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分析

决策咨询68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4-12-1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提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效益和质量、促进“三量齐升”,对于适应湖南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机遇挑战,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湖南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益总体评价

  (一)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

  1、劳动生产率提升较快,但与全国差距仍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省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2013年,全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60830元/年人,分别是2000年、2010年的6.1倍和1.5倍。2001-2013年,全省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2个百分点,其中:2011-2013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4.5%,比全国平均水平快2.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2013年,全省劳动生产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2%,分别比2000年和2010年缩小了10.7个和5.6个百分点;但绝对差距仍然较大,2013年,全省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199元/年人。

表1:2000-2013年湖南与全国劳动生产率对比

 

湖南(元/年人)

全国(元/年人)

湖南与全国绝对差距(元/年人)

湖南与全国相对差距(%)

2000年

9894

13830

-3936

71.5

2001年

10666

15137

-4472

70.5

2002年

11449

16475

-5027

69.5

2003年

12699

18477

-5779

68.7

2004年

15163

21605

-6443

70.2

2005年

17476

24855

-7379

70.3

2006年

20118

28934

-8816

69.5

2007年

24437

35371

-10934

69.1

2008年

29653

41627

-11974

71.2

2009年

33293

45036

-11743

73.9

2010年

40510

52854

-12343

76.6

2011年

49249

62036

-12787

79.4

2012年

55218

67850

-12632

81.4

2013年

60830

74029

-13199

82.2

  2、增加值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尤为明显。2000年以来,全省增加值率呈逐年降低。2013年,全省增加值率为40.8%,比2000年的47.4%下降了6.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率为62.4%,比2000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率为29.8%,比2000年下降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率为60.3%,比2000年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率稳中有升,第二产业增加值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率在波动中下降。第一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农民单位产品收益上升,生产效益有所提高;工业单位产品生产的原材料使用的成本增大,产能过剩严重,经济效益降低,导致第二产业增加值率下降;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支出增幅减缓,导致第三产业效益稳中有降。

  3、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上升,但投资效率不增反降。多年来,投资是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8381.44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6.2倍;2001-2013年年均增长24.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2013年,全省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为63%,比2000年上升了39.9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上升的同时,投资效率却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省投资效果系数为0.128,高于全国的0.111,但比2000年的0.316下降了0.188,下降了60%,全省每完成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仅增加12.8亿元的经济总量。

  (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分析

  1、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近年来波动幅度加大。2000年以来,全省经济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十四年中只有5年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超过±10%,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有9年超过±10%),稳定性较好。2011年以来,全省经济增长波动幅度有所加大,均在-10%以上。

表2:2000-2013年湖南省与全国经济增长变动情况(%)

 

湖南

全国

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变动率

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变动率

2000年

9

7.1

8.4

10.6

2001年

9

0

8.3

-1.6

2002年

9

0

9.1

9.4

2003年

9.6

6.7

10

10.4

2004年

12.1

26

10.1

0.6

2005年

12.2

0.8

11.3

12.1

2006年

12.8

4.9

12.7

12.1

2007年

15

17.2

14.2

11.7

2008年

13.9

-7.3

9.6

-32

2009年

13.7

-1.4

9.2

-4.4

2010年

14.6

6.6

10.4

13.4

2011年

12.8

-12.3

9.3

-11

2012年

11.3

-11.7

7.7

-17.7

2013年

10.1

-10.6

7.7

0.2

  2、CPI波动率幅度较小,物价基本稳定。近几年来看,全省CPI波动率较小,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波动率为0.49%,物价基本稳定。2001年、2002年和2009年湖南CPI为负值,出现通货紧缩状态,但2001年和2002年波动率±3%以内,对全省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小;2009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发生变化,CPI波动率到达了-6.04%,属于严重的通货紧缩。

  (三)经济发展的分享性分析

  1、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但滞后于经济增长。2000年以来,全省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219元增加到2013年23414元,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97元增加到8372元,年均增长8.1%,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2001-2013年湖南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2%,比GDP增长低3.8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4%,比GDP增长低1.6个百分点,湖南比全国差距大2.2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三年,全国完成了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同步目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2011-2013年三年平均快1.1个百分点,而同期湖南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1.7个百分点。

表3:2000-2013年湖南与全国居民收入增长率及GDP增速(%)

 

湖南

全国

居民收入增速

GDP增速

差额

居民收入增速

GDP增速

差额

2000年

5

9

4

3.7

8.4

4.8

2001年

6.7

9

2.3

5.8

8.3

2.5

2002年

6.7

9

2.3

8.2

9.1

0.9

2003年

6.1

9.6

3.5

6.2

10

3.8

2004年

8

12.1

4.1

7.2

10.1

2.9

2005年

7.6

12.2

4.6

7.7

11.3

3.6

2006年

8

12.8

4.8

8.7

12.7

3.9

2007年

9.5

15

5.5

10.7

14.2

3.4

2008年

7.2

13.9

6.7

8.2

9.6

1.4

2009年

9.4

13.7

4.3

9.1

9.2

0.1

2010年

9.1

14.6

5.5

9.3

10.4

1.1

2011年

9.4

12.8

3.4

9.9

9.3

-0.6

2012年

11.1

11.3

0.2

10.1

7.7

-2.5

2013年

8.5

10.1

1.6

8.1

7.7

-0.4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但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近年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低于全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最高2007年的3.15 :1缩小到2013年的2.8:1,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全省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依然不高,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14元,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301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72元,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少524元。

