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决策咨询报告55期)
“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围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统计监测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呈现总量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贡献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发展成就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的收官之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027.97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增加值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3%,比重比2005年提高6.1个百分点,五年间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全省人均非公有制增加值13915元,是2005年的2.7倍。
2.发展速度平稳较快。“十一五”期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速连续五年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长16.0%,比湖南GDP年均增速快2.0个百分点。2010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6.0%,比湖南生产总值增速快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9%,增幅比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低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2.8%,比全省高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9%,比全省低0.2个百分点。
3.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10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13.3:48.4:38.3,调整为2010年的6.5︰52.6︰40.9;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4.2个和2.6个百分点。
4.工业经济发展迅猛。2010年,湖南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150.12 亿元,是2005年的2.6倍,总量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46.0%。2006年—2010年,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年均增长22.3%,比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快6.3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3773.7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3.7 %,比2005年提高18.5个百分点;五年年均增长27.4 %,比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快11.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36.83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94.70亿元,吸纳从业人员数181.02万人,分别是2005年的4.1倍、5.1倍和1.6倍。
5.非公投资持续攀升。2010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总额6283.29亿元,是2005年的4.7倍;占全社会实际完成投资额的64.0%,比2005年提高7.9个百分点;五年年均增长35.9%,比全社会实际完成投资额年均增速快5.1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非公有制工业投资3303.81亿元,是2005年的3.7倍,五年年均增长39.4%,增幅比全部工业投资高5.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施工项目1.78万个,是2005年的2.1倍。
7.社会贡献日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双提升。2010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978.50 万人,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6.3%;实缴税金742.96亿元,是2005年的3.0倍,税金总额占全社会实缴税金的比重达51.8%,比2005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分行业门类看,2010年,在非公有制经济二、三产业的18个行业门类中,吸纳从业人员最多的前五个行业门类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吸纳从业人员470.99万人、365.08万人、280.09万人、177.27万人和159.91万人,占非公有制经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73.5%。非公有制经济二、三产业中,有8个行业门类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同行业门类的比重超过90%,分别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建筑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资困难比较突出。“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融资“瓶颈”的制约,其原因,一是企业融资渠道受限。现行融资渠道除了银行贷款融资门槛较高,非公有制企业难以融资外,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民间借贷与小额贷款公司运作等融资渠道尚不成熟,在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的门槛又过高,导致非公企业融资渠道“遭堵”;二是银企合作不畅。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从而造成银行贷款普遍向大型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银行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难以建立完善的伙伴关系与信息桥梁,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的难度始终较大。
2.企业规模实力较弱。2010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突破9000亿元,但企业规模实力并不强。以规模工业为例,2010年,全省非公经济规模工业企业12187户,户均资产总额5206.5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0218.68万元、利税1735.11 万元和从业人员165人,分别仅为国有控股企业的6.9%、15.9%、11.9%和22.2%。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非公有制经济工业企业只有2户,比国有控股企业少8户,主营业务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部非公有制规模工业的14.7%,而国有控股占比为80.2%,单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差距明显。全省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给全省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产业聚集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并带来了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影响到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
3.经营管理相对落后。除部分经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外,大部分非公企业经营管理相对落后。一是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一些私营企业在管理上存在家族化与专业化的矛盾,还处于“自家人”管理模式,“家长一言堂”决策,经营管理上缺乏科学性。二是信息化水平低,投入较少。2010年,在规模工业企业中,拥有主要信息管理系统的非公企业1273家,拥有率仅为10.6%,而国有控股企业拥有率为30.9%,高于非公企业20.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非公企业信息化投入18.69亿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16%。三是企业产品研发经费少,支出多为短期利益驱使,缺少核心产品或者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较差。2010年,规模工业非公有制企业户均R&D经费支出91.03万元,不到国有控股企业的8%。
4.从业人员待遇偏低。一是非公企业职工薪酬偏低。以规模工业企业为例,2010年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人均应发工资仅为国有控股企业的六成。二是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依然存在。尽管出台了一系列预防企业拖欠工资的相关措施,拖欠和克扣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一部分企业存在拖欠现象。三是个别企业未按规定支付职工加班加点工资,少数企业存在的实际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湖南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72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35万元。
三、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为使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把结构调整和科学发展作为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人才素质能力等途径,促进非公经济的科学发展。
1.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非公有制经济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产业集群为方向,培育一批本土特色品牌和龙头企业,努力做强左右非公经济。一是要抢抓全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要大力提质改造非公经济产业。努力改变全省非公经济产业层次结构不优的现状,鼓励高污染、高耗能、低技术企业提升为高技术高加工度企业。三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准入门槛,防止新上落后产能项目,支持非公企业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四是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市场化协作,引导非公企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和特色。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要最大限度的营造好非公企业融资环境,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部门转变观念,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向有市场、有效益的非公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支持;要进一步完善非公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非公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扩大担保能力和担保规模,对信用担保信息进行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切实发挥好企业融资担保作用;要支持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积极吸引非公有资本入股,壮大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服务的实力;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指导、帮助企业进行股权、债权和产权等直接融资;要利用“创业板”市场,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上市,为非公企业的融资扩充资本市场。
3.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非公人才队伍建设。非公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一是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进企业科学管理、效率管理,引导企业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企业管理层有效决策的效率,开拓企业管理层视野,鼓励管理层创新独特的经营战略,为企业快速稳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三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设立中小企业人才服务交流中心,研究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形势,并提供有效服务。
4.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解决体制性问题。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相对国有经济而言,有着天生的不足。要全面清理体制性障碍,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政策,让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站在同一平台竞争。二是进一步加强创业平台的建设,增强对创业培训的扶持力度,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求发展。通过培训,提高非公企业创业者的发展理念、创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直接面向企业的服务体系,为非公企业提供创业、信息、法律、管理咨询等各类服务。四是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福利待遇水平,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承办:工业处
执笔:罗 彬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