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公路运输能耗较快上升 节能降耗工作亟待加强

——对2011年湖南公路运输能耗分析

(决策咨询报告47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7-1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公路运输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它是旅客运输和短途货物运输的主体,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支撑性和服务性的作用。同时,公路运输又是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重的行业,因此,转变公路运输增长方式,提高公路运输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公路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是保证公路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湖南省公路运输业能耗情况

  到2011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3.22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1.8%。全省营运车辆中,载客汽车达4.63万辆,比上年增长5.8%;载货汽车达36.36万辆,比上年下降2.5%。全省公路完成货运量144241.00万吨,增长13.0%,占全社会货运量的85.5%;完成货物周转量1878.57亿吨公里,增长22.0%。完成客运量161980万人,增长9.3%,占全社会客运量的94.2%;完成旅客周转量778.04亿人公里,增长13.8%。

  (一)公路运输能源消费较快增长。随着湖南省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运输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大。2011年,全省公路交通运输业共消耗汽油、柴油和润滑油540.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6%,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3.35%。其中,汽油消费量达133.91万吨标准煤,增长3.24%,占全社会汽油消费量的30.51%;柴油消费量达403.44万吨标准煤,增长11.97%,占全社会柴油消费量的49.29%。详情见表一:

  表一:2009-2011年湖南省公路运输能源消费情况   (单位:万吨标准煤)

指标 

汽油

柴油

润滑油

合计

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

2011

133.91

403.44

3.28

540.63

16160.86

2010

129.70

360.33

3.25

493.28

14880.06

2009

125.64

310.01

3.27

438.92

13331.04

  (二)载客汽车能源消耗平稳增长。2011年,湖南省载客汽车消耗汽油柴油润滑油95.70万吨,折140.0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35%。从抽样情况看:在消耗汽油的载客汽车中,7至15座汽车百公里油耗11.12升,下降8.4%;15座以上的汽车百公里油耗18.64升,上升1.4%。在消耗柴油的载客汽车中,7至15座汽车百公里油耗14.5升,上升1.4%;15至30座汽车百公里油耗18.71升,下降2.0%;30座以上汽车百公里油耗25.81升,上升1.3%。详情见表二:

  表二:湖南省2011年公路运输能源消费抽样调查情况(载客汽车)

指标

载客汽车

汽油

柴油

7座<X15

X15

7座<X15

 15座<X30

X30

调查车辆数(辆)

93

41

109

146

114

百公里耗油(升)

11.12

18.67

14.5

18.71

25.81

同比增减(%

-8.4

1.4

1.4

-2

1.3

  (三)载货汽车能源消耗较快上涨。2011年,湖南省载货汽车消耗汽油柴油润滑油274.51万吨,折400.6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3.41%。从抽样情况看,在消耗汽油的载货汽车中,2吨(含2吨)以下汽车百公里油耗11.0升,下降4.8%;2吨以上的汽车百公里油耗19.01升,上升11.0%。在消耗柴油的载货汽车中,2吨(含2吨)以下汽车百公里油耗13.52升,上升1.4%;2吨至4吨(含4吨)汽车百公里油耗18.1升,上升0.1%;4吨至8吨(含8吨)汽车百公里油耗23.81升,下降1.0%;8吨至20吨(含20吨)汽车百公里油耗31.73升,上升4.8%;20吨以上汽车百公里油耗40.37升,上升4.2%。详情见表三:

  表三:湖南省2011年公路运输能源消费抽样调查情况(载货汽车)  

指标

载货汽车

汽油

柴油

X2

X2

X2

2吨<X4

4吨<X8

8吨<X20

 X20

调查车辆数(辆)

114

55

191

166

175

182

164

百公里耗油(升)

11.00

19.01

13.52

18.10

23.81

31.73

40.37

同比增减(%

-4.8

11.0

1.4

0.1

-1.0

4.8

4.2

  二、湖南省公路运输业节能面临的问题

  公路运输能源消耗分为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直接能耗主要是用于驱动车辆,间接能耗是指维护运营交通运输系统所需要的能源,主要包括维修运输车辆与养护道路所需要的能源。随着湖南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源供给和能源消费问题已经显现,直接影响了全省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一)公路运输能源消耗不断增加。2011年,湖南能源消费总量达16160.86万吨标准煤,其中能源净调入达到7244万吨标准煤,对外依存度达到44.7%。全省公路运输能源消费中汽油和柴油消费分别为91.01万吨和276.88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3.24%和11.97%。其中公路运输消耗分别占全省汽油柴油消费的30.51%和49.29%。

