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十一五”湖南经济结构变化分析

(决策咨询报告63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0-11-2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十一五”时期,湖南坚持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湖南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支撑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经济结构变化及特点

  (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协同拉动经济增长力度明显增强

  一是工业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第二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十一五”以来,全省三次产业均呈稳定快速增长,尤其是非农产业加速发展势头明显。十一五前四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7%;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7.4%,其中工业增长18.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6%;分别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提高0.1个、4.9个、5.5个和2.6个百分点。随着新型工业化加速向纵深推进,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739.643.7,调整为2009年的15.143.541.4,呈现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表明第二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工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明显加大。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3%提高到2009年的36.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 37.2%提高到49.8%2010年前三季度工业贡献率更是达到57.5%

  二是新型工业化带动效应明显,产业内部高度化特征开始显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72.93亿元增加到1427.0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7.2%提高到10.9%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2009年,全省规模工业高加工度行业实现增加值1280.43亿元,比2005年增加950.72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0.1%,比2005年提高8.6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占GDP比重有所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由2005年的1134.6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469.2亿元,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7.2%提升到2009年的18.9%,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力加大。今年以来,产业结构升级提速更加明显。前三季度,全省规模工业中,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1310.13亿元,增长33.7%,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高技术工业增加值181.47亿元,增长28.7%,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781.61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3.7%,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发展强劲。新兴服务业中的仓储业、租赁服务业、房地产中介业分别增长110.5%52.4%51.7%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协同拉动经济增长力度明显增强,促使产业快速扩张能力不断增强,推动经济总量迈上新平台。2008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1555亿元,位居全国第10位,经济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平台,迎来一个质的飞跃。2009GDP总量实现13059.69亿元,再次位居全国第10位。2010年前三季度经济总量已突破万亿元,达到10583.27亿元。

  

  (二)需求结构协调性增强,由消费主导型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转变特征明显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由于外部需求对湖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就构成了湖南需求结构的主体。

  “十一五”前,湖南经济基本上属于消费主导型,投资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十五”末年的2005年湖南投资率为39.1%,消费率达61%, 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差距达21.9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随着湖南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速度加快,投资率稳步较快攀升,消费率呈现逐年下降,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差距不断收窄。2009年,湖南投资率为51.9%,比2005年上升了12.8个百分点;消费率为50.9%,下降了10.1个百分点,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差距由21.9个百分点缩小为1个百分点,呈现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共同推动湖南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消费需求内部结构基本稳定,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基本维持在75%-76%之间,与“十五”期间基本接近。今年以来,三大需求均呈加快增长,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特征明显。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1%,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加快0.8个和0.6个百分点;消费持续活跃,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8%;出口快速回升,出口增长40.1%,扭转了去年同期下降39.0%的局面。

  从以上需求结构的变化看,投资需求对湖南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增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消费需求次之。“十一五”前四年投资贡献率为58.8%,消费贡献率为44.6%,分别比“十五”时期提高8.2个百分点和下降6个百分点。

 
 

  (三)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

  在打造“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和“一点一线”优势经济增长带的同时,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35”城市群建设,擦亮了湖南经济版图。大湘南大湘西地区后发赶超势头加快,全省各区域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

  2009年,长株潭地区实现生产总值5509.0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42.2%,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3+5”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0348.37亿元。“大湘西”和“大湘南”发展步伐加快,“十一五”前四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12.5%。“大湘南”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40.28亿元增加到2651.28亿元;“大湘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884.61亿元增加到1672.07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更加明显。“长株潭”地区、“一点一线”地区、“环洞庭湖”地区、“3+5城市群和“大湘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5.8%15.6%14.6%15.4%15.0%,除湘西自治州受工业影响增速较慢外,其余13个市生产总值增速均超过14%

  (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所有制结构趋向合理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门槛,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性障碍和环境障碍,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一五”前四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2006-2009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8%,比GDP年均增速快2.0个百分点。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仍然保持了15.3%的较快增长。非公经济快速增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099.20亿元,占湖南生产总值的54.9%,比重比2005年提高4.7个百分点,四年间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增长较快,而且扩展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在2009年各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部分所占比重最高的是“房地产业”(92%),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和“批发和零售业”(91.2%80.5%),比重最低的“金融业”,也由2005年的1.9%上升到5.2%。今年前三季度,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全省实现增加值6098.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占湖南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6%

  (五)城乡结构日趋合理,城乡二元经济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十一五时期,湖南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成效明显,城乡结构日趋合理

  十一五前四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累计完成投资2471.8亿元,年均增长22.0%,比十五时期快19.2个百分点;累计新建沼气池64.87万口,解决669.0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2009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5年的3189.86万千瓦增加到4352.64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2005年的2690.41千公顷增加到2720.68千公顷;农村用电量由2005年的65.24亿千瓦时增加到93.55亿千瓦时。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人口由2005年的2490.88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980.89万人,城镇化率由37.0%提高到43.2%,新增2个百万人口、250万人口城市。今年以来,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幅高达54.4%

  以上分析表明,“十一五”时期湖南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湖南经济结构调整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十一五”经济结构变化对“十二五”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启示

  (一)科学发展观是优化经济结构的根本指导思想

  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因素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湖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以“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立足湖南实际,强力推进“一化三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十二五”时期,湖南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应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促进湖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扩张经济总量与优化经济结构的最佳结合点

  经济总量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总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并依赖于结构的转换。

