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

——“十一五”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决策咨询报告64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0-11-2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十一五以来,长株潭三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四化两型”战略,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在全省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一、“十一五”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一)经济总体迅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GDP总量达5509.04亿元,为2005年的1.74倍,前四年年均增长14.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0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总量由2005年的40.6%上到至42.2%,四年上升1.6个百分点。2010年前三季度,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67.58亿元,增长15.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在总体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也有明显改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945.345.8调整为2009年的6.851.641.6,一产业占比下降2.1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提高6.3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

  (二)新型工业化顺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近年来,长株潭三市经过不懈努力,新型工业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396.58亿元,为2005年的1.97倍,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7.1%上升到2009年的49.7%。规模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前四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0%,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3.6%上升到2009年的31.1%2010年前三季度,长株潭城市群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833.70亿元,增长24.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2.36亿元,为2005年的2.9倍,前四年年均增长30.3%2010年前三季度,长株潭城市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26.36亿元,增长39.8%,比规模工业快15.0个百分点。

  (三)投资力度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5.15亿元,为2005年的2.9倍,前四年年均增长32.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8%2010前三季度,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7.28亿元,增长31.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74.85亿元,增长32.6%,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8个百分点。在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投资结构也有新改善。一是工业投资占比提高。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投资1064.64亿元,为2005年的3.6倍,占比由2005年的28.0%提高到34.0%2010前三季度完成工业投资947.35亿元,增长30.6%二是社会事业投资力度加大。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等社会事业投资133.12亿元,为2005年的2.39倍,年均增长24.3%。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达805.23亿元,为2005年的3.6倍,年均增长37.5%2010年前三季度,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基础设施投资745.85亿元,增长34.6%,比全省平均水平快9.2个百分点。

  (四)消费市场稳定增长,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长株潭城市群消费稳定增长。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2.54亿元,为2005年的2.0倍,前四年年均增长19.4%;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42.2 %上升到43.0%2010年前三季度,长株潭城市群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5.53亿元,增长19.0%,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2个百分点。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下,商业结构加快调整。2009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1%,比2005年提高6.7个百分点。消费结构逐渐升级,高档商品成为市场销售热点。其中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汽车类、通讯器材类、体育及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成交额为218.39亿元、14.22亿元、5.37亿元、17.26亿元,分别为2006年的2.6倍、2.3倍、2.3倍和 4.4倍。 

  (五)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城乡收入稳步增加

  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51.56亿元,占全省的40.6%,比2005年提高3.3个百分点;增长24.1%,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快7.2个百分点;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54.8%,拉动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5个百分点。2010前三季度,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21.99亿元,增长28.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裕。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24元,比2005年增加7252元,年均增长12.9%,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7个百分点。2010前三季度,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1元,增长12.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887元,比2005年增加346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977元,年均增长15.6%,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快3.6个百分点。2010年前三季度,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616元,增长15.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六)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长株潭三市的工业化进程不仅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而且推动了三市的城镇化进程,为三市经济的增长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后劲。2009年,三市城镇化率达56.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1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城镇化率达62.6%。

  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差距

  “十一五”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家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传统产业比重偏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长株潭城市群钢铁、机械、有色等传统重化工业比重较高,资源和环境的束缚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创新能力薄弱,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有限。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企业3455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71.2%;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4.5%2010前三季度,长株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3%。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业等新兴行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工业的2.0%1.5%

  (二)经济总量差距较大,中心城市首位度较低。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总量虽然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相比,差距较大。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06.71亿元,仅相当于武汉城市群的68.8%,同时远远低于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11543.0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42.2%,远低于武汉城市群的61.8%和中原城市群的58.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51.5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41.6%,比武汉城市群低13.1个百分点。2009年,长沙的经济首位度为3.7,而武汉的首位度为6.5

  (三)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偏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但人均收入水平与沿海发达区域还有一定差距。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浦东新区的64.7%,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浦东新区的63.7%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虽然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由2005年的7154元拉大到2009年的10937元。“十一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但是城乡差距仍较大。2005-2009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仅14.1%,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慢17.9个百分点。

  (四)经济外向度不高。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进出口总额67.01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26.62亿美元,年均仅增长13.5%,比湖北全省低4.0个百分点。长株潭城市群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仅为8.3%,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4.2%

  三、抓住“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无疑给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长株潭三市应抢抓机遇,促使城市群迅速发展,以带动湖南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城市群协调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的战略要求,以“十二五”规划为契机,构建区域统筹规划、资源环境共享共治、产业市场统筹共建体系。特别要根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现状和不足,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解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问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

  (二)高度重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工业的集聚区域,坚持节能降耗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走绿色发展之路意义重大。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两者的双赢。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避免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做到边发展边治理而不是先发展后治理,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良性互动,在节能中求发展,在降耗中求效益。另一方面要在推进城市群的进程中要尽可能地大力推广节约利用新技术,坚持技术进步与淘汰落后相结合,以节能降耗和减排为突破口,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加快冶金、石化、电力等重点污染和耗能行业的技术改造升级。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借助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平台,依靠良好的产业基础、强劲的研发实力以及较完善的配套体系,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2.36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5%;比上年增长30.3%,增幅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快10.6个百分点。长株潭城市群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革命的机会,把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导入传统产业,有计划、有重点、分期分批对传统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广泛采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促式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两型”产业发展。

  (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迎接沿海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外包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加速,沿海地区都在为迎接更加残酷的竞争而腾出发展空间。去年7月,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对东、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能源资源密集型及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别无选择。据统计, 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市需要转移出去的产业产值就达1.4万亿元。据香港工业总会统计,在珠三角投资的5.75万家港资企业中,有37.35%拟将生产基地迁出。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获批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郴州、益阳、岳阳、永州4市被商务部批准为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随着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步伐的加快,必将促进更多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向湖南聚集,湖南必将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长株潭城市群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利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优势,牢牢把握接受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辐射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

承办:综合研究室
执笔:邓海龙
核稿:朱继无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