表4:湖南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比

 

湖南

全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

2000年

6219

2197

4022

2.83

6280

2253

4027

2.79

2001年

6781

2299

4482

2.95

6860

2366

4493

2.9

2002年

6959

2398

4561

2.9

7703

2476

5227

3.11

2003年

7674

2533

5141

3.03

8472

2622

5850

3.23

2004年

8617

2838

5779

3.04

9422

2936

6485

3.21

2005年

9524

3118

6406

3.05

10493

3255

7238

3.22

2006年

10505

3390

7115

3.1

11760

3587

8173

3.28

2007年

12294

3904

8390

3.15

13786

4140

9645

3.33

2008年

13821

4512

9309

3.06

15781

4761

11020

3.31

2009年

15084

4910

10174

3.07

17175

5153

12021

3.33

2010年

16566

5622

10944

2.95

19109

5919

13190

3.23

2011年

18844

6567

12277

2.87

21810

6977

14832

3.13

2012年

21319

7440

13879

2.87

24565

7917

16648

3.1

2013年

23414

8372

15042

2.8

26955

8896

18059

3.03

  (四)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1、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三产业占比上升。2000-2006年,全省产业为“三二一”的结构,这一时期湖南工业化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这种产业结构不具有稳定性。2007-2013年,全省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格局,这是近几年来全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结果。2013年,全省产业结构为12.2:47.0:40.8,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22.1%下降到2013年12.2%;第二产业比重平稳上升,2013年达到47.0%,比2000年上升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0.8%,比2000年下降0.7个百分点。虽然近两年全省第一、二产业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结构要真正实现向“三二一”的后工业时代转变仍需经历较长的发展过程。

  2、城镇化率需进一步提高,且地区发展不平衡。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7.96%,比2000年提高了18.21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1.4个百分点。但从全国范围看,湖南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在全国排名第22位,比全国城镇化率低5.7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位居湖北、山西和江西之后,排第四位。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地区不平衡性,城镇化率较高的长沙市为70.6%,最低的邵阳市为38.04%,两地相差32.56个百分点,差距明显。

表5:2013年全国及中部六省城镇化率和排名

地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全国排名

 全 国

136072

73111

53.7

 

 山 西

3630

1908

52.6

16

 安 徽

6030

2886

47.9

23

 江 西

4522

2210

48.9

19

 河 南

9413

4123

43.8

27

 湖 北

5799

3161

54.5

12

 湖 南

6691

3209

48

22

  (五)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分析

  1、单位能耗逐步下降,有效利用率仍然较低。全省加快建设两型社会,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下降,单位能源消耗逐年降低。201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为0.79吨标准煤/万元,比2008年下降0.48吨标准煤/万元;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73吨标准煤/万元,比2008下降1.2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为642.62千瓦时/万元,比2008年降低297.38千瓦时/万元。湖南能源有效利用率仍较低,2012年,单位GDP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07吨标准煤/万元。2011年湖南万元GDP能耗在全国居14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3位,与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6:2008-2013年湖南单位资源消耗情况

指标

单位GDP能耗

单位规模工业

单位GDP电耗

(吨标准煤/万元)

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千瓦时/万元)

2008

1.27

1.98

940

2009

1.2

1.57

911

2010

1.17

1.36

922.13

2011

0.89

0.95

715.3

2012

0.83

0.78

668.63

2013

0.79

0.73

642.62

  2、成本产出效率下降,其中第三产业尤为突出。根据全省投入产出表测算,全省产业成本产出率呈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1.2345,下降到2012年的1.1934,整体经济效益下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成本产出率下降,第二产业成本产出率上升,其中第三产业下降了0.2242,是导致全省成本产出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六)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分析

  1、R&D经费投入强度逐年加大,仍然处较低水平。全省R&D经费投入逐年在加大,2006-2013年,R&D经费投入由53.6亿元增加到327.03亿元,投入强度由0.71提升到1.33。湖南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2.08)低0.75,与发达地区比较更是相差甚远,北京高达6.08,比湖南高4.75。湖南在全国居15位,中部六省位居第3位,落后于安徽和湖北。

表7:2006-2013年全国及部分地区R&D经费投入强度

 

 

 

 

  西

 

  西

 

 

 

