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十一五”期间湖南对外经济快速发展

(决策咨询报告60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0-11-18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湖南努力提升开放水平,优化商品结构,开拓新兴市场,加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克服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对外贸易往来频繁,国际合作日趋密切,对外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对外贸易成倍增长

  “十一五”期间,湖南对外开放有序推进,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尽管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外贸出口一度下滑,但从整体来看,十一五时期湖南外贸进出口总量仍成倍增长,年均总量超百亿美元。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9月,湖南进出口总额500.56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4倍,年均增长速度有望达到16.7%其中,出口310.2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5倍,预计年均增长13.3%;进口190.31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3倍,预计年均增长21.6%

  (一)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总量规模逐渐扩大

  “十一五”期间,湖南加工贸易呈现加速发展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分布逐步优化。2006-20109月,湖南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8.33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4倍。其中出口32.01亿美元,增长1.6倍;进口16.32亿美元,增长1.1倍。

  20101-9月,湖南有加工贸易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8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40家。进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29家,进出口总额9.91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9.9%。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3家, 5000万—1亿美元的企业1家,1000万—5000万美元的企业25家。其中:三一重工、蓝思科技、南车集团3家企业的进出口额达4.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35.7%20101-9月,湖南加工贸易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23个,出口额为5.57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73.0%

  (二)出口商品结构改善,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比重上升

  “十一五”期间,湖南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出口战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2006-20109月,湖南机电产品出口87.18亿美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5倍,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28.1%,提高8.2个百分点。其中机械设备出口25.17亿美元,增长4.6倍,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3.67亿美元,增长2.2倍,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运输工具出口18.04亿美元,增长3.0倍,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09亿美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3.6倍,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一五”时期的2.3%提高到4.5%,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出口4.45亿美元,增长7.4倍,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生命科学技术出口3.23亿美元,增长4.4倍,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

  (三)传统外贸市场得到巩固,新兴市场不断拓展

  “十一五”期间,湖南外贸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配置外贸出口资源,引导和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市场,组织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广交客商,在努力稳定和发展原有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等新兴市场,促进了出口的持续发展。2006-20109月,湖南从亚洲进出口220.29亿美元,比“十五”增长1.1倍,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4.0%从欧洲进出口116.40亿美元,增长1.6倍,占总额的23.3%北美洲进出口60.03亿美元,增长0.9倍,占总额的12.0%拉丁美洲进出口36.43亿美元,增长2.4倍,占总额的7.3%大洋洲进出口35.83亿美元,增长4.0倍,占总额的7.2 %东盟进出口34.57亿美元,增长1.6倍,占总额的6.9 %非洲进出口31.55亿美元,增长2.8倍,占总额的6.3 %

  (四)与主要贸易伙伴往来频繁,成交量逐年增加

  “十一五”期间,湖南与许多国家和地区保持了良好的贸易往来。日本、美国、香港、澳大利亚、德国、韩国、印度、荷兰、巴西、加拿大成为湖南十大双边贸易伙伴。200620109月,与日本贸易额50.31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75.8%,占10.1%;与美国贸易额48.69亿美元, 增长95.0%,占9.7%;与香港贸易额38.34亿美元, 增长73.4%,占7.7%;与澳大利亚贸易额34.42亿美元, 增长4.3倍, 占6.9%;与德国贸易额33.80亿美元, 增长1.7倍,占6.8%;与韩国贸易额30.86亿美元, 增长52.5%, 占6.2%;与印度贸易额24.18亿美元, 增长2.7倍,占4.8%;与荷兰贸易额14.60亿美元, 增长1.6倍,占2.9%;与巴西贸易额14.46亿美元, 增长4.7倍,占2.9%;与加拿大贸易额11.34亿美元, 2.3%。湖南在意大利、台湾省、英国、南非、俄罗斯联邦、印度尼西亚、秘鲁、越南、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市场不断扩大,往来也日趋密切。

  二、招商引资规模扩大

  “十一五”期间,湖南抓住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引资渠道,从被动全部吸收内外资转向有选择、有重点地吸收内外资,招商引资取得长足发展,品质和水准提高,地域拓宽,结构优化,内外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一)招商引资活动频繁,引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不断加强国际省际交流合作,举办和参与了“港澳洽谈会”、“欧洽会”、“中博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湘商大会等一系列重点经贸活动。同时,结合湖南的实际和经贸形势变化,各市州开展小分队招商、项目招商、园区招商、网上招商、专题招商等多渠道招商活动,加大项目推介和发布力度,主动加强对接,寻求战略合作,提高了招商引资效果,吸引了一批战略投资,内外商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20109月,湖南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4.63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7倍;实际到位内联引资资金5948.99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3倍。到2009年末,外商及港澳台在湘投资企业数2700户,投资总额279.6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76.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城镇从业人员23.62万人,比2005年增加8.79万人,增长5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省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从2005年的1.4%提高到2.0%,提高0.6个百分点。

