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省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决策咨询32期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线,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三百三千三万”工程,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经服务,努力克服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禽流感疫情和长时间低温阴雨寡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农产品加工增速加快、农业投资规模继续加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一、运行情况
全省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同比均增长4.1%,增速分别比一季度提高1.1个和1个百分点。另外,休闲农业接待游客5080万人次,同比增长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21.3%。农业内部各产业、各主要产品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增。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据全面调查统计,今年全省春夏播粮食作物面积为5169.86万亩,同比增长2%。其中,早稻播种面积2753.1万亩,增长1.5%;中稻及一季晚稻播种面积1074.11万亩,增长1.5%。二是部分经济作物发展加快。油菜籽、中药材和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1947.62万亩、98.58万亩和1026.21万亩,同比增长3.1%、12%和5.9%。春夏收油菜籽总产量204.48万吨,增长5.1%;蔬菜1835.71万吨,增长7.3%。三是畜类产品小幅增长。据全面统计,上半年生猪出栏 3150.8万头,增长3.4%;出栏牛、羊分别为84.7万头和279.2万头,增长1.6%和1.3%。四是水产养殖发展较快。全省上半年水产品产量达124.38万吨,同比增长4.8%。五是林业生产亮点较多。全省完成营造林616.3万亩,森林抚育经营730万亩,均提前完成全年计划;封山育林完成154万亩,完成计划的51.3%。各类经济林产品总量48万吨,同比增长4.4%。
(二)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加快。一是增速有所加快。全省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66.49亿元,增长11.8%,增幅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快0.8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省规模工业的24.9%,同比提高 0.2个百分点。二是集中度较高。1—5月,农产品加工业涵盖的11个子行业中,总量居前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35.2%、14.9%、10.7%、8.8%和8.6%,合计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78.2%;利润总额居前三位的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合计实现利润总额99.97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75.1%。三是效益总体较好。1—5月,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10.66亿元,增长11.2%,增幅比同期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快3.0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33.06亿元,增长11.6%,比同期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快7.6个百分点;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3%,比同期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
(三)农业投资规模继续加大。全省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267.4亿元亿元,同比增长14.1%。此外,完成水利投资1073.76亿元,同比增长34.4%.一是林业渔业投资增长快。其中:林业投资项目248个,完成投资58.86亿元,增长17.8%,比全省农林牧渔业总投资增速快3.7百分点;渔业项目91个,完成投资15.52亿元,增长22.5%,比全省农林牧渔业总投资增速快8.4个百分点。二是新建项目贡献较大。全省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新开工投资项目1043个,占纳入统计的农林牧渔业投资项目总数的74.0%,比上年同期增加17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206.46亿元,同比增长18.1%,比农业总投资增速快4个百分点,占农林牧渔业总投资的比重为77.2%。三是非国有投资居主导。全省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投资中非国有投资205.17亿元,占76.7%;同比增长17.5%,增幅分别比农林牧渔业总投资及其国有投资高3.4个和13.6个百分点。四是地区差异较大。从总量看,郴州、邵阳、岳阳和永州农林牧渔业投资规模优势明显,分别完成投资57.73亿元、42.10亿元、26.73亿元和22.47亿元,合计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投资的55.7%。从增速看,湘潭、株洲、岳阳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速较快,分别增长72.3%、68.7%、51.8%。
(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全省各地切实落实惠农补贴,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收入稳步增加。全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23万人,同比增长3.5%,外出就业人员人均总收入15103元,同比增长11.7%。二是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203元/月,超过目标任务38元。三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7元,同比增长12.1%。
二、主要问题
农业具有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加上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及各主要农产品的基数已经较高,持续实现高增幅的难度较大。此外,当前湖南农业经济运行还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一)农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今年上半年,全省早稻
平均收购价格只有120元/50公斤,加上财政奖补资金后,平均每工日净收益仅为24元左右;油菜种植成本上升而单产略降,平均每亩油菜籽净收益为300-400元,每工日净收益为25元左右;生猪价格虽然从5月份以来有所回升,但猪粮比仍未达到盈亏平衡点。而外出务工收入每工日一般在120元左右,大大高出种养收入水平。由于种养效益偏低,对农业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强。
(二)农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是贷款申请门槛高。目前,湖南涉农贷款投放力度虽有加大,但金融机构用于扶持农业发展的贷款比例并不高,2013年末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3.1%,远低于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12.6%的比重。主要是农业贷款门槛太高,农民缺少与银行贷款规定相符的抵押物,担保费用也偏高。以邮储银行涉农的担保贷和互惠贷为例,互惠贷款要求30户企业联保且缴纳15-20%担保金。另一方面是农业保险发展慢。农业生产同时面临自然、疫情、市场等多重风险,容易出现大起大落,但目前涉农保险产品数量少、结构不合理、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难以有效化解农业风险。
(三)多变气候不利影响较大。今年4月份以来出现多轮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水稻、蔬菜、玉米、烤烟、瓜果等作物不同程度受损。阴雨寡照天气偏多,导致水稻秧苗生长较缓,分蘖减少,长势较常年略差,百蔸虫、卷叶螟等病虫害较去年同期偏重,将对水稻单产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从下半年来看,根据历史经验,7月和9月是湖南洪涝灾害多发时期,而且上半年降水较多的年份在下半年出现大面积干旱的可能性往往较大,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下半年农业的影响仍值得高度关注。
三、工作建议
从湖南农业生产发展的季节性来看,早晚稻及其他重要种植业产品的收成、禽畜和水产及其他重要养殖业产品的产出、农业投入工作量的形成、农民收入的实现,大头还在下半年。因此下半年比上半年更为重要,不失时机地抓好下半年的“三农”工作,对于全面完成全年农村工作任务,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更为关键。
(一)多措并举,推动农村产业增量提质创收
