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18年湖南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今年形势展望

决策咨询01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1-28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8年,全省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诸多风险和挑战,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紧咬战略目标不动摇,科学施策、攻坚克难,全省工业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结构继续优化升级,新动能持续成长,稳中向好的态势延续发展。

  一、2018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

  (一)生产保持中高速增长。2018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回望历史轨迹,2012年以来,全省规模工业增速分别为14.6%、11.6%、9.6%、7.8%、6.9%、7.3%和7.4%,2016年增速创历史新低,2017—2018年稳中有升,全省规模工业增速在“L”型右侧中低位波动运行,呈现下有底上有顶的平稳运行特征。

  (二)企业效益总体提升。1—11月,全省规模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5%;盈亏相抵后,整个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8%,增幅比主营业务收入高5.3个百分点。从收入成本率看,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34元,同比减少0.03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09%,同比提高0.24个百分点。从行业看,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对整个规模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居前三位,利润分别增长54.7%、92.6%和44.0%,3个行业合计拉动整个规模工业利润增长1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79.8%。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经营效益提升明显,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5%,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5.6%,增速均高于整个规模工业。

  (三)装备工业发展较好。2018年,在全省规模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比整个规模工业增速高出4.5个百分点 ,约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5.5%。主要构成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5.8%,拉动增长1.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5.3%;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4%,拉动规模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0%;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2.3%、9.7%和7.7%,均拉动增长0.3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9%,拉动增长0.2个百分点。另外,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2%和3.0%。

  (四)消费品工业稳定增长。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民生性消费品工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是支撑全省工业增长的可靠力量。2018年,在全省规模工业中,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和5.9%,均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贡献率均为4%左右。在体量相对较小的其他行业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长20.4%,拉动规模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8%,纺织业增长7.9%,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4.5%,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3.0%,家具制造业增长5.0%。另外,烟草制品业增长4.8%,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增长8.0%,拉动规模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

  (五)产业升级稳步推进。中高端产业发展态势好。在全省规模工业中,2018年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1%和18.3%,增长速度明显领先制造业和整个规模工业,六大重点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5.5%,低于整个规模工业。中高端产品生产快速增加。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5.9倍,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增长2.1倍,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倍,机床数控装置产量增长30.9%,电子工业专用设备产量增长85.5%,硬盘存储器产量增长27.4%,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0%,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产量增长18.8%。

  (六)集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园区充分发挥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主要载体和窗口作用。2018年,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含省级工业集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比整个规模工业快1.5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9.7%,集聚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七)非公经济活力较足。2018年,在全省规模工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比整个规模工业快0.4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上半年非公有制经济增速持续低于全部规模工业;下半年,随着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精准帮扶政策红利的显现,增长速度明显回升,并逐步领先全部规模工业。其中,非公经济占主导的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6%和15.3%。1-11月,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0%,比全省规模工业高0.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2.5%,比上半年加快1.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91%,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06元,同比减少0.21元。

  二、2019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

  从发展外部环境和全省工业运行现状分析,2019年全省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和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需要清醒认识,迎难而上,积极应对。

  (一)有利条件

  1.稳中向好大势明朗,增长有内需保障。2018年,全国GDP比上年增长6.6%,同比略有减缓。尽管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但增长质量稳步提升,长期向好的大势没有变,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能够为工业经济以及其他产业平稳增长提供良好支撑。近些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深化改革创新,持续调整优化结构,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扩大有效供给和依托巨大的内部市场需求上,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升了经济增长韧性,扩大了回旋空间。我国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积累和丰富了宏观调控经验,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处惊不变、未雨绸缪,岁末年初之际,我国已经开始为实现2019年经济平稳增长,打基础、作铺垫,有条不紊地开展系列安排。在促进国内需求方面,从2018年四季度开始,国家发改委对基建审批快马加鞭,将有效促进一批重大项目及早开工建设,形成有效投资需求,稳住汽车家电等热点产品消费措施也在酝酿制订中;在资金保障方面,财政部表示要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支持重大在建项目建设;同时,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加快地方债发行节奏,支持重大在建项目建设和补短板。在营造宽松环境方面,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企业负担,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破解束缚企业手脚的制约,防止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必要干扰。可以预见,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组合拳的精准出击,我国工业经济以及其他产业经济平稳增长有基础、有条件、有保障。

  2. 行业发展不乏亮点,增长有较强支撑。近些年,全省认真落实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任务,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些行业发展出现阶段性回落,如采矿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等行业增速明显回落,但装备制造业、与居民生活相关紧密的消费品工业增势良好,全省具有后发优势的汽车、电子、医药等工业增长迅速,全省工业发展不乏亮点,有力支撑了全省工业的增长。从全国整体看,在汽车行业增势放缓、竞争加剧,电子、医药等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大环境下,随着我省这些行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具有的后发优势逐步减弱,但在短期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水平,能够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提供强力支撑。

