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十一五”期间湖南农业全面发展

(决策咨询报告33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06-2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联系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全面稳步发展。

  一、农业产值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省加大惠农政策和措施,取消农业税,不断加大各种补贴,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87.47亿元,比2005年增长26.0%,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2059.55亿元,年平均增长4.4%;林业产值207.43亿元,年平均增长6.0%;牧业产值1118.20亿元,年平均增长4.6%;渔业产值232.70亿元,年平均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9.60亿元,年平均增长7.5%2010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25.51亿元,年平均增长4.3%

  二、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2006年以来,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省纷纷出台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湖南省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得以恢复。2008年、2009年连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单改双增多。到2010年,单季稻播种面积只占稻谷播种面积的17.7%,比2005年下降了3.9个百分点。二是优质稻比例提高。2006年以来,杂交稻、优质稻播种面积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杂交稻播种面积为3209.93千公顷,占稻谷播种面积的72.2%,比2005年提高5.9个百分点;优质稻面积2698.44千公顷,占稻谷播种面积的60.7%,比2005年提高7.1个百分点。

  三、经济作物较快增长

  湖南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生长,主要品种有棉花、麻类、水果、糖料、桑蚕、中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过程,到“十一五”期间,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

  (一)棉花。2010年棉花播种面积178.26千公顷,比2005年增长34.0%,产量27.16万吨,增长46.3%,单产102公斤/亩,增长9.2%。湖南省人民政府2008年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棉花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湘政发200834号),强调“建设高标准棉花生产基地”,这对今后湖南棉花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水果。2010年湖南水果(园林水果)产量460.92万吨,比2005年增长75.4%。湖南水果产业以柑桔为主,通过对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到2010年柑桔产量388.92万吨,比2005年增长89.2%。其占水果的比重达到了84.4%。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经形成了蜜橘、柑、冰糖橙、脐橙、柚子等多个柑橘品种结构,以及鲜食和加工相结合的产业格局。

  (三)茶叶。湖南独特的地理地貌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是茶叶种植的优良生态区域,为发挥这一优势,恢复和振新湖南茶业,再创茶叶辉煌,启动了以发展名优茶、优质绿茶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区域建设。通过适当扩大茶园面积,加大茶园改造力度,发展精深加工,带动了茶业发展。2010年产茶11.77万吨,比2005年增长63.5%

  (四)油茶。“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的发展,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任顾问、省长任组长的油茶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多项扶持政策和措施,建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资金达15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加快油茶良种选育、丰产栽培、精深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攻关,促进油茶保持高产稳产。目前,全省油茶面积128.05万公顷,年产茶油12万吨,产值75亿元,其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国的40%45%60.5%,均居全国第一位。

  四、畜牧业生产稳定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严格质量监管,健全保障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物质装备能力。全省建成35个外销生猪基地县、30个肉牛基地县、20个肉羊基地县,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2210个,规模养殖专业户63万户,规模养殖占到全省养殖总量的33%。建立和完善了119个市、县兽医诊断室和冷链体系、24个边境检查站,提高了重大动物疫情综合防控水平。二是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采取粪便干燥处理、制造生物肥料、沼气能源转化等方式切实解决畜禽养殖中易出现的粪污污染等问题,强化生态环境控制。全省建成152万个沼气池,年处理畜禽粪污1300万吨。全省积极推广“两大工程、两个结合”,即退耕还草工程、秸秆养畜工程、猪鱼结合、种养结合,在加强养殖资源循环利用中加快发展生态养殖,实现畜禽养殖主导产业与农牧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组织开展良种选育、胚胎移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重大技术的研发和攻关,选育出湖南黑猪、湘白猪等一批适应性、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地方特色明显的优良品种。利用现代分子遗传育种技术进行抗性育种和瘦肉型猪选育,提高种猪质量。全省生猪出栏率达到172%,配合饲料普及率达到89.1%,秸秆利用率提高到18%。四是加大疫病综合防控力度,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全省坚持以预防为主,认真落实畜禽免疫措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规定出栏、出售的畜禽必须凭免疫档案出具检疫证明。屠宰动物,必须同步检疫,检疫率达100%。五是加大产业化经营力度,提高产业整体生产能力。围绕畜禽优势产业,构建肉蛋奶优势产业链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全省已有国家级、省级养殖业龙头企业40多家,年加工产值100亿元。围绕龙头建基地,建设基地抓大户,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协会、专业大户等中介组织,密切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利益联结。全省建立了589个畜禽养殖专业协会,联系养殖会员3.4万人;扶持发展了10万流通贩运大户,每年直接向省外销售生猪3000多万头、家禽1.5亿羽。

