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经验对湖南的启示
(决策咨询报告64期)
长沙县是湖南县域经济的龙头,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89.95亿元,财政总收入100.02亿元,人均财政总收入10174.7元,成为湖南首个财政收入过百亿元、人均财政收入过万元的县。长沙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百强县中排第18位,并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成为湖南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典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长沙县的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对推进湖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长沙县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按照“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的理念,长沙县在统筹城乡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统筹发展布局,加速城乡一体。长沙县根据各镇所处的地理区位、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坚持“南工北农”的发展布局,将县城及南部城郊乡镇定位为工业和城市服务型区域,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将县域北部乡镇定位为农业生态型区域,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同时配套实施了差异化的财政、土地、环保等政策。全县全面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规划审批、建设执法制度。按照“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地方发展工业、三分之一的地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分之一的地方用于基础设施和商贸住宅)的思路,加快推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进园区,努力推动“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规范推进开慧“板仓小镇”、榔梨“绿色水乡古镇”、金井“茶乡小镇”等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建设。围绕县城星沙,以黄兴大道南延带动黄兴现代市场群建设,以万家丽北路北延带动安沙现代物流园建设,以人民东路东延带动黄花空港城建设,以松雅湖建设促进星沙大商圈的发展,与27个市县对接,加快融城步伐,300平方公里星沙新城已初具雏形。
(二)调优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沙县遵循市场化原则,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追求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经济发展质效水平,实现价值链向高端、高附加值环节跨越。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打造“工程机械之都”和“汽车产业集群新板块”,积极培育新材料、电动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产业多元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标准谋划和建设松雅湖、黄花空港城、黄兴现代市场群、安沙现代物流园、“长株潭”烟草物流园等重大功能园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优化招商项目结构,发展工业地产、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大力提升城郊型农业。着力提升粮食、蔬菜、花木、茶叶等优势产业,发展食用菌、瓜果等特色产业,提升城郊型农业。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坚持“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
(三)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内生动力。长沙县在强化管理体制、权力监督、基层组织保障上,相继实施了城市管理、政府机构、行政审批、财税和投融资等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了县域发展内生动力。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和乡镇机构改革,赋予乡镇更大的自主权,激发乡镇发展活力。对农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实行乡镇代管制度,严防村级产生新的不良负债。全面推行干部联点驻村和社区,公开联系方式、岗位职责、监督机制、考核办法。坚持“工业项目进园区”,实现了“用1%的土地创造90%的财富”。 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减量、村主导消化、镇监管支持、县以奖代投”模式,并在全县划分禁养区、限养区,推行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生态养殖。
(四)强化公共服务,突出改善民生。一是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网。全县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医疗保险实现城乡统筹,高龄老人实行生活补贴制度,在全省率先启动革命先烈后代困难家庭幸福计划。二是构筑城乡社会事业网。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引进“3235”工程,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满足全县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三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深入开展“创业富民”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长沙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38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14237元,增长19.2%。
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发展园区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和劳务经济,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转优、效益稳步提升、内生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外影响力明显增强。
1、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县域总人口6306.00万人,占全省的88.4%;行政区划面积20.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96.9%。县域生产总值12971.83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全省的66.0%;县域生产总值过100亿元县68个,过200亿元的县26个,同比增加26个和17个;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227元,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6757.01亿元,增长14.2%,占全省的5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9.17亿元,增长17.9%,占全省的55.5%。
二是经济强县不断崛起。列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的 97个县市区,累计已有29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强县(市、区)行列。2011年强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22.01亿元,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533元,是全省县域的1.5倍;固定资产投资2785.25亿元,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8.25亿元,增长17.6%。长沙、浏阳、宁乡、醴陵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分列18、64、68、98位。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稳步升级。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18.0:50.8:31.2 ,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5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3 个百分点,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四是社会保障全面加强。2011年,全省县域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481.6万人、186.68万人、229.32万人、4780.16万人和1815.94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28.9%、8.1%、3.2%、2.4%和1.4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一些兄弟省市特别是同发达地区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县域仍是全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是整体发展水平偏低。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人口规模平均为83.12万人,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475.64亿元和29.04亿元,人均GDP64070元;而湖南县域经济20强县的人口规模平均为77.89万人,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276.1亿元和11.6亿元,人均GDP为34533元,分别只及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93.7%、58.0%、39.9%和53.9%,经济规模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尤其是客观反映经济实力的人均GDP数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距较远。在百强县中,江苏(29个)、山东(26个)、浙江(24个)、辽宁(10个)、福建(8个)和河南(6个)六省,强县数均排在湖南(4个)前列。
二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目前,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长株潭核心区域、湘南区域、环洞庭湖区域、大湘西区域四大板块。2011年这四大区域总人口分别为1373.6万人、2077.69万人、1553.23万人和1591.08万人,实现GDP总量分别为8320.62亿元、4892.81亿元、4594.31亿元和2403.99亿元。长株潭经济区以最少总人口数,创造了最大的经济总量,分别是其他三大板块的1.7倍、1.8倍和3.5倍。在全省97个县市区中,GDP总量最大的长沙县为789.95亿元,总量最少的古丈县为12.90亿元,两者相差61.23倍。人均GDP最高的湘潭县(84076元)与最低的桂东县(7601元)相差11.0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长沙县为14237元,最低的新田县2458元,相差5.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浏阳市为24235元,与最低的城步县10728元相差2.26倍。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优。目前,全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达18%;三产比重较低,为31.2%。在第一产业中,传统农业占的比重又很大,产品异质性不强、产业趋同、科技含量低,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三、长沙县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
从长沙县的发展经验给我们启示:要全面推进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观、正确政绩观,以工业化为核心,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发展民营经济、开放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一)抓产业结构调整,促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湖南县域内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业结构仍欠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湖南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引导、统筹整合土地资源、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农业生态区建设,来推进产业高端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加快转型、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第三产业发展提速;通过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综合实力强、成长性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工业企业,着力推动其率先转型升级,使之成为行业内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通过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示范带动效益,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龙头的行业结构。
(二)抓体制机制创新,促管理水平提升。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建立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要加大扶持力度,创新财政、土地、金融、人才等体制机制,继续简政放权、进一步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要按照统筹管理乡镇、严防村级负债,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参与式”治理模式,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加强村级、社区组织建设,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抓民生民本工程,促和谐社会建设。目前,一方面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弱,与外省特别是先进省份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省内县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转型又面临发展的双重任务。改善民生是当前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缩小差距、共同富裕长远目标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要借鉴长沙县的经验,走“以改善民生来缩小差距、促进富裕来提高社会和谐化程度”的转型之路。一方面加大边远区县的基础设施和产业设施投入,另一方面调整市级对市县税收分成比例,确保财力向湘西北、湘西南“两翼”市县和贫困市县倾斜。
(四)抓特色经济培育,促县域实力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来自于特色经济的发展实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走特色经济之路,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要有地域特色,在发展思路上,应因地制宜,一县一策,谋求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县,要主动接受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为城市服务和提供产品供应的产业;发展为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引进县域以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建立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发展企业集群。在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所在的县(市、区),要以紧密的产业技术关联为纽带,在县域内大力发展和延长大企业上游和下游产品的产业链,形成并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交通较为不便,但有一定资源的边远山区县,应大力培育本地民营企业家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适时引导中小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原生型中小企业集群。注意扶持资源开发和加工企业,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
承办:地方调查队管理办公室
执笔:雷芙蓉 汤立平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