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决策咨询40期
面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湖南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客观评价全省自主创新水平,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于省委、省政府监测和把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动态发展,制定和完善政策支持,推动创新型湖南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意义重大。
一、湖南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
(一)创新活力不断提升
201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项目5769个,比2008年增加了3404个,年均增速为28.8%。R&D项目人员折合当时全量68916人年,比2009年增加46292人年,年均增速为51.2%。企业当年R&D项目实际经费支出186.94亿元,比2008年增加127.75亿元,年均增速为43.2%。平均每个R&D项目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人数为9.33人年,比2009年的增长52.2%。平均每个R&D项目经费支出为324万元,比2008年增长29.6%。
表 1 2008——2013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项目情况 |
||||||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企业R&D项目数 |
2365 |
3690 |
3982 |
4779 |
5459 |
5769 |
R&D项目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 |
|
22624 |
31895 |
41283 |
52004 |
68916 |
R&D项目实际经费支出(亿元) |
59.19 |
65.88 |
101.54 |
123.71 |
161.24 |
186.94 |
平均每个R&D项目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 |
|
6.13 |
8.01 |
8.64 |
9.53 |
9.33 |
平均每个R&D项目经费支出(万元) |
250 |
179 |
255 |
259 |
295 |
324 |
(二)专利产出持续向好
专利的申请和授权反映了自主知识产权情况。从纵向看,201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的申请数11916件,比2008年增长了5.39倍。发明专利数4590件,比2008年的658件增长了5.98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7681件,比2009年增长了8.7%。从相对量来看,2013年,平均每家企业专利申请数为5.09件,比2008年增长了1.47倍。
从湖南与中部其他省份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的横向比较来看,2013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数与专利申请数的比例为3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但高于中部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平均每家企业专利申请数为5.09件,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1件,但高于中部平均水平0.92件,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安徽省,在中部排名第二。
表 2 2008——2013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单位:件 |
||||||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专利申请数 |
1865 |
5610 |
6652 |
9576 |
11775 |
11916 |
发明专利数 |
658 |
2978 |
2507 |
3500 |
4590 |
4590 |
发明专利数与专利申请数的比例 |
35.30% |
53.10% |
37.70% |
36.50% |
39.00% |
38.50% |
有效发明专利数 |
|
7067 |
7739 |
5866 |
6371 |
7681 |
平均每家企业专利申请数 |
2.06 |
6.2 |
6.22 |
7.05 |
5.66 |
5.09 |
(三)外部依存度逐步降低
201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2.27亿元,比2008年减少了1.57亿元,降幅达40.9%。国外技术引进越低和对国内技术的购买越高反映企业对外技术的依存度越低。2013年,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比2008年增加了21.4%。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5.57亿元,为2008年的3.15倍。消化吸收与技术引进费用的比例是反映企业每引进一块钱的技术,消化吸收需要的花费。2008年,消化吸收与引进技术费用的比例为0.45:1,之后逐年增大,到2013年达到了2.44:1。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在2008年至2013年呈倒V态势,最高为2010年的278.03亿元,最低为2008年的171.52亿元,与二经普相比,2013年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增加了34.5%。
201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为2.27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六省平均水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5.57亿元,在中部六省中为最高,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45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5.22亿元,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河南省。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为230.73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最高。消化吸收与技术引进费用的比例为2.44: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62倍,是中部平均的3.89倍,为中部最高。
表3 2008——2013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情况 |
||||||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亿元) |
3.84 |
5.55 |
5.96 |
3.82 |
1.97 |
2.27 |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亿元) |
4.3 |
2.63 |
3.91 |
4.77 |
6.21 |
5.22 |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亿元) |
1.77 |
3.36 |
6.62 |
4.64 |
4.67 |
5.57 |
消化吸收与技术引进费用的比例 |
0.45:1 |
0.66:1 |
1.11:1 |
1.21:1 |
2.37:1 |
2.44:1 |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亿元) |
171.51 |
197.7 |
278.03 |
245.08 |
250.67 |
230.73 |
表 4 2013年中部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情况 |
|||||
|
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 |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亿元) |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 |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亿元) |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引进国外技术经费的比例 |
湖南 |
2.27 |
5.57 |
5.22 |
230.73 |
2.44:1 |
山西 |
5.2 |
2.58 |
3.17 |
135.68 |
0.49:1 |
江西 |
1.95 |
2.45 |
3.22 |
77.83 |
1.25:1 |
安徽 |
8.43 |
5.38 |
5.17 |
139.81 |
0.63:1 |
河南 |
7.18 |
3.64 |
5.46 |
141.92 |
0.50:1 |
湖北 |
12.92 |
4.22 |
7.25 |