  2010年湖南省生猪存栏在4000万头以上,出栏稳居全国第二位;存栏羊509.6万只,出栏羊565.2万只;牛存栏435.2万头,出栏144.5万头;家禽存笼27262.6万羽,出笼38355.2万羽,居全国13位,肉类总产量494.8 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人均肉类占有量75.33公斤,居全国第8位。

  五、农业科技取得进展

  “十一五”期间,湖南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科研机制更加灵活,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支撑产业、服务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为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建立了省农业厅长、省农科院院长、湖南农大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关于培养农业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办法》和《关于农业科技人员培养和奖励的暂行办法》等。全省拥有以袁隆平、刘筠、管春云等院士为代表的在职农业科技人员3900多人。先后设立了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省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科技条件。

  2005年以来,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学家研究的超级杂交水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实现了第二期每亩800公斤、第三期每亩900公斤的目标。杂交水稻技术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目前已有美国、东南亚、非洲的20多个国家引进这一技术。杂交水稻的发展,不仅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中国人,而且杂交水稻推广到世界很多国家,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是一项惠及全人类的伟大发明。

  湖南省杂交棉的研究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到2010年也有多个品种经过的国家审定,目前,“湘杂棉”系列杂交品种已成为长江流域棉区的主要品种。

  六、农业产业化推进如火如荼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对农业产业化形成共识,即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实施。全省出台了一些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形成了财政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热潮。2004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全省大力实施“131农产品加工工程”,着力打造湖南农产品加工的“航空母舰”。2005年,湖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五大产业链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湘政发[2005]24号),明确推进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五大产业链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省财政厅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龙头企业的技改专项贷款贴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从2007年开始,开展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十大标志性示范企业、十大出口创汇示范企业、十大品牌创建示范企业等创建活动,调动了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性。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4.8万家,其中,345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90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倍和3.6倍;实现利润和利税102亿元,比2005年增长4.6倍。农民专业合作社6777个,同比增加2727户,增长67.3%,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115.55万户,同比增加31.55万户,增长37.6% 

  七、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

  “十一五”期间,省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大幅增长,每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在200亿元以上,各市县财政都大幅增加了新农村建设投入。通过开展“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人物、十佳明星单位”评奖活动,进一步吸引了社会资金的投入。一大批民营企业组织实施了“企业联村、村企对接”活动,全省已有5743家非公有制企业直接对接或产业覆盖8542个行政村、1000多万农业人口;对接产业项目5408个,投入资金285.00亿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007个,投入资金15.00亿元。五年来,全省新农村的各项重点建设起步稳、进展顺、效果好。一是基础产业有较大提升。各地根据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人才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承接转移,一批新型产业、特色产业已进村入户,品牌日益增多,效益日趋明显。二是基础设施有较大加强。全省建成乡村公路12万多公里,100%的乡镇,96.7%的村通汽车,92%的乡镇、61.6%行政村实现了主干道硬化,示范村到组公路硬化率为74.6%,组到户公路硬化率为54.2%43.7%村为自来水受益村,99.2%的村通电话,农网改造率达到83%以上。三是基础民生工程有较大改善。新建和改善乡镇卫生所2362个,村卫生室7403个,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2%30%的村建起了“农家书屋”。

  2006年开始,坚持以办点示范作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抓创建,树样板,助带动。全省共抓了1211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经过考核验收,每年从办点示范村中择优一批,由省政府授牌,并连续三年给予以奖代补奖励。在办示范村的同时,各地还着力创办培育了一批示范片。目前,全省已经涌现了一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农村示范村、示范片。

承办:农经队
执笔:张纯钢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