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一五”工业投资强度加大 进一步挖掘潜力可期
(决策咨询报告09期)
“十一五”期间,湖南工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效益逐步提升,综合投资强度持续加大,标志着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一、湖南“十一五”工业投资强度总体评价
为客观、准确反映全省及各市州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效益和贡献,以及技术创新和竞争力等内容,便于纵横比较,按照统计惯用的综合评价方法,选择了七个评价监测指标,计算工业投资强度指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工业投资强度指数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工业投入规模、水平、结构和效益、贡献,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评价监测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潜力和后劲。指数越高,表明工业投入越强、效益越高、越有潜力和发展后劲。通过计算强度指数,可以使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进行纵横综合比较和分析。“十一五”期间,湖南工业(技改)年均投资强度指数为1.01,比“十五”年均提高0.17个标准点。其中,全省2010年工业投资强度指数达到1.38,比2005年提高0.75个标准点。与全国比,湖南工业投资强度指数2006年和2008年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3和0.12个标准点,2007年持平,从2009年开始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01和0.17个标准点。分市州看,“十一五”期间,湘潭、衡阳、邵阳、岳阳、益阳、郴州、永州和娄底等8个市州的年均工业投资强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0.09、0.11、0.2、0.04、0.03、0.15、0.15和0.03个标准点。工业投资强度指数整体呈现较快上升趋势的有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永州、怀化等8个市州。
随着全省工业投资强度指数的稳步提升,湖南工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效益稳步提高,工业发展潜力逐渐增强,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2010年,湖南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的比值)达到2.7,表明全省目前已处于新型工业化中期[2,5]的初中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快速推进的时期。
二、湖南“十一五”工业投资主要特点分析
(一)工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主导地位日益增强。2005年以来,湖南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一直保持高位运行,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逐年递增,主导地位日益增强。2006-2010年,全省城镇工业累计投资1.07万亿元,总量是“十五”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4.1倍;年均增长35.1%,快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速4.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4.9%,高于“十五”占比5.4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表明,在城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全省2010年工业投资是2005年的4.5倍,增速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从工业投资所占比重来看,2010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36.2%,比2005年占比提高5.4个百分点,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0.5%,比2005年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从工业投资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看,工业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工业投资占GDP的23.5%,比2005年占比提高11.4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1、从行业调整看。湖南工业投资由传统的石油加工、烟草、化肥、造纸、电力等行业向专用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通讯等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能通讯等现代产业转变,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不断扩大。2006-2010年,以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型工业行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85.38亿元,年均增长47.3%,高于工业投资年均增速12.2个百分点;而以能源、原材料加工等传统行业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完成投资2979.89亿元,年均增长18.1%,比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低29.2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277.48亿元,增长75.2%;原材料工业完成投资801.32亿元,增长15.7%,低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59.5个百分点。
2、从投资构成看。2006-2010年,在工业投资中,全省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累计完成5717.98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53.3%;设备购置投资4134.43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38.5%。其中,建筑工程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提高,从2005年的38.1%提高到2010年的40.7%。
3、从建设性质看。全省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扩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趋势明显。2006-2010年,在全省工业投资中,反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7574.25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的68.6%,比重由2005年的57.3%上升到2010年的69.1%,提高11.8个百分点。反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新建、扩建投资累计完成3471.4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1.4%,比重由2005年的41.2%下降到2010年的30.9%,下降10.3个百分点。
4、从投资主体看。全省工业投资由国有投资向非国有投资转移。2006-2010年,全省国有工业经济累计完成投资2181.04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20.3%;非国有工业经济完成投资8555.12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9.7%。其中,2010年国有工业经济完成投资552.3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15.6%,占比比2005年下降16个百分点;非国有工业经济完成投资2999.38亿元,占比高达84.4%,比国有经济占比高出68.8个百分点。
5、从投资领域看。2006-2010年,在工业投资中,全省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投资分别完成862.34亿元、8177.06亿元和1696.76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8%、76.2%和15.8%。制造业投资是工业投资主体,年均增长41%,比工业投资增速高5.9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湖南制造业完成投资2877.04亿元,增长33.8%,总量是2005年的5.6倍,增速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9.5%,占比比2005年的64.9%提高14.6个百分点。
6、从投资区域看。投资集聚和极化效应明显。2006-2010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前3位的依次是长沙、岳阳和株洲市,分别完成投资2184.94亿元、1222.07亿元和1089.32亿元,三市合计占全省的40.1%。
(三)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占比稳步提高。2006-2010年,湖南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7574.25亿元,年均增长43.3%,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8.6%,占全部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为76.4%,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从2005年的57.3%逐年递增到2010年的77%,提高19.7个百分点。