  3.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增长有动力源泉。近些年,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品市场需求结构不断变化,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经过市场和发展环境变化的锤炼和洗礼,工业企业清醒认识当前形势,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强,不再简单地把增长建立在量的扩张上,而是加紧内功修炼,注重产品创新,提升制造技术水平,走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这一转变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韧性。增长质量不断提升在多个方面得到反映,如高技术产业、高加工度工业增长领先整个工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提升;如适应市场需求的汽车、电子等行业增长迅速等。经济增长不仅是量的简单扩张,也是质的不断提升。2018年,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38.1%,比整个工业投资增速高5.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有投资的企业,把设备升级改造、新产品开发列为最主要的投资方向,选择比例分别为64.5%和40.0%。企业技术创新蔚然成风,自我改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为全省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动力源泉和必要条件。

  4.骨干企业生产持续回升,带动作用增强。2018年,在全省规模工业中,大型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整个规模工业快3.6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大型企业生产增速呈现明显的下滑触底再大幅回升的过程,其中在2012—2016年期间,生产增速始终在整个规模工业下方运行,2016年为3.4%,为阶段性低谷水平;2017年大幅回升至9.7%,并在整个规模工业上方运行,2018年延续回升趋势。大型企业是整个规模工业的骨干力量,产业关联广,带动发展作用突出,生产增速回升将对整个规模工业平稳增长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二)主要不利因素

  1.有效供给能力有待提升,不少微观主体感到市场需求不足、订单难寻。虽然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但产业总体仍处在中低端水平、结构不够优化,在市场总需求适度增长、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少企业感到需求不足,面临订单难寻的困难。2018年四季度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调查(以下简称“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在生产能力未充分发挥的企业中,有54.2%的企业反映“产品需求减少,订单不足”,24.1%的企业反映“产品竞争力不足”,说明全省规模工业的整体有效供给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企业资金状况总体偏紧,投资意愿不强,应收账款增加。总体上,全省工业企业的资金状况偏紧,从四季度的专项调查结果看,反映四季度资金充裕的企业仅占3.2%,主要是银行贷款门槛过高、手续繁杂、条件苛刻,有效抵押资产不足,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等三大原因造成融资难。资金状况不佳问题的存在,不仅增加了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难度,同时也影响了企业后续发展。在对投资的影响方面,专项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四季度没有投资的企业中,55.8%的企业反映是“没有好项目”,32.8%企业反映“资金不足”,占比居第二位;对于2019年一季度投资计划,预计同比增加的企业仅占11.8%,持平的占75.3%。资金状况偏紧也造成了货款支付拖延和数额增加,2018年11月底,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2.9%,总额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12.6%,占比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3.企业经营效益优劣不均,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在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经营效益稳步提升的同时,也存在不少企业盈利稀薄甚至亏损的现象,企业经营效益优劣不均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2018年前11个月,经营亏损的规模工业企业达1147家,亏损面为7.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45.1%。在盈利企业中,盈利不均的现象也比较突出。盈利额在15万元以内的企业有1821家,占11.3%;盈利额前20家企业,利润总额占整个规模工业的28.5%;盈利额前200家企业,利润总额占整个规模工业的49.5%。

  4.企业发展预期趋向谨慎。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评价2018年四季度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数的36.2%,预计下季度(2019年1季度)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占33.1%,环比下降3.1个百分点。从2018年1—4季度的调查结果看,预计下季度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占比指标分别为40.6%、36.6%、36.7%和33.1%,总体呈现不断走低的态势,显示企业发展信心有所降低。

  (三)2019年走势判断

  综合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初步判断2019年全省工业经济增速将继续在“L”型右侧中低位围绕7%波动运行,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如果没有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注入,全年增速在2018年的基础上继续提升的可能性不大。对于具体走势的预测,由于相关政策措施存在时滞效应,加之中美贸易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预期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走势。

  三、几点建议

  (一)着力在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吃准吃透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导向,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链建设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紧咬目标不放松,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抓,以大吸纳、大集聚赢得大机遇,促进大发展。对招商绩效的评价,要创新工作思路,不仅要看引进的项目数量,更要看是不是引进了全国乃至全球行业上榜企业,是不是引进了重大龙头项目等具体事例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以龙头企业、龙头项目来带动产业的关联发展,为工业经济增长注入持续有力的增长动力。

  (二)着力在深化改革、降低企业成本上取得新突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及各地围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纷纷出台了地方措施和工作方案,这些举措大多围绕降低企业税负、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电力成本等方面展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下阶段,随着各项改革迈入深水区,要加大力度在降本减负、促进发展上取得更大成效。如用能用电价格,以及随用能用电、经营性收入征收的各项税费附加、基金之类的税费,在地方权限范围内能低则低。通过不断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营造更强的区域发展竞争力和更优良的营商环境,增强湖南汇集各路资源要素的吸引力。

  (三)着力在产业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链上取得新突破。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和核心区域,加大招商力度,做大存量、培育增量,推动湖南工业在转型升级中稳占制高点。在“长株潭”地区,要加快打造集成电路和消费性智能电子制造、汽车整车及关键部件、先进装备、高性能电池、运动型飞机及无人机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发挥全省产业龙头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长株潭”周边地区,加快实施工业对接和配套发展,提升产业协作水平。在“湘南”地区,进一步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发展能力,打造小电子和轻纺工业发展新洼地;提高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水平,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在“大湘西”地区,立足资源环境特点,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制造、特色绿色食品等产业。行业培育要专心专意,一抓到底,突出重点,形成合力,抓出成效。

  承办:工业处
执笔:张吉世
核稿: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