  从继续提升湖南产业结构层次,促进湖南经济总量持久扩张力来看,必须继续加快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十一五”期间,湖南在第一推动力带动下,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结构仍待进一步优化,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依然偏低,这将对“十二五”时期湖南经济总量的持久扩张带来挑战。与全国及兄弟省份相比,湖南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偏高,农业基础依然薄弱。2009年湖南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4.8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首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依然偏低,工业内部结构也待调整优化。2009年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排位靠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5.5%,分别比湖北、安徽高2.7个和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不足。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仅为10.49,远低于国际上11平均水平。因此,为促进湖南经济总量良性持久扩张,必须提升湖南产业结构层次,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扩张经济总量与优化经济结构的最佳结合点。

  进一步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来看,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部门是为第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没有工业的高度发展作为支撑的第三产业的过度发展,将会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降低经济运行的质量,极易受到外部经济风波的影响。因此,工业结构升级应当成为湖南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未来湖南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工业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十二五”时期,湖南只有继续将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逐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总量才能得以持续快速扩张,经济才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与有效需求相一致

  从本质看,经济结构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从中长期趋势看,湖南产业结构调整既要解决三次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又要解决各次产业内部的升级问题,既要顺应发展趋势,又要立足湖南实际。2009年湖南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人均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面,根据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时,需求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会对第二、三产业产品有更高更大的需求,因此,“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考虑这些现实或潜在需求,使得总供给与总需求相适应。 

  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尤其要关注具有高关联度产业的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变化情况。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等行业,这些部门在湖南工业中占比重大,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它们不仅受其他部门影响的感应程度较大,而且对其他部门的波及影响也较大。

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尤其要关注具有高关联度产业的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变化情况。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等行业,这些部门在湖南工业中占比重大,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它们不仅受其他部门影响的感应程度较大,而且对其他部门的波及影响也较大。

  二是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的演进,第三产业在其结构中必将保持一个较高的比例。根据投入产出表,三次产业湖南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已由二三一转为三二一。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湖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而从第三产业内部看,2009年教育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呈现低位下降,因此,在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要提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比重,提高居民自我素质,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三是高起点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供给结构提出要求。投入产出表显示,居民对初级产品消费减少,深加工产品消费增多。2002年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为23.9%2007年这一比重下降至11.6%,对煤炭产品的消费由20021.16%下降至2007年的0.6%,对纺织品的消费由0.85%下降至0.6%;而对食品加工业产品的消费由200210.4%上升至2007年的11.5%,对石油加工产品的消费由0.16%上升至0.6%,对服装皮革羽绒类制品消费由7.1%上升至7.6%。此外,对化学产品、医药制造业、家用电器、交通运输设备的消费比重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因此,“十二五”期间,湖南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依托科技人才比较优势,以自主创新为驱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为未来产业结构升级赢得先机。

  (四)注重以最终需求的梯度转移统筹城乡供给结构,努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城乡消费需求出现断层,将不利于扩大消费,从而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明显。收入水平是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同时居民消费水平还与消费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十一五”时期,湖南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乡差距扩大趋势仍有待扭转。从收入水平差距看,“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由2005年的6406元拉大到2009年的10174元。此外,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虽然十一五时期加大了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和乡村卫生院投入力度,但相比城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13.4%,农村投资年均增速比城镇慢10.9个百分点。为此,“十二五”时期要注重以最终需求的梯度转移统筹城乡供给结构,努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具体应在以下三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继续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城市化进程,把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是解决二元结构问题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时期,湖南省城镇化进入中期阶段,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拉动。据测算,湖南省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将增加70多万人,按目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7790元计算,可新增消费支出近50亿元。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推算,可拉动经济总产出增加106亿元。

  二是继续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力度,以投资结构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差距,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预期,增加农民收入,使消费需求在城乡间形成良好的梯度转移通道。

  三是继续着力推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反哺农业型工业发展。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立足在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反哺农业型工业。食品加工业是湖南的传统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但湖南的食品加工业并未得到深度发展,湖南山清水秀少污染的农业生产环境可为食品工业提供充足的有机食物原料,食品加工业的深度发展能增加农业产品的出路,有利于农民增收,这对于湖南经济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意义更大。

  (五)加强对各区域功能的科学定位,发挥好政策对区域发展的调控作用

  “十一五”时期,虽然区域发展速度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缩窄,但区域绝对差距却呈现一种不断扩大的势头。将“长株潭”与“大湘西”地区比,2005年两地经济总量差距为1779.33亿元,2009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13.68亿元。这既有历史形成的原因,但与湖南区域功能的定位还不够科学完善、区域合作的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密切相关。

  区域经济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市场一体化条件下,实现区域间的有效分工,以最大限度的获取空间经济的整体效益。“十二五”时期,湖南应加强对各区域功能的科学定位,做到既考虑区域内部资源环境的一致性,又考虑区域之间单元规模的互补性和对称性。在设计湖南区域经济新的发展战略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独特的区域问题,通过政策调控,实现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有机统一。只有政策的有效引导,才能做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只有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湖南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科学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六)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应注重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十一五”时期,湖南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增长较快,但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走的是低起点、低成本的发展道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还不高,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2009年,以规模工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为例,有3536户企业为高耗能企业,占全部非公有制企业的33.3%;高技术行业企业仅有479户,占4.5%,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着创新意识不强、核心竞争力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等挑战。

  十二五”时期,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以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财税、信贷、科研支持和行业准入等方面切实改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既做大更做强,以市场的自主性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改善。

承办:核算处
执笔:肖首雄
核稿:朱继无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