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十一五”湖南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决策咨询报告5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0-12-0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南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的要求,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一、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政策继续强农惠农,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32.4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207.88亿元,年均增长4.8%2010年前3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87.04亿元,同比增长4.2%2006年以来粮食连年增产,到2009年粮食总产达2902.70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8.6%;年出栏生猪5508.70万头,增长37.7%;肉类总产量476.30万吨,增长37.0%;水产品产量188.58万吨,增长17.0%。经济作物稳定发展,有效供给得到保障。“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作物除少数品种减少外,绝大多数有较大幅度增长。2009年棉花产量21.20万吨,比2005年增长7.3%;油料产量179.24万吨,增长27.1%;蔬菜产量2844.20万吨,增长18.6%;瓜果产量315.91万吨,增长14.4%;烟叶产量21.78万吨,增长2.3%;甘蔗产量78.16万吨,减22.1%;茶叶产量9.85万吨,增长36.9%;园林水果产量399.81万吨,增长52.2%。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在全国排位中,水稻、柑橘、苎麻、油茶籽位居第1位,生猪存栏居第2位,油菜籽、烤烟、肉类位居第4位,淡水产品第5位,茶叶、油料居第6位,棉花、甘蔗、蔬菜第7位,粮食第8位、糖料第10位。

  二是机械化程度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352.64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36.5%;其中各类型拖拉机410.55万千瓦,增长26.3%;农用排灌动力机械867.25万千瓦,增长24.2%;作物收割机械203.54万千瓦,增长2.4倍;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616.23万千瓦,增长31.5%。全年完成机耕面积4428.25千公顷,机播面积168.92千公顷,机收2373.04千公顷,机械植保1436.63千公顷,同比分别增长6.9%62.4%17.0%3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5%。农机装备结构不断改善,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的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118元增加到4910元,年均增长8.6%,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中工资性收入2234.01元,同比增长12.2%,对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加额贡献率达到61.4%;家庭经营收入人均2257.33元,同比增长2.8%;家庭一产业收入呈现负增长,下降1.7%;二、三产业收入较快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18.0%14.0%;人均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418元,同比增长28.7%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龙头企业带动明显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到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60家,比2005年增加1100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228家、过10亿元的14家、过30亿元的3家、过70亿元的2家,其中泰格林纸集团产值达到86亿元,首次突破80亿元大关。31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59.0%,同比增长25.5%,比2005年增长2.6倍;实现利润55.8亿元,同比增长14.8%,比2005年增长2.1倍。十大标志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0.00亿元、实现利税18.90亿元、出口创汇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15.2%9.2%。休闲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亮点,完成经营收入47.00亿元,增加23.7%。自2005年以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保持了20.4%的年均增速。

  2009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共转化应用先进科研成果354项,完成技改投入96.00亿元,有力地提升了龙头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精深加工产品销售收入768.00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30.0%,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一批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的产品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去年全省有“舜华”临武鸭、银光大米等6家企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至此,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9家,获得“中国名牌”15家,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165家,获得“湖南省名牌”170家。

  三、增加建设投入,积蓄发展后劲

  近几年,省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大幅增长,仅去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200多亿元,各市县财政都大幅增加了新农村建设投入。各部门、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一大批民营企业组织实施了“企业联村、村企对接”活动,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5743家非公有制企业直接对接或产业覆盖8542个行政村、1000多万农业人口;对接产业项目5408个,投入资金285.00亿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007个,投入资金15.00亿元。2009年,我省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通过财政奖补,带动群众筹资、村集体自筹、社会捐赠、部门帮扶,到目前为止,已完成项目投资15.60亿元,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也在加大。

  四年来,全省新农村的各项重点建设起步稳、进展顺、效果好。一是基础产业有较大提升。各地根据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人才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承接转移,一批新型产业、特色产业已进村入户,品牌日益增多,效益日趋明显。二是基础设施有较大加强。四年来,全省建成乡村公路12万多公里,100%的乡镇,92.3%的行政村通公路,92%的乡镇、61.6%行政村实现了主干道硬化,示范村到组公路硬化率为74.6%,组到户公路硬化率为54.2%。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245处,解决了61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行政村农网改造率达到83%以上。三是基础民生工程有较大改善。新建和改善乡镇卫生所2362个,村卫生室7403个,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2%。建设户用沼气池200多万口,30%的村建起了“农家书屋”。乡风文明、民主管理有大的加强。授牌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0.0%以上,最高的沅江市万子湖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0元。

  四、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认真做好规划,分步组织实施。为了组织和指导好全省新农村建设,我省先后印发了《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2015)规划纲要》、《湖南省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指导性意见》。目前,全省已完成县域村庄布点规划24个,完成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1034个。为了配合规划的执行,请建筑专家绘制了农民住宅图集,免费下发到农民手中,为农民建房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各市州、县(市区)按照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总体部署和分步走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落实好各自规划,包括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和民主管理、村民自治规划。

  二是强化办点示范,发挥带动作用。2006年开始,坚持以办点示范作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抓创建,树样板,助带动。全省共抓了1211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省市县都形成了领导联点,部门办点,工作队驻点,后盾单位扶点的工作格局。目前,全省各级共办点1565个,参加办点的厅级干部279人,处级干部2856人,工作队员7000多人。为了推进办点示范工作,提升办点示范质量和水平,扩大示范带动作用,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示范创建活动,经过考核验收,每年从办点示范村中择优一批,由省政府授牌,并连续三年给予以奖代补奖励。到去年底止,全省已授牌三批共74个示范村,今年还将对第四批示范村进行授牌。在办示范村的同时,各地还着力创办培育了一批示范片。目前,全省已经涌现了一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农村示范村、示范片。

  三是加强村庄整治,村容村貌改观。近年来,始终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目前,全省121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有近三分之二的村对村民住房进行了统一风格的新建或“穿衣戴帽”式的改建和修缮,涌现出了一批各具湖湘特色的民俗风情村和文化底蕴村,其中,尤以麻阳县永安村建新楼房“引导村民集中居住”,望城县光明村统一建筑风格建明清风格古村,郴州北湖区小埠古村打造民俗风情村最为突出。通过以“农村清洁工程”为主题的“三清”、“五改”工作,全省示范村基本实现了垃圾入池,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得到了净化。长沙县在所有的乡镇集镇建立污水处理厂,使集镇及周边村的生产生活污水都能得到处理。耒阳市今年市乡财政投入160万元,在15个乡镇(全市31个乡镇)实行了“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办法,使农村的环境得到改善。

承办:农经队
执笔:张纯纲
审核:朱继无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