分别为32.03台、93.54台和106.27部,比2005年增加18.3台、19.92台和 51.3部。
2、节能降耗力度加大。“十一五”时期,湖南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能耗大幅下降。前四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上年下降3.39%、4.43%、6.72%和5.10%,累计比2005年下降18.3%,完成下降20%进度的90.5%。列入国家“千家节能企业”的28家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3%,比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速低5.7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38.0%,比2007年下降2个百分点。
3、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十一五”前四年累计补充耕地31846.78公顷,造林41.61万公顷。200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79.07万公顷。设市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59.2%和66.6%,比2005年分别提高18.8个和27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减排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提前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3个,比2005年增加9个;森林覆盖率56.43%,比2005年提高1.43个百分点。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前四年,全省共获得国家批准授予的发明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项,省科技进步奖615项。2009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82项;完成省级及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2841项,增长1.2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成果30项。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2009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972.18万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62%和99.66%。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2009年,湖南参加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879.17万人、746.32万人和392.01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加127.52万人、185.85万人和5.7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参合人数达4618.2万人,参合率91.22%,高出“十一五”规划目标11.22个百分点。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前四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3.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5%以下。
二、“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值得总结的经验
“十一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那就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着力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难题;始终坚持“一化三基”战略,大胆探索符合湖南实际的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富民强省。这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科学跨越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化解和克服各种难题,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面对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面对相对落后的体制机制,面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顺应湖南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十一五”以来,我们提出了“一化三基”战略,有效地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特别是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提出了化危为机、科学跨越的“弯道超车”发展战略,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确保了湖南经济的进位赶超。
二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省情,大胆探索符合湖南发展实际的道路。“十一五”以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自于省委、省政府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主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来自于高度重视发展战略的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坚决而又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宏观调控政策;来自于对时局的准确把握,善于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一化三基”、加快“两个转变”、实施“三个强省”、坚守“四条底线”,全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工业经济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们积极抓住中部崛起、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机遇,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3+5”城市群建设步伐,核心增长极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我们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为契机,通过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大力引进战略投资,万商入湘,“大湘南”成为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世界500强和央企纷至沓来;我们以扩大内需为抓手,通过重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刺激汽车、房地产等新型消费品市场,助推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利民,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富民强省。“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着力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实实在在地让人民群众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持为民办实事,着力解决了一批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以及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素质;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困难人员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就业服务能力;养老金和城乡低保的不断提高以及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有效缓解了部分群众的生活压力。实践证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人民群众者投身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推动富民强省、和谐湖南建设。
面对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和国内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湖南新的发展思路业已形成,那就是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为引领,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坚信,在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四化两型”建设为引领,湖南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承办:综研室
执笔:张世平 曾斌求 彭积龙 周颖江
审核: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