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开发成效的基本估价及政策取向
(决策咨询报告46期)
一、湘西地区开发成效显著
2004年以来,湘西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精神,经济社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近8年是湘西地区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04-2011年,湘西地区生产总值由806.98亿元增加到2499.57亿元,年均增长12.5%,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2009-2011年,年均增长13.3%,比2004-2008年年均增速快1.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由5187元提高到15127元,年均增长11.8%。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6.6:28.5:44.9调整为18.9:39.6:41.5。财政实力逐步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由36.98亿元增加到134.55亿元,年均增长20.5%。
(二)新型工业化不断发展。湘西地区坚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步提升。2004-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83.47亿元增加到857.40亿元,年均增长18.1%。工业效益不断提高,2011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97.9亿元、利税223.65亿元、利润117.1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6.2倍、8.1倍和15.7倍。自主创新逐步增强,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74.5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比上年增长33.5%,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6个百分点。
(三)投资建设不断加快。湘西地区坚持把投资建设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经济社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2004-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由280.06亿元增加到1421.75亿元,累计投资总额达6745.24亿元,年均增长42.5%。交通、能源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和完成。常吉、邵怀、邵永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溆怀、张花、吉茶、洞新等12条在建高速公路进展顺利,高速公路由169公里增加到714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由845.34公里增加到927.74公里。怀化芷江机场正式通航,张家界航空口岸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继黄花机场后湖南第二家国际机场,邵阳宝庆煤电一体化项目、城步南山风电等一批能源项目进展顺利。
(四)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湘西地区坚持把扩大内需、开发开放作为繁荣市场经济的重要抓手,经济活力持续活跃。2004—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97.27亿元增加到879.82亿元,年均增长16.3%。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05—2011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35.74亿美元,年均增长17.1%;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53亿美元,年均增长15.7%;累计实际引进内资3060.76亿元,年均增长34.5%。旅游业迅猛发展。2011年,旅游总收入达422.65亿元,比2005年的118.48亿元增长2.6倍;接待旅游总人数7446.19万人次,比2005年的2796.23万人增长1.7倍。
(五)社会民生不断改善。湘西地区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民生。2011年,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94元,比2004年的6872.82元增长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3元,比2004年的2002.37元增长 1.1倍。科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8.68万人,比2004年增加3.49万人;医疗卫生机构2971个,比2004年增加1332个;医疗机构床位4.33万张,比2004年增加1.01万张。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得到较大缓解。2004—2010年,累计免费开展技能培训102.5万人次,转移农民就业287.8万人,完成2528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016所,完成乡镇文化站项目779个,改建县级医院44所、乡镇卫生院769所,
(六)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湘西地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2004年以来,武陵源、崀山等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重点推进,新增雪峰山、魏源湖等6个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68%左右;湘、资、沅、澧四水源头水质达Ⅰ、Ⅱ类地表水水质标准,湘西锰三角和沅陵、辰溪、溆浦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顺利推进。生态林业建设进展顺利,近8年完成退耕还林508.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64.3平方公里。生态移民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完成生态移民1.05万人。城镇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工程快速推进,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