89.35 |
0.32:1 |
全国平均水平 |
12.22 |
4.45 |
6.11 |
112.74 |
0.36:1 |
中部平均水平 |
6.33 |
3.97 |
4.91 |
135.89 |
0.62:1 |
(四)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18.76亿元,比2009年的4.29亿元增加了14.47亿元。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10.03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1.73倍。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为26.43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2.73倍。
表 5 2008——2013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政策落实情况 |
|||||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亿元) |
4.29 |
5.61 |
9.75 |
14 |
18.76 |
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亿元) |
3.67 |
3.78 |
9.39 |
12.26 |
10.03 |
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亿元) |
7.09 |
9.32 |
18.88 |
30.7 |
26.43 |
二、湖南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活动相对滞缓
2008——201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从2009年开始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27.2%,比2008年下降15.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31.2%)低4个百分点。
表6 2008——2013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数 |
||||||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有R&D活动的企业数 |
384 |
400 |
460 |
497 |
591 |
637 |
有R&D活动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
42.50% |
44.20% |
43.00% |
36.60% |
28.40% |
27.20% |
(二)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是反映R&D经费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2008——2013年,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在1.3%上下浮动,2011年降到最低点1.11%, 2013年为1.35%,比2008年还下降了0.07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反映新产品开发的经费投入强度。2013年,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49%,比2008年下降了0.23个百分点。
表7 2008——2013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投入情况 |
||||||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R&D内部支出(亿元) |
63.32 |
82.51 |
113.77 |
141.91 |
187.69 |
215.57 |
R&D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1.42% |
1.38% |
1.32% |
1.11% |
1.34% |
1.35% |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亿元) |
77.04 |
96.38 |
113.82 |
170.58 |
195.11 |
239.15 |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1.72% |
1.61% |
1.32% |
1.33% |
1.40% |
1.49% |
(三)创新基础总体减弱
2011-201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人员中博士和硕士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9862人下降到2013年的9165人,博士和硕士占机构人员的比例从2011年最高的23.1%下降到2013年20.7%。平均每家企业拥有的科技机构数呈下降趋势,2013年为0.25家,比2008年减少0.16家。平均每个科技机构的人数则处于波动状态,2013年为76人,比2008年增加6人。
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科技机构上与中部其他省相比,2013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每家企业拥有的科技机构数为0.25家,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安徽的0.58家,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0.36家相比仍有距离。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每个科技机构的人数除了比江西和安徽略高外,均低于中部六省其他几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平均每个科技机构的经费支出只有1440.58万元,不仅低出中部六省其他各省,而且大幅低于全国平水的2134.57万元。
表8 2008——2013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情况 |
||||||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企业办科技机构数 |
368 |
420 |
471 |
504 |
597 |
581 |
机构人员 |
25690 |
28489 |
33295 |
42672 |
43611 |
44202 |
企业办科技机构经费支出(亿元) |
47.6 |
45.5 |
62.9 |
74.7 |
76.3 |
83.7 |
平均每家企业拥有的科技机构数 |
0.41 |
0.46 |
0.44 |
0.37 |
0.29 |
0.25 |
平均每个科技机构的人数 |
70 |
68 |
71 |
85 |
73 |
76 |
平均每个科技机构的经费支出(万元) |
1292.76 |
1082.91 |
1335.86 |
1481.54 |
1278.33 |
1440.58 |
博士和硕士占机构人员的比例 |
14.40% |
12.60% |
16.60% |
23.10% |
21.10% |
20.70% |
(四)创新产品竞争乏力
201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为4787.59亿元,比2008年的1146.13亿元增长了3.18倍。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收入占新品销售收入比重为4.41%,比2008年的13.62%下降9.21个百分点。
表9 2008——2013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情况 |
||||||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
1146.13 |
1773.15 |
2350.13 |
3149.29 |
4046.50 |
4787.59 |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25.61% |
29.70% |
27.29% |
24.60% |
28.97% |
29.89% |
新产品出口收入(亿元) |
156.15 |
86.22 |
115.9 |
168.25 |
153.58 |
211.2 |
新产品出口收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
13.62% |
4.86% |
4.93% |
5.34% |
3.80% |
4.41% |
201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9.8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91个百分点,是中部最高。但是新产品出口收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4.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92%和中部平均14.71%,为中部最低。