  (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依然较低。高等级公路路面平整度好,纵坡小,以相同的汽车完成同样的运量比低等级公路节能。目前湖南高速公路的平均时速可达到80~120公里,车辆的油耗要比普通公路节约20%以上,公路设施水平对汽车能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湖南属于丘陵地带,山区多,到2011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为2648.5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14%,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水平较低、行车条件差,车辆行驶速度不高,公路运输油耗居高不下。

  (三)汽车技术性能较差。车辆的技术性能是影响油耗的主要因素。如果将相同或相近车型进行燃油效率比较,我国汽车每百公里平均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一倍以上。如果用柴油车从事公路运输,由于热效率高、油耗低、能量利用率高,节能效果比汽油车大,但湖南使用的柴油车技术落后,噪音很大,黑烟滚滚,对环境污染严重。

  (四)驾驶管理水平较差。驾驶员的操作水平、交通管制等也是影响公路运输能耗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不同操作水平的驾驶员驾驶车辆油耗相差达7%~25%;车辆平均吨位每提高1吨,车辆的单耗就可降低6%;拖挂车运输比单车运输平均降低油耗30%左右;车辆的里程利用率提高1%可使汽车油耗降低3%等。同时,由于湖南营运车辆中档次较低,技术性能较差,使用寿命较短,管理水平较差,车辆的油耗比正常车况油耗要高5%-30%。

  (五)运输市场复杂混乱。道路交通行业是开放较早、开放程度较大的一个行业,由于进入运输市场的门坎过低,致使大量个体户涌入这一行业。截至2011年底,湖南省共有营业性运输车辆40.99万辆,个体户占80%以上。由于个体经营户过于分散,对节能政策和节能标准的认识不够, 因而增加了行业管理的难度,给公路运输业节能带来了困难。

  三、公路运输节能潜力分析及建议

  在西方国家,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工业、建筑业的第三大耗能领域。20世纪80 -90年代,他们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就开始实施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管理导向型、技术导向型、信息通信导向型、舆论导向型等交通运输节能方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南省要实行全面节能战略,必须加强公路运输业节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节能能力建设。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运输条件。地形条件差,公路等级低是湖南交通运输能耗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继续改善公路路况,进一步加速推进湖南高速公路运输建设通车里程,尽快提高高速公路运输在运输体系中比重较低的局面。提高速公路运输能力,加强高速公路监控,尽可能减少堵车,缩短车辆在路上的等待时间等,可以降低车辆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实现湖南省公路运输节能的有效措施。

  (二)优化运输方式结构,提高节能水平。建立和完善优势互补、结构合理、满足不同需求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发展快速轨道交通,充分利用铁路运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公路运输上,推动企业把资金投向技术先进、能效较高的运输工具,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将更多的个体交通出行吸引到公共交通上来。

  (三)完善交通能耗标准,加强管理工作。明确交通运输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的节能执法主体地位和节能监督管理职能,明确节能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通过节能规划等手段加强政府对交通节能的干预力度。建立和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配套的交通运输行业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强不同交通管理部门在节能政策与管理方面的协调与合作,联合执法,增强执法监督力度,保证交通节能法规与标准的有效实施。开发、推广、应用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智能交通系统,提高运输系统效率,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有效地控制交通出行发生的数量,减少空驶率,降低单位运输产出的能耗与排放水平。

  (四)加强能力建设,培养节能习惯。在各交通运输业内部应建立健全适应市场要求的节能组织和技术支持队伍,加强专业人才培训方面的职能。政府应鼓励扶持交通节能社会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开展相应活动,加大对科研机构、企业节能机构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节能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节能信息和技术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在全社会塑造与节能环保相一致的交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交通节能习惯。

承办:能源处
执笔:李
李培楚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