(七)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加大扶贫开发和对口支援力度,在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投入、扶贫开发、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湘西地区发展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省发改委专门设立湘西地区开发办公室,为湘西地区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资金引导等进行专门服务。财政部门为湘西地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资金作保障,转移支付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公用经费支出及民生支出标准逐步提高,如近7年来,累计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贷款贴息11.5亿元,扶持了364个产业项目。建设部门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增减挂钩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如2010年以来,共批准湘西地区建设用地项目399宗,面积4355.48公顷,有效保障湘西地区开发用地。对口支援积极开展,省直单位定点帮扶湘西地区30个村、省直部门和省属大型企业加强与湘西地区的对口支持和战略合作、省辖6市继续对口扶持湘西州6个县等扶贫工作有序推进。
二、湘西地区发展的现实差距不容忽视
尽管湘西地区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与全省平均水平、与长株潭城市群和湘南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省外周边同类型区域相比也不具备较大优势。
(一)与全省及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相比,差距呈扩大趋势
1、总量差距扩大。从经济总量看,2011年,湘西地区生产总值比2004年增加1692.59亿元,仅相当于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增加量(6401.48亿元)的26.5%和湘南地区(2787.02亿元)的60.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7%,比2004年下降1.7个百分点。从其他主要经济指标看,2011年,湘西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为9.2%、12.5%、12.9%和3.6%,分别较2004年下降1个、1.7个、1.5个和0.6个百分点。
表1:2004年和2011年湘西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
|
GDP |
一产业 |
二产业 |
三产业 |
地方财政 |
固定资产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进出口 |
2004年 |
14.4 |
18.6 |
10.4 |
16.1 |
10.2 |
14.2 |
14.4 |
4.2 |
2011年 |
12.7 |
17.3 |
10.6 |
13.7 |
9.2 |
12.5 |
12.9 |
3.6 |
2011年较2004年 |
-1.7 |
-1.3 |
0.2 |
-2.4 |
-1 |
-1.7 |
-1.5 |
-0.6 |
2、发展速度偏慢。2005—2011年,湘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8%)比全省平均水平(13.6%)低0.8个百分点,分别比长株潭城市群和湘南地区低 1.9个和0.2个百分点。此外,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均慢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及长株潭城市群和湘南地区。
表2:2005—2011年全省及各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
|
全省 |
长株潭城市群 |
湘南地区 |
湘西地区 |
地区生产总值 |
13.6 |
14.7 |
13 |
12.8 |
固定资产投资 |
28.3 |
27.5 |
27.1 |
26.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5.7 |
20.7 |
17.2 |
16.8 |
进出口总额 |
19.6 |
18 |
27.3 |
17.1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24.1 |
26.3 |
24.8 |
22.5 |
3、人均水平较低。2011年,湘西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0.8%,只有长株潭和湘南地区的24.9%和6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94元和4143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9728元和3451元,均少于长株潭和湘南地区。
表3:2011年湖南及各区域主要均量指标
单位:元
主要经济指标 |
全省 |
长株潭城市群 |
湘南地区 |
湘西地区 |
人均GDP |
29828 |
60765 |
23917 |
15127 |
人均一般预算收入 |
2212 |
4229 |
1430 |
814 |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
17366 |
36022 |
12889 |
8604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0344 |
21402 |
7807 |
5324 |
人均进出口总额(美元) |
289 |
864 |
178 |
42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8844 |
24491 |
17552 |
13794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6567 |
11207 |
7092 |
4143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
13403 |
16030 |
11973 |
9728 |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
5179 |
7507 |
4994 |
3451 |
(二)与省外周边同类型区域相比,发展优势不大
湘西地区、重庆渝东南翼(黔江区、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武隆县、石柱县)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实验区(湖北恩施州的8个县市和宜昌市的长阳、五峰2个自治县)都属于武陵山片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湘西地区与其相比,除总量规模较大外,人均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1、与重庆渝东南翼比较,经济增速明显偏慢,结构不优。2006—2011年,湘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比同期重庆渝东南翼年均增速(14.7)慢1.8个百分点;湘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渝东南翼生产总值占重庆的比重基本上保持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5.3%提高到2011年的5.4%。2006—2011年,湘西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7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同期渝东南翼的15个百分点,差距由3个百分点扩大为11个百分点。湘西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低于渝东南翼3.7个百分点转变为高于2个百分点。
表4:2006—2011年湘西地区与重庆渝东南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
湘西地区 |
重庆渝东南翼 |
||||
GDP总量 |
增速(%) |
占全省比重(%) |
GDP总量 |
增速(%) |
占全市比重(%) |
|
2006 |
1045.61 |
11.8 |
13.8 |
186.42 |