(五)创新能力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3年,全省各市州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达的长株潭地区创新能力较强,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发展比较落后。自主创新投入强度上,长株潭三市有R&D活动的企业占全省总数的48.8%,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总量的66.2%,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占全省总数的45.6%,科技机构人员占全省总数的70.2%,其中博硕的人员数占全省博硕人员总数的83.1%。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长株潭地区也是领先于其他地区。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总额的49.8%,专利申请数占全省专利申请总数的71.8%。除了长株潭地区外,环洞庭湖的岳阳、常德、益阳紧跟长株潭地区其后,其中,在新产品销售收入上,仅岳阳市就有1004.98亿元,占全省的21.0%。而张家界、怀化、湘西却大大落后于其他地区,其中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三市合计16家,仅占全省总数的2.5%,新产品销售收入三市合计22.84亿元,仅占全省总额的0.47%。
三、提高湖南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在中部六省中,湖南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有一定的优势,但跟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当前,经济发展趋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本文通过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旨在积极推动全省自主创新进程。
(一)优化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
科学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犹如企业发展中的“矛”与“盾”,攻守兼备,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因此,需要努力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确保企业巨大的研发投入以及自主创新的成果能否顺利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加强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工作,推动原始性创新,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优势领域加强集成创新。以激发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为重点,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保护企业研发技术、开创品牌的积极性。鼓励各方面建立对专利技术进行深度开发的各类公司,以提高各个领域利用专利的效率。
(二)加大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积极作为,激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通过资金的直接投入、补贴、税收减免、政府优先采购等资金和政策杠杆,支持湖南的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实现产业化,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其中重点支持企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重大自主创新项目,支持非传统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开展自主创新,鼓励、支持湘西等落后地区结合本土实际,通过积极开放的对外交流、共享共用等方式来实现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也能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的行业结构陈旧、区域结构失衡等问题。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
加大建立配套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是稳定科技队伍、吸引优秀人才的关键。政府、社会和企业多方合力,建立和完善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政府可以结合企业的自身需要,通过相应的人才计划与政策支持,吸纳科研人才进入和留在湖南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鼓励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奖项,对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创新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机制,支持企业探索更加灵活的薪酬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激励政策,实行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技术折股等措施,使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报酬。引进、集聚和用好一批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培育企业自己的科技创新团队,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在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技术改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科研机构和高校有着丰富的R&D资源,是重要的科研基地,而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因此,应该多管齐下,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特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近年来,企业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不断拓宽研发方式,但企业创新的主要技术支撑仍是企业自身或企业集团,产学研合作优势仍有较大发挥空间。湖南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很弱。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人才、设备优势,促使其与企业密切合作,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鼓励企业按照自己的需求,用各种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帮助企业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企业的研发项目只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均应有机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对于申报省级技术创新计划项目为产学研结合的应优先鼓励;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础设施,以建立稳定的产学研结合关系。
(五)引导企业创新的自发投入
自主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自身是否具备和愿意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因此,要通过外部环境的优化、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引导湖南大中型工业企业转变观念,自发地投入企业的自主创新。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发掘和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让他们能勇挑国企大梁,带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资金与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企业自身则应该重点去培育企业的创新文化,让这种文化为企业创新带来强大而持久的思想和文化动力。企业应该积极培育科研团队与研发机构来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开展长期的攻关和积累,形成核心和关键技术。面向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搭建大型科研仪器、科研实验基地、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成果转化等开放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提供服务。
承办:社科处
执笔:彭 雅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