  (二)引资方式日趋多样,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2008年下半年开始,湖南省政府先后下发《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意见》和《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和措施上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到20109月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51家在湘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在湘设立企业或分支机构达到61家。

  一是国际资本市场成为湖南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20096月湖南浏阳华盛烟花有限公司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澳优乳业湖南公司于2009108日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华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向安赛乐米塔尔非公开发行股票;201010月安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化工行业和湖南省第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湖南已有上市公司62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8家。

  二是战略引资取得新进展。长丰集团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广汽集团,广汽菲亚特总部落户湖南;湖南华菱钢铁集团与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业公司Fortescue Metals GroupFMG)在香港签署股权合作协议,华菱集团收购FMG16.5%股份,并将成为FMG的第二大股东;株洲北汽南方基地项目将在年底建成投产,形成20万辆的年生产能力;比亚迪汽车首款新能源电动大巴正式下线,到2011年将形成30万辆产能、150亿元以上产值;益阳桃花江核电一期工程项目首台机组于今年9月正式开工,2015年建成投产。这些大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和带动一大批的关联项目向集群化发展。

  三是服务外包增势强劲。2007年,湖南新增凯歌信息、浩丰文化传播、长沙博赛、源数科技等一批服务外包企业。2008年,长沙市拥有软件企业近1000家,有70多家企业从事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实现软件技工贸总收入180亿元。2008年,湖南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倍;服务外包企业近80家,取得各类国际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48家。2009年,湖南省服务外包合同金额5.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倍,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32亿美元,增长1.8倍;新增服务外包企业48家,新增培训机构20家,分别增长72.0%150.0%20101-9月,湖南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3.49亿美元,增长67.0%。新增服务外包企业82家,新增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10家,新增从业人员11039人。截至20109月底,湖南拥有各类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38家,年培训能力超过万人,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数达4.6万人。目前,服务外包承接地由长沙向“3+5”城市群拓展,株洲、湘潭、衡阳以及邵阳四市实现了服务外包零的突破。服务外包业务范围日趋广泛,服务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由2007年仅日本等少数国家,扩展到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香港、加拿大、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由单一的ITO(信息技术外包)ITOBPO(业务流程外包)并举,以BPO为主的方向发展。湖南青苹果数据、隆志高新、中软国际等一批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已在国际国内市场显示出较强的接包能力。以三辰、山猫、宏梦等公司为代表的影视动漫企业已成为在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创意外包企业集群。

  (三)外资来源日趋多元, 拉美与非洲来湘投资增多

  “十一五”期间,外资来源地域不断拓宽,实现了以港澳台地区、欧美国家为主,向全球拓展的格局。2006-20109月,湖南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84.63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7倍。其中香港地区投资112.05亿美元,增长2.2倍,占全省总额的60.7%,占全省比重比“十五”时期提高9.8个百分点;台湾地区投资19.75亿美元,增长2.4倍,占全省总额的10.7%,比重比“十五”时期提高2.1个百分点;拉丁美洲的英属维尔京群岛投资14.10亿美元,增长7.8倍,占全省总额的7.6%,比重比“十五”时期提高5.3个百分点;加拿大投资3.72亿美元,增长2.6倍,占全省总额的2.0%,比重比“十五”时期提高0.5个百分点;非洲国家投资3.14亿美元,增长17倍,占全省总额的1.7%,比重比“十五”时期提高1.4个百分点;美国投资5.06亿美元,增长2.4%,占全省总额的2.7%,比重比“十五”时期下降4.5个百分点;欧盟国家投资8.48亿美元,增长0.1%,占全省总额的4.6%,比重比“十五”时期下降7.8个百分点。

  (四)外资投向领域扩大,地域扩宽

  从行业分布看,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除了仍以制造业、房地产业为主外,部分外资投向了基础设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200620109月湖南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投资116.58亿美元,占63.1%;房地产业投资22.02亿美元,占11.9%;农林牧渔业投资10.77亿美元,占5.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8.20亿美元,占4.4%;建筑业投资5.39亿美元,占2.9%;采掘业投资4.15亿美元,占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3.54亿美元,占1.9%;住宿和餐饮业投资3.16亿美元,占1.7%;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投资2.64亿美元,占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01亿美元,占1.1%。

  从地域分布看,以珠三角外资内移为主要特征的“外资梯度转移”在湖南显现。200620109月,长株潭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0.59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9.9%;湘南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37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25.1%;其中永州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为承接外资梯度转移的主要城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比重由“十五”时期的4.1%上升到“十一五”期间的7.0%,提高2.9个百分点。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面展开

  2006-20109月,湖南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业务累计新签合同额84.80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5倍;完成营业额49.63亿美元,增长1.5倍;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1.67万人次,增长3倍。截至2009年底湖南共有境外企业300家,累计合同投资总额67.11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21.25亿美元。到20109月未湖南在外劳务人员5.25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2.5倍。