1.切实加强主要农产品生产调度。粮食方面:在加强早、中稻后期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切实搞好天气预报预警和防灾救灾,确保早稻夺丰收的基础上,早谋划、早布置、早安排好晚稻生产,坚决制止抛荒撂荒行为;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备足种子、化肥、农药,强化农机农技服务,保证晚稻生产开局好、进展顺、收成丰。经济作物方面:加强对菜农、烟农、棉农田间管理的科技培训,抓好追肥提苗、防洪排涝、病虫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禽畜方面:引导养殖户抓住时机调整产品结构,培育良种后备种禽畜,根据市场价格信息适时调整养殖规模,防范、规避市场风险;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降本增效饲养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水产品方面:应加强监测预警、强化技术服务,引导养殖户加强水产管理,避免引发各类大面积病害。水果方面:加强水果病虫害动态监测,指导种植户科学合理用药施肥,强化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检验检疫,提高水果产品质量;搞好市场信息发布,采取多种方式为果农牵线搭桥,确保农产品销路好、价格稳、收入高。
2.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100个集中连片、产业布局合理、科技支撑强劲、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三次产业联动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900个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重点发展和壮大粮食、蔬菜、油料、天然纤维、水果、茶叶、林木、中药材、畜禽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
3.加大涉农金融保险支持力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限制,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交易;采取政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向集镇延伸布点,拉近金融服务与农户的距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实效;加快建立农民个人信用信息库,探索联合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多种担保方式,保障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项目、资信状况较好的农民的信贷需求;加快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保险制度,出台农业保险基金政策,降低保险费用,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保险全覆盖。
4.加强对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考核。建立由省农委牵头、相关涉农单位组成的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协调机制,分解细化农业发展指标,研究商讨发展政策,开展动态监测,即时督促检查,定期通报市州农业发展情况,形成多部门、各地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重点倾斜,保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
1.加大对农业生产大县和农产品生产大户、农业合作社的财政奖补支持力度。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产油大县的财政奖励,督促相关县区将奖补资金切实用于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大户、农业合作社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农村田土向大户集中,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2.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小水库、小山塘、小排灌、小沟渠、小堤坝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打通农田水利设施梗阻问题;全面梳理清查农村电网改造、乡村公路建设情况,接通扫尾线、断头路;针对粮食生产大县重点扶持一批农机大户,并出台农机应用费用补贴政策。
3.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要像抓工业、服务业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招商引资。要定规划、定任务、定项目、定责任,实行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项任务、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项目的立项、引资、建设;规定农业项目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并纳入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考核,强化督察督办,务求取得实效。
(三)统一认识,加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1.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绩效考核。摒弃农产品加工不仅不创造财政税收而且还增加财政补贴负担、“费力不讨好”的思想观念,真正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确保农业稳定增长、提质增效、稳农安农富农强农的必要抓手。分解细化农产品加工业系列指标,并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小康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和政府绩效考核。
2.科学规划布局,发挥分工优势。根据各地自然气候特点、生产习惯、现有发展基础和交通运输条件,科学规划农业区域布局。将已有较好基础、已具一定规模和物流条件较好的沿湘江及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的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6市“一点一线”地区布局为大型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业区;将农产品资源丰富、物流条件较好的常德、益阳布局为优质米加工、肉类、鱼类、果蔬罐头、皮革、酿酒、生化工程、发酵工业和制浆造纸工业区;将资源丰富、地处山区的其他地区布局为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区。大力推进“一乡一品”、“一县一特”建设,灵活采取“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和“股份合作”的模式,重点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技术创新改造项目,分类制定发展规划、增长目标、政策措施。
3.推进品牌创建,塑造湘字品牌。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围绕品牌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家树立品牌经营理念,积极进行ISO14000、HACCP等认证,通过标准化手段规范生产、加工、包装全过程。推进品牌创建,重点在粮、猪、油、茶叶、柑橘等支柱行业中选择几个强势品牌,推进品牌整合,加快形成名牌产品产业链。强化品牌营销创新,充分利用各类农业展示展销平台、大众媒体等推介湖南农产品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直销网络,促进全省品牌加工产品早日成为全国品牌、世界品牌。
(四)分类指导,确保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1.努力拓展增收渠道。切实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
2.稳定农产品价格水平。继续提高粮食、棉花等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及早准备足够仓容用于主要农产品收储,确保主要农产品上市时按最低收购价给敞开收购。健全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当市场价格暴跌时,及时进行收储,引导市场价格合理回升,防治价贱伤农。适时启动价格调节基金调控,当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过低或者过高时给予生产者或者生活困难家庭以适当补贴。
3.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县域流动,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加县域就业岗位。毫不放松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在外积累了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工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管理、带合作伙伴返乡创业,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新型农民教育,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承办:农经队
执笔:刘伟巍 周 璜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