9.1 |
5.3 |
2007 |
1259.23 |
13.5 |
13.3 |
223.33 |
15.6 |
5.4 |
2008 |
1532.89 |
12 |
13.3 |
280.4 |
16.4 |
5.5 |
2009 |
1695.35 |
13 |
13.0 |
356.22 |
14.5 |
5.5 |
2010 |
2024.3 |
13.7 |
12.6 |
432.73 |
16.8 |
5.5 |
2011 |
2499.57 |
13.2 |
12.7 |
537.97 |
16 |
5.4 |
表5:2006和2011年湘西地区与重庆渝东南地区三次产业占比(%)
|
湘西地区 |
重庆渝东南翼 |
||||
一产业 |
二产业 |
三产业 |
一产业 |
二产业 |
三产业 |
|
2006年 |
20.8 |
32.6 |
46.6 |
24.5 |
35.6 |
39.90 |
2011年 |
18.9 |
39.6 |
41.5 |
16.9 |
50.6 |
32.50 |
2、与湖北武陵山区比较,人均水平优势不大。以2011年为例,湘西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均量指标高于湖北武陵山区。而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这两个代表经济发展后劲的均量指标则低于湖北武陵山区。
表6:2011年湘西地区与湖北武陵山区人均指标情况
单位:元
|
湘西地区 |
湖北武陵山区 |
人均GDP |
15127 |
14099 |
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814 |
914 |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
8604 |
9193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5324 |
5091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4143 |
3945 |
(三)湘西地区差距扩大的因素分析
总体上看,造成湘西地区与省内发达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本文运用德尔菲(Delphi)预测法对湘西地区部分市州调研情况以及问卷调查涉及的湘西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综合处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层次分析模型,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湘西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通过矩阵计算(计算结果如表7、表8所示),湘西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投资、工业、经济结构、科技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不足。在12个被影响的经济增长指标中,受投资影响的指标有4个排在第一位,有3个排在第二位,有2个排在第三位。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现代化程度的影响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因素,是影响湘西地区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湘西地区产业、交通通讯设施、电力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缺少资金投入,尤其是工业投资严重不足,经济发展动力明显不足。2011年,湘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81.8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4.9%,比长株潭和湘南地区分别低20.8个和2.5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183.8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9.7%,比长株潭和湘南地区分别低50.6个和4.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567.5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1.8%,比长株潭和湘南地区分别低25.4个和10.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7个百分点,比长株潭和湘南地区分别低18.3个和12.7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贡献较少。在12个被影响的经济增长指标中,受新型工业化影响的指标有3个排在第一位,有5个排在第二位,有1个排在第三位,对第二产业、现代化程度、就业水平、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劳动生产率、对外开放水平等指标的影响系数较大,是影响湘西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因素。
近年来,湘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差距还是比较明显。一方面,工业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湘西地区全部工业增加值为857.40亿元,仅占全省的10.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6%,比长株潭地区低0.1个百分点,比湘南地区低0.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仅占全省的9.4%和6.4%;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9.6%,比长株潭地区低17.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2011年,湘西地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4%,比全省平均水平(56.1%)低15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结构不优。在12个被影响的经济增长指标中,受经济结构影响的指标有1个排在第一位,有1个排在第二位,有3个排在第三位,对第一、二、三产业、GDP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影响系数较大。
湘西地区经济总量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比较滞后。一方面,第一产业比重偏高。2011年,湘西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比长株潭和湘南地区分别高12.9个和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第二产业比重偏低。湘西地区第二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9个百分点,比长株潭和湘南地区分别低17.7个和9个百分点。此外,服务业发展滞后,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一定制约作用。2011年,湘西地区各市州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省45.1%的平均水平,如邵阳市、湘西自治州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4.13%和36.07%,位居全省倒数两位。