2006年

1.42

5.5

2.5

0.76

0.97

0.81

0.64

1.25

0.71

2007年

1.49

5.4

2.52

0.86

0.97

0.89

0.67

1.21

0.8

2008年

1.54

5.25

2.59

0.9

1.11

0.97

0.66

1.31

1.01

2009年

1.7

5.5

2.81

1.1

1.35

0.99

0.9

1.65

1.18

2010年

1.76

5.82

2.81

0.98

1.32

0.92

0.91

1.65

1.16

2011年

1.84

5.76

3.11

1.01

1.4

0.83

0.98

1.65

1.19

2012年

1.98

5.95

3.37

1.09

1.64

0.88

1.05

1.73

1.3

2013年

2.08

6.08

3.6

1.23

1.85

0.94

1.11

1.81

1.33

  2、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加大,但占GDP比重偏低。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0-2013年年均增长29.4%;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3989.27亿元,是2000年的28.6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6.3%,比2000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16.3%,与湖南提出的 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PD比重达到25%,2020年达到35%以上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专利申请授权数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全省三项专利申请授权数近三年逐步提升。2013年,全省专利申请授权数为24392件,比2012年增加1150件,比2011年增加8328件,占全国的2%。2013年,全省授权数在全国排名第14位,中部地区排名在安徽、河南和湖北之后。专利申请授权数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江苏省授权数为239645件,是湖南的9.8倍;北京市授权数62671件,是湖南的2.7倍。

表8:2011-2013年全国及部分省份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和排名

地区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授权数(件)

排名

授权数(件)

排名

授权数(件)

排名

    

1228413

 

1163226

 

883861

 

    

62671

5

50511

6

40888

6

   西 

8565

20

7196

20

4974

20

    

48680

7

51508

5

47960

5

    

239645

1

269944

1

199814

1

    

48849

6

43321

7

32681

7

   西 

9970

19

7985

19

5550

19

    

29482

10

26791

10

19259

10

    

28760

11

24475

11

19035

12

    

24392

14

23212

12

16064

13

  二、湖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2000年以来,湖南省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能相对过剩,投资效益下降。目前,全省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依然存在,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2013年,全省钢铁产能利用率83%,水泥产能利用率80.5%。在主要由投资拉动经济总量扩张的增长方式下,企业往往盯住那些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已经存在,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的产业,从而在投资上出现“潮涌现象”,导致产能过剩。一些地方则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追求GDP短期扩张效应,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加剧了产能过剩问题,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造成环境污染,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当前,全省投资尚未全面实现从高速度、低效率、规模数量扩张型向高技术、高起点、高效益的质量效益型转变,投资回报在市场趋于成熟的环境中呈递减趋势。 
  (二)产业结构不协调,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不可免地引起产业结构失衡。当前,湖南在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经济效益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4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只提供了12.2%的GDP;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各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有待改善。轻重工业比重不合理,重化工业特征依然明显,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还突出地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弱。湖南大部分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较低层次,出口产品以初级制成品为主。即使生产、出口一些高技术产品,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活动和贴牌生产,附加值和利润较低,且品种较少。2013年,湖南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6.6亿美元,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55.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占同期湖南出口总值的11.2%,同比仅提高0.1个百分点。此外,湖南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知名品牌少,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由外国资本主导技术、设计、营销等核心环节的中,湖南企业只能赚到占最终价格的约15%的加工费。专利技术转化、推广率低,湖南专利技术转化率平均不到15%,专利推广率在10%~1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达70%~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距甚远。 
  (三)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不充分。一是居民消费率下降。2000—2013年,湖南居民消费率从69.6%下降到46%,下降了23.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8个百分点。2013年,湖南居民消费为8610.7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1%,比2000年下降19.2个百分点。二是在凭借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劳动报酬偏低。湖南劳动者报酬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13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48.9%,比2000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职工年平均工资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也由2000年的1.20∶1下降到2013年的1.19∶1。三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广大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状况长期得不到应有改善。 
  三、提升湖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催化剂。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兴起、落后产业的淘汰来实现的。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将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伴随着主导产业的不断更迭、扩张,及通过主导产业的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影响着其他产业部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湖南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支撑,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自主创新体系,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并且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密切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与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现代交通运输、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把长株潭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重点扶持长沙、株洲等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发展,充分发挥长株潭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极作用,实现优势地区优先发展。三是加强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弘扬创新文化,营造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尽快让全省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二)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湖南财政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在15%左右,远高于同期GDP增速,但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速则远低于同期GDP增速,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机遇,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居民工资收入水平;提高个税起征点,减轻中等收入阶段的税负;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基石,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公平问题,包括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的公平,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机会的公平。 
  (三)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淘汰落后产能。2003年国务院将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列入过剩产能行业,2006年增加到10个,2013年扩大到19个。湖南紧跟国家步伐在淘汰过剩产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障碍,特别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要逐步形成一个淘汰落后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严格执行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行业的产业政策。二是强化环保硬约束监督管理。加强环保准入管理,严格控制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敏感区域要提高相关环境标准。三是加强土地管理。强化项目用地管理,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使用土地进行全面检查,对违规建设项目使用土地进行清理整顿,对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四是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

承办:核算处
执笔:周  猛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