1.技改投资由国有向非国有转移。2006-2010年,全省国有工业经济技术改造投资共完成1366.86亿元,占全部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为18%;非国有工业经济技术改造投资完成6207.36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82%。其中,2010年全省国有工业经济技术改造投资完成326.2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11.9%,占比比2005年下降20.4个百分点;非国有工业经济技术改造完成投资2407.53亿元,占比高达88.1%,比国有经济占比高出76.2个百分点。
2.自筹资金成为资金来源主渠道。2006-2010年,全省工业改建和技术改造累计到位资金7954.65亿元,年均增长42.7%,占全部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的80.2%。其中,国内贷款659.28亿元,占到位资金的8.3%;自筹资金6679.27亿元,占到位资金的84%。2010年,全省用于工业改建和技术改造的项目资金到位2852.83亿元,其中自筹资金占88%,国内贷款占6.6%,自筹资金仍然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3.工业投资以技改投资为主体。2006-2010年,湖南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共完成投资6172.12亿元,年均增长31.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共完成投资4015.37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5.1%,年均增长33.6%,比工业投资增速高3.9个百分点。2010年,湖南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007.23亿元,是2005年的3.9倍,增长30.4%;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269.76亿元,是2005年的4.3倍,增长29.3%。
(四)自主性增长机制形成。2006-2010年,全省工业投资项目共到位资金1.18万亿元,是工业完成投资额的101.9%,基本满足了全省工业投资的资金需要。其中,自筹资金到位9451.61亿元,占工业投资全部到位资金的79.9%,占全部工业投资资金来源的近八成,投资增长机制从政府为主投资转向企业自主投资,投资自主性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其中,2010年全省工业投资自筹资金到位3524.53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为84.5%,占比比2005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五)基本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投资贡献日益突出。“十一五”期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从2005年的19.3:39.9:40.8调整为2010年的14.7:46.0:39.3。其中,工业投资是主推动力,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2005年的34.9%提升到2010年的36.2%,年均占比37.3%,全社会投资向资金密集型的工业倾斜特征明显,基本适应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2006-2010年,全省工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53%,充分发挥了主推力作用。在工业投资的强力推动下,2010年,全省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6.1%,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
三、湖南工业投资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投资强度不均衡,整体指数有待提升。目前,湖南工业投资强度指数整体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全省工业投资强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市州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工业资源禀赋、地理差异等多种原因,全省14个市州的工业投资发展也不均衡,全省还有长沙、常德、张家界和湘西自治州等4个市州的工业投资强度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投资强度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还有长沙、邵阳、张家界、郴州、娄底和自治州等6个市州的工业投资强度指数整体上升趋势较慢。
(二)工业投资外延化增长方式明显。2010年,湖南工业投资中,代表外延性投资的新建、扩建项目投资1223.09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1.4%;而代表内涵性投资的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为2733.74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的68.6%。多数制造业工业企业较为普遍地存在工艺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工业项目投资规模小,缺乏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大项目。近年来,全省工业新开工大项目较少,平均规模均在4000万元以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2006-2010年,湖南新开工工业项目分别为4663、5881、6892、8060和1090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分别为938.11、1561.7、1856.32、2809.36和4159.09亿元,平均新开工项目规模为2012万元、2656万元、2693万元、3486万元和3814万元。其中,2010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仅271个,计划总投资1328.74亿元,占全部新开工工业项目的比重分别为33.1%和2.6%。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仅27个,新开工5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仅有1个。
(四)工业投资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2006-2010年,湖南6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累计投资4403.02亿元,年均增长27.1%,虽然低于全省同期工业投资增速8个百分点,但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仍然高达41%。其中,2006-2010年全省高耗能工业投资分别为485.73亿元、666.04亿元、861.99亿元、1016.23亿元和1373.03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48.9%、46.3%、43.2%、36.8%和38.7%,占比虽有下降,但仍然偏高。
(五)工业投资效益下降。2006-2010年,全省工业(技改)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2.1下降到2010年的1.5。分市州看,全省有湘潭、邵阳、张家界、益阳、郴州和永州等6个地市工业投资效益不高;有湘潭、衡阳、邵阳、常德、益阳、永州、娄底和湘西自治州等8个市州的工业投资效益总体呈下降趋势。
四、对工业投资“十二五”规划的几点建议
大力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仍然应该是湖南“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和重点。就湖南实际情况看,“十二五”期间,全省总体处于又好又快发展阶段的预期不会改变,以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不会改变,“十一五”末新开工的一批项目进入建设高峰期的现实不会改变。在此预期背景下,“十二五”必将是湖南工业经济建设全面推进、配套升级、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工业投资规模需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际国内经验表明,要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就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说,消费拉动的良性循环短期内还不足以形成,工业投资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功效仍要发挥主导作用。“十二五”期间,湖南推进工业化建设的步伐应该进一步加快,工业投资有待进一步扩大,也基本具备了扩大投资的条件。
[投资规模建议一] 确保工业投资规模对全社会投资的支撑作用。按照全省投资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在全省9万亿固定资产投资中,全省工业投资应在3万亿以上,年均增长25%左右,才能确保工业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投资规模建议二] 确保工业投资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2006-2010年,全省工业投资对工业经济的弹性系数为(工业投资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1.7,即工业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工业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左右。据此估计,要保持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省工业增加值需年均增长15%左右,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