四是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在12个被影响的经济增长指标中,受科技创新影响的指标有3个排在第一位,有1个排在第二位,对劳动生产率、教育水平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的影响系数较大。
科技创新是快速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11年,湘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4.59亿元,占GDP比重7%,低于全省水平(14.7%)7.7个百分点,比长株潭和湘南地区分别低13.1个和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555.91亿元,占全省的5.9%,比长株潭和湘南地区分别低51.1个和8.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58.42亿元,占全省的6.2%,比长株潭和湘南地区分别低54.6个和6个百分点,这表明湘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表7:各因素对经济增长指标影响的影响力系数
指标 |
A1财税 |
A2经济 |
A3新型工业化 |
A4新型城镇化 |
A5固定资产投资 |
A6消费 |
A7科技创新 |
A8政策支持力度 |
一致性比例CR值 |
1、地区生产总值 |
0.02 |
0.151 |
0.244 |
0.055 |
0.3717 |
0.0864 |
0.0429 |
0.0292 |
0.0948 |
2、第一产业 |
0.117 |
0.198 |
0.069 |
0.049 |
0.3209 |
0.0368 |
0.1648 |
0.0453 |
0.0989 |
3、第二产业 |
0.024 |
0.171 |
0.35 |
0.051 |
0.1927 |
0.0279 |
0.1269 |
0.0565 |
0.0752 |
4、第三产业 |
0.02 |
0.315 |
0.051 |
0.088 |
0.2069 |
0.1618 |
0.1245 |
0.0331 |
0.0972 |
5、财政收入 |
0.061 |
0.06 |
0.269 |
0.108 |
0.3374 |
0.1009 |
0.0382 |
0.0257 |
0.0665 |
6、城乡居民收入 |
0.04 |
0.066 |
0.248 |
0.098 |
0.3058 |
0.1557 |
0.0307 |
0.0558 |
0.0984 |
7、现代化程度 |
0.029 |
0.108 |
0.338 |
0.135 |
0.2232 |
0.0694 |
0.076 |
0.022 |
0.0984 |
8、劳动生产率 |
0.032 |
0.136 |
0.277 |
0.053 |
0.0894 |
0.0477 |
0.3298 |
0.0357 |
0.0579 |
9、就业水平 |
0.022 |
0.063 |
0.298 |
0.266 |
0.136 |
0.0922 |
0.0657 |
0.0577 |
0.0883 |
10、对外开放水平 |
0.027 |
0.108 |
0.211 |
0.108 |
0.0577 |
0.1597 |
0.0575 |
0.2724 |
0.0705 |
11、教育水平 |
0.034 |
0.05 |
0.103 |
0.114 |
0.131 |
0.0661 |
0.3259 |
0.1769 |
0.0868 |
12、生态环境 |
0.177 |
0.048 |
0.121 |
0.11 |
0.1078 |
0.0411 |
0.2818 |
0.1137 |
0.0931 |
表8:各因素对每个指标的影响力系数排序
|
地区生产总值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财政 |
城乡居民收入 |
现代化程度 |
劳动生产率 |
就业 |
对外开放水平 |
教育 |
生态 |
A1财税金融体制创新 |
8 |
4 |
8 |
8 |
6 |
7 |
7 |
8 |
8 |
8 |
8 |
2 |
A2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3 |
2 |
3 |
1 |
5 |
5 |
4 |
3 |
6 |
5 |
7 |
7 |
A3新型工业化 |
2 |
5 |
1 |
6 |
2 |
2 |
1 |
2 |
1 |
2 |
5 |
3 |
A4新型城镇化 |
5 |
6 |
6 |
5 |
3 |
4 |
3 |
5 |
2 |
4 |
4 |
5 |
A5固定资产投资 |
1 |
1 |
2 |
2 |
1 |
1 |
2 |
4 |
3 |
6 |
3 |
6 |
A6消费 |
4 |
8 |
7 |
3 |
4 |
3 |
6 |
6 |
4 |
3 |
6 |
8 |
A7科技创新 |
6 |
3 |
4 |
4 |
7 |
8 |
5 |
1 |
5 |
7 |
1 |
1 |
A8政策支持力度 |
7 |
7 |
5 |
7 |
8 |
6 |
8 |
7 |
7 |
1 |
2 |
4 |
注:表中“1”表示影响力系数排第一位,“2”表示影响力系数排第二位,以此类推。
三、“十二五”湘西地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全省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正处于土地、矿产等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约束加强、城镇化快速上升时期。综合分析全省经济阶段性特点,新一轮湘西地区开发发展既有优势,也有若干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显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湘西地区开发,继2004年出台《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和《湘西地区开发总体规划》之后,2011年又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意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高度对未来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方向。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十分关心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工作,出台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湘西地区业已成为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资源优势较为明显。一是矿产资源较多。湘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基本探明储量矿产资源近百种,开发潜力巨大。二是生物资源丰富。湘西地区水能资源开发前景广阔,烤烟、茶叶、竹木、中药材、水果等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农林资源优势明显。三是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湘西地区旅游资源特色明显, 自然山水神奇,民俗风情独特,区域内旅游资源有极强的互补性。
3、成本优势较为突出。随着成本因素对经济影响日趋扩大,湘西地区成本优势将进一步突出。一是劳动力成本全省最低。2010年,湘西地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仅为26529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483元)3954元,也低于长株潭地区(35445元)8916元和湘南地区(28211元)1682元。二是用地成本相对较低。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以及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全省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面临较大的价格上升压力。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的2011年全省14个市州本级所在地城市级别基准地价显示,湘西地区城市综合地价水平明显低于长株潭地区,也低于湘南地区,湘西地区城市土地要素优势将逐步显现。
