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新形势下就业增长方式探索

(决策咨询报告70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0-12-2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近年来,湖南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全省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分析,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就业规模扩大,但增速放缓

  就业是民生之本。进入新世纪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就业措施,通过制定适合本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等措施,促进社会就业,扩大就业规模。2009年,全省从业人员3935.21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357.63万人,2000-2009年,年平均增加39.7万人,年平均增长1.1%;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54.5%提高到2009年的57.0%

  (一)城镇从业人员增长较快

  2009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175.27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429.73万人,2000-2009年,年均增加47.8万人,年平均增长5.2%,大大高于全省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

  (二)个体、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增长较快

  2009年,个体、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526.03万人和300.66万人,合计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21.0%2000-2009年,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9.7%23.1%。其中,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分别为437.49万人和227.67万人,合计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56.6%2000-2009年,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6.0%23.7%

  (三)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快速增长

  2009年,就业的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59.3:23.5:17.2调整为43.0:22.8:34.2,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口的比重排序由 “一二三”变为“一三二”的排序。2000-2009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最多,但是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从2001年后稳步上升,2001-2009年,年平均增长2.3%;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增长最快,2000-2009年,年平均增加81.1万人,年平均增长9.1%

  虽然湖南在促进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近年来,就业压力逐渐增大。2009年,全省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同比增长0.6%。其中,第一产业减少27.39万人,第二产业增加20.73万人,第三产业增加31.81万人,分别增长-0.6%2.4%2.4%。从2000-2009年的全省从业人员及分产业从业人员变动情况来看,2005年后,全省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放缓,低于2000-2009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速同比下降最快,大大低于2000-2009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二、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与分析

  为了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利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9年湖南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的变化是正相关的

  选取1978-2009年的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从业人员数(L),进行协整检验,得到一个长期均衡模型,如下:

  LnL=7.213668+0.118936LnGDP

  从模型结果分析知道,1978-2009年湖南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弹性系数为0.1189,表明经济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带动劳动就业增长0.1189个百分点。

  (二)经济增长能有效的推动就业增长

  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其方向,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检验结果表明,湖南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短期内并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能有效的推动就业增长。而随着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增大,资本、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资本密集型趋势越来越明显,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

  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产业部门作为就业的载体,其结构变化会引起就业的变动。近年来,湖南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22.136.441.5调整为200915.143.541.4,三次产业比重的排序由 “三二一”变为“二三一”排序。从年度间的变化来看,三次产业的具体变化情况是: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在2007年超过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在2005年达到波峰值,随后几年较为稳定且略有下降。

  通过分析2000-2009年湖南的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湖南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有:

  (一)第二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大

  从三次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额度来看,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大大超过第一、二产业。分时间段看,2000-2004年,第一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额度为-139.2%,第二产业为-21.0%,第三产业为260.2%2005-2009年,第一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额度为-115.0%,第二产业为58.7%,第三产业为156.4%,第二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额度由负数转正数,这与2000-2009年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呈“√”形变动的情况相符合。

  从年度变化情况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第一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额度虽然依然为负值,但是随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对就业的贡献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第二产业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6年以后贡献额度增加较多;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额度从2006年起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是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依然最大,是就业增长最快的部门。

  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均衡发展情况得到改善

  2000-2009年湖南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值,且该值在-0.6左右波动,变动幅度不大;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2009年该值为0.93,高于2000年的0.55,从历年的变动情况来看,该值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在2000年为1.41,大大高出第二产业,而当年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排位第一,说明虽然第三产业发展了,但是其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远远不够,此后,该值逐渐减小且越来越靠近零值,表明随着第三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增加,第三产业发展与从业人员增长向均衡状态发展。

   

  (三)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不足

  2000-2009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看,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不高,在0.300.40之间波动,大大低于第二、三产业,该值偏低,说明对就业人口的吸引力不强,并将导致该产业的从业人员逐步转向其他产业,使得第一产业不仅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反而成为劳动力不断流出的部门;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在2003年超过第三产业,2009年为1.93,但是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在变大,这反映出一方面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在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原因,第二产业对于从其他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吸纳不够;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但是结合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化趋势来看,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量流入了第三产业。

  四、促进就业增长的几点建议

  (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能有效的促进就业,要继续确保湖南的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10%以上。湖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尽管近年来经济出现了增长提速、位次前移的势头,但人均水平仍然靠后,就业压力很大。2009年,全省人均GDP2042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47元,居全国第20位、中部第4位。必须针对湖南发展还不够的实际,坚定不移保增长、谋发展和促就业。

  (二)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能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2009年,湖南第三产业从业人比重为34.2%,与北京(73.8%)、上海(55.7%等地相比,比重仍显偏低。必须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2009年湖南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02.81亿元,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0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2位。但增长速度明显滞后,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3%,比全省GDP增长速度低2.4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不足。要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继续保持第三产业投资适度增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快建立现代物流业,推进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阵营。2009年,湖南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1964.58万人,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7.6%。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要为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给予重点扶持;要培养骨干企业,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走资产集聚、品牌集聚的发展之路,实现中小企业由数量向质量、由粗放向集约、由外延向内涵发展的转变,从而获得长远发展。

  (四)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湖南的劳动力素质亟需提高。200911月份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1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占5.0%,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3%,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0.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1.5%,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83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大量需要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农村中被调查的16岁以上人口中,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比重仅为1.7%,高中的仅为10.5%,小学及以下的却有41.2%在湖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日益缩小、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加快的背景下,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五)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要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失业动态监控体系和失业调控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规范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对于高校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要加强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组织专场招聘会、开辟专门的就业服务窗口。

  (六)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就业与社会保障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为促进就业服务并发挥出其他制度无法替代的功能。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促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二是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继续组织新农保试点,完善并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等政策措施;巩固和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其他各项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积极稳妥地推进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研究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及其他群体基本养老保障和老工伤等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三是需要将失业保险制度向就业保障机制转化。失业保险制度不仅仅是对失业劳动者的消极事后救济,而应当拥有促进其再就业的功能,这一制度的重点应当逐渐转移到就业服务、就业培训等方面,把提升失业者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放在与救助失业者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还能促使全省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承办:人口和就业统计处
执笔:廖闻菲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