  (一)对外投资规模扩大,民营企业成为主要投资者

  “十一五”期间,湖南境外投资在规模和领域方面均取得较快进展。200620109月,全省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共343家,境外投资额24.26亿美元,“十五”时期增长24.5倍。投资目的国主要为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德国、荷兰、英国等。湖南在境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已从服装加工逐步扩展到资源开发、加工制造、服务贸易、医疗保健、建筑建材等。涉及的投资领域有机械设备制造、软件设计开发、采矿冶炼、农业开发、种植、养殖、饲料生产、造纸、酿酒、餐饮、服装生产以及影视制作、综合贸易等行业。

  民营企业成为对外投资重要力量。在国家鼓励“走出去”的政策感召下,“十一五”期间,湖南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投资兴业。截至2009年底,全省由民营企业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达265家,合同投资总额7.49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6.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额的88.0%、11.0%30.0%。三一集团在德国、香港、印度、英国、美国、新加坡、俄罗斯、西班牙、卡塔尔、约旦、南非、巴西等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制造基地、售后服务基地和投资公司。以邵东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在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投资兴业,抱团发展,创办了几百家企业,并在老挝、泰国先后成立了湖南商会,在泰国设立了湖南省首个境外工业园区,带动当地产品和大批劳动力走出国门。

  (二)对外承包工程方式不断创新,新兴市场开拓能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湖南外经队伍不断壮大、经营主体实力不断增强。经营领域已涉及建筑、水利、电力、交通运输、化工、工程设计监理、出口贸易、服装生产、农业研发、资源性项目开发、资本运营等。市场结构更趋合理,在巩固东盟和非洲传统市场同时,深度开拓阿联酋、沙特等中东市场。对外工程承包的方式由过去“借船出海”转向“直接投标、中标”,承揽大、中型成套工程项目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2007,三一重工与美国乔治亚洲政府正式签署6000万美元建设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的投资备忘录;二十三冶在乌干达承建总统府项目,总额达9000万美元;省交通国际经济工程合作公司、省建六公司、省路桥总公司等也先后在沙特、肯尼亚、马里等国家签约工程合同额近2亿美元。2008年,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揽的利比亚房屋项目、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揽的巴西烧结项目和西澳球团项目、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承揽的坦桑尼亚达市供水2C标段项目、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揽的印度220万吨综合钢厂C标段项目、湖南交通国际经济工程合作公司承揽的马里吉达-撒哈亚二段等项目的成功签约。2009年,湖南在传统承包工程市场非洲、东盟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加大对欧洲、大洋洲等国家市场的开拓,新签项目达13个。目前,一批设计院所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崭露头角,承担国际项目的能力增强。如中南勘察设计院、中冶长天、湖南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等。通过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上的锻炼,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尝试带资承包,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如湖南建工集团在非洲加纳承接的1亿美元农网改造BOT项目,就是由加纳政府担保、中国银行贷款的项目。

  (三)对外劳务稳步发展,劳务结构得到改善

  湖南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十一五”期间,湖南外派劳务人员数量保持持续增长,外派行业日趋多样化,市场逐步多元化。200620109月,累计派出劳务人员11.67万人次,年均增长34.9%。目前湖南在外人数达5.25万人。外派劳务人员输出地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除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主要集中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美国(主要为关岛)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劳务结构有所改善,加工制造业成为湖南外派劳务的主要行业。外派劳务结构由过去的建筑、纺织等低层次劳务为主逐步向加工制造、海员、工厂管理、护师等高层次劳务发展。外派劳务基地县和培训基地建设加强。目前湖南有外派劳务基地县21个,外派劳务培训基地52个,衡阳、湘乡获批国家行业外派劳务基地县,湘北女子学校成为国家外派劳务培训基地。

  (四)依托湖南优势,对外援助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湖南依托农业技术、医疗卫生、建筑、工程机械等方面优势,积极参与国家援外项目建设,援外主体逐步壮大,资金和项目取得较大突破。2006年,援外项目达16个,合同金额2968.47万元人民币。2007年,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的承诺,湖南争取了国家援助非洲国家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中的2个,累计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2008年,建工集团承接援助利比里亚小学校3所,合同资金180万美元;隆平高科、中轻公司、农业集团承接发展中国家援外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140人。2009年,湖南承担援外工程项目3个,争取援外设计标12个,承办各类援外培训班7期,培训来自亚洲、非洲、拉美等30多个国家官员和技术人员近200人。隆平高科、省农业科学院分别承担了援助利比里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和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建设。山河智能等3家企业分别获得援外物资资质和援外成套工程资质;隆平高科荣获全国首个由商务部直接授牌的“中国杂交水稻援外培训基地”。

承办:贸外处
执笔:贺淑贞 柳  勇
审核:朱继无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