(二)不利因素
1、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有待提高。湘西地区优势产业规模小、产业集群度低、产业配套能力落后,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大量承接产业转移,建立产业集群难度较大。此外,其他地区拥有更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优惠的政策,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日趋激烈。
2、区域协调机制有待完善。自湘西地区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部分市州之间协调互动机制不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不细致,出现了产业结构较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恶性竞争的现象,资源配置难以达到经济意义上的最优化。
3、思想观念有待转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湘西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除了体现在主要经济指标以外,还突出表现在干部思想观念方面。如思想不够解放,对改革开放认识不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宽,“坐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
通过模型综合预测,湘西地区“十二五”时期GDP年均增速为11%左右;到2015年,GDP总量将达到4000亿元;人均GDP达到23000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8:45.5:40.7;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7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为141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000亿元以上(2011年不变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300亿元以上(2011年不变价)、地方财政收入将达190亿元(2011年不变价)。
四、加快新一轮湘西地区开发的政策建议
加快新一轮湘西地区开发,在发展理念上要更加科学,在发展定位上要更加准确,在政策措施上要更加到位。
(一)进一步明确发展四大定位
1、绿色经济增长极。湘西地区是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为整体限制开发区。发展绿色经济是湘西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湘西地区绿色崛起,把湘西地区建成湖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绿色发展的先行区。
2、实体经济增长点。湘西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良好,蕴藏量丰富,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为全省最低,适合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实体经济。在新一轮开发中,湘西地区应做优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做大做好文化旅游业和边境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使湘西地区成为湖南实现“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均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新动力。
3、脱贫攻坚主战场。湘西地区39个县(市、区)中有贫困县(市、区)30个,占全省的62.5%,贫困人口约占全省60%。2011年,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5050元和2424元,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要力争通过实施新一轮深度开发发展,实现湘西地区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4、全面小康建成区。2010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0.9%,而湘西地区张家界、怀化、邵阳、湘西州四市州仅为77.5%、71.7%、69.9%、65.7%,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个、9.6个、11.4个和15.6个百分点。据有关资料推算,湘西地区全面小康建设水平目前滞后全省2-3年时间。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和谐发展,不断缩小湘西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与全省的差距,力争2020年以前实现全面小康。
(二)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要坚持政策支持、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等方面向湘西地区倾斜,以湘西地区的快速发展助推全省“四化两型”建设。
1、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快转变湘西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打造以“品牌化、一体化”为目标的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掘湘西地区民族文化优势,着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景点景区联盟,打造湖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增长点。二是打造以农林资源深加工为基础的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一批柑桔、烤烟、中药材、优质茶叶、富硒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食品药品加工龙头产业。依托怀化铁路枢纽,建立国家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三是打造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矿业,力争建成全国性矿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四是打造以产业集聚化为导向的现代园区。进一步加大对湘西地区园区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规模,并适当提高贴息比例,重点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倾斜。