长期以来,湖南工业投资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2010年,湖南工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为20%,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也仅略高于山西,排在第5位。据初步了解,中部各省“十二五”工业投资年均增长目标都在20%以上。因此,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湖南保持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加压、努力赶超,力争在竞相发展的区域格局中掌握主动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二)大力推进项目优化布局规划
1、进一步做好与国家的对接工作。要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对接国家专项投资,尤其要积极对接国家七大新型战略产业的投资项目,引导社会投资。从国家对“十二五”规划要求看,必须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生产力布局。做到规划、投资和项目三者之间的充分对接,形成整合力,一切要有利于加强与国家规划的对接,力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挤进国家规划的大笼子。重大战略布局项目如果不能进入国家笼子,就不可能启动实施。对于这一块,要充分吸收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比如广东、江苏的“十一五”规划经验,分别提出了10大工程、237个项目、1.6万亿投资,12大工程、300个项目、1.1万亿投资,等等,这些重大项目和规划一同被国家批复并实施,成效显著。
2、进一步重视重大项目规划。“十一五”期间,中部各省充分利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积极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加大了重大工业项目布局和投入力度,实施重大项目战略,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如湖北“十一五”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占全部项目投资的比重就高达38%,极大地带动了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促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2006-2010年,湖南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33.2%。按照这一规律,“十二五”期间,湖南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应完成投资1万亿以上。纵观全省各行业潜力,全省应重点布局发展以下产业项目建设。一是机械制造、专用设备、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优势产业的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工程机械提升、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聚集创新。二是航空航天、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等战略新型产业的壮大发展,尤其是航空航天和信息产业的振兴发展。三是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四是能源产业的优化发展。包括煤炭、火电、水电、清洁能源、风电等项目,应加以统筹发展。对于产业项目发展,重点在核心骨干企业的大项目建设、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落地和一批产业基地、园区的建设。核心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技术为主线,提出一批需要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技术装备,编制推荐目录,提升产业装备的技术水平。
3、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首先,湖南应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在钢铁、建材、有色、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减排潜力大的低碳技术,实施低碳技术示范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其次,要壮大先进制造业规模,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和配套能力强、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在有条件的领域和地区形成若干区位优势突出、集中度高的产业基地。再次,要进一步抑制、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两高一资”产业发展。
(三)保障投资建设要素是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
1、进一步强化建设资金保障。根据2006-2010年全省工业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分析,中央资金占4%、银行贷款占16%、利用外资占2%、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占80%左右。显然,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自我筹措。从“十二五”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中央投资和银行信贷主要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出于扩内需、调结构和防通胀的综合考虑,总体上,资金流动性趋于稳定且逐步趋紧。利用外资对于内陆地区增长有限。因此,建设资金仍然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未来五年,湖南能否保持工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顺利达到投资规模目标,关键在于进一步发挥社会投资的作用。这又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自我积累能力、融资能力。
总体看,湖南主要是千方百计从以下四个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一是加强与中央、各部委的联系,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部委、银行的“笼子”。二是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进一步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完善融资性担保体系。三是进一步促进银企合作,确保信贷规模。四是促进已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进一步注重上市后备资源,推动更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直接融资,积极扩大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私募股权融资规模。
2、进一步强化工业用地保障。据国土部门初步判断,全省“十二五”新增建设用地供给可以达到8万公顷左右,按照“十一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测算,支撑全省10万亿投资规模是可行的,其中3万亿工业投资用地有基本保障。但土地是稀缺资源,必须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为此,要进一步强化节地责任与用地考核,推广节约型产业用地模式,实施土地集中化发展。
3、进一步强化产业人才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加大工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群体,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加强人才服务工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共谋发展、共同发展。根据“十一五”时期经验,尤其要注意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加强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引进。
(四)切实加强投资建设监管,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一是尽早明确全省投资重点和重大项目布局。将相关重大项目整合成相关产业的重大工程推进,有利于积极引导今后五年的社会投资跟进。要统筹推进项目建设。一般来看,重大项目往往就是打捆项目。因此,这类项目要强化有关部门的协同布局、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实现重大项目的重点突破。比如,工业园区建设项目、湘江流域工业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运输产业链项目,等等,都应注重统筹推进,实现整体突破。二是切实加强对投资主体的引导和监管。站在政府决策层面上,将追求政绩的投资冲动转到关注投资效益上来;进一步改变政府主导型的投资模式,把重点转移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上来,真正发挥民间投资的主体作用。扩大民间投资既是增加投资总量、实现大投入的关键措施,也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的根本途径。三是切实加强重大项目进度监管,尽快发挥投资项目效益。采取有力措施,抓好项目竣工、投产,尽快将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保增长的重要力量,使项目尽快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四是进一步加大监测考评力度。应由省经信委、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对全省及各市州进行工业投资强度评价监测,实施必要的绩效考评,作为新型工业化考核的重要补充,以积极促进和引导全省的工业投资与发展。
承办:投资处
执笔:赵敬明 徐 祺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