2、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湘西地区开发,核心动力是投入。要坚持项目支撑、内引外联,以大投入促进湘西地区大发展。首先,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加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网络,构筑立体交通体系。实施重大项目投资带动战略,谋划推动一批事关全局和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其次,力争多方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协调的大格局。第三,扩大招商引资。重点推进公路、交通旅游以及机械、电子、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项目和产业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缩小湘西地区与省内外其他区域的差距,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第一,加强自主创新。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对涉及矿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动植物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现代食品加工、中药研发等重大创新和技改成果,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第二,健全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内企业与高校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对企业在高校设立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咨询、转让等环节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以市州为主体建立大学科技园或创新示范园,对在园区孵化的高新技术项目,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第三,营造开放氛围。注重培养有开放意识的干部群体,着力提高党政干部的开放合作意识。每年选派一批熟悉基层工作、有培养潜力的干部到东部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以转变思想观念、开发人脉资源、促进招商引资。
4、加快政策创新步伐。着眼于湘西地区的功能定位,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鼓励和促进湘西地区发展。一是创新脱贫攻坚模式。由环长株潭城市群对口帮扶湘西地区,以“东”带“西”,“东”“西”互动,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支持“东”、“西”工业园区的配套对接,围绕湘西地区有色金属、中医药、食品等领域的资源优势,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条。二是创新财政税收政策。一方面,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在计算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转移支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补助资金时要有所倾斜。另一方面,调整现行财政分配比例,省与湘西地区共享收入分成上多照顾湘西地区,特别是在社会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消公益性、民生性项目由当地配套的资金。三是创新区域金融体系。增加湘西地区信贷额度,增加投放量,改变区内存款外投的现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存贷比,优先保证湘西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主要用于发放当地贷款。支持区域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破解区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扶持湘西地区中小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四是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实行区域补偿、流域补偿和要素补偿相结合,在湘西地区试点建设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容量,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是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形成密布城乡、点线面结合的保护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扩大生态公益林范围,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县补助制度和农民直补制度,推动林业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二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确保能源消费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以内。三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防范环境污染风险。建立企业环保信用信息数据库,健全环保守信企业激励机制和环保失信企业惩戒机制。进一步加大湘西锰三角重金属污染治理,保护湘西地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四)建立和完善综合统计和评估机制。尽快探索建立以绿色GDP为主导的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全面衡量包括湘西地区在内的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政策引导上引领全省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加强部门分工协调,在湘西地区率先开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水、森林、土地等资源价值等方面的评估与核算,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将经统计核算的绿色GDP数据,作为衡量湘西地区各市州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三大类构成。选取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反映经济发展;选取单位GDP能耗、水耗、电耗、建设用地及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反映资源消耗;选取工业三废排放量占GDP比重、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营林投资占GDP比重、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等指标反映生态环境。三是开展绿色GDP试算。从现行的核算数据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进行绿色GDP等相关指标试算,引导地方党政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防止和避免“生态换经济”的陷阱,逐步实现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注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转变。
承办:综研室
执笔:张昭红 彭积龙 周颖江 吴天铁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