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决策咨询23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9-0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投资),不断加强“三基”工作,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全省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装备技术水平、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城乡面貌等均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省上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致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成效日益显现,为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增强动能。

  一、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驱动能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投资规模持续扩大。1950-2018年,全省累计投资22.04万亿元,年均投资3194.21亿元,年均增长15.7%,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动能,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为迅速扭转“一穷二白”状况,全省千方百计加大投资。1950-1977年,全省累计完成投资255.52亿元,年均投资9.13亿元,年均增长10.6%,建成了一批生产与生活所急需的食品、煤炭、电力、纺织、机械、石化、建材、有色、钢铁、电子、医药、烟草、交通、邮政、电信、广播、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有效保障了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步入正轨和较快发展,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全省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投资体制、投资主体、资金渠道、管理方式等发生根本性转变。面对“文革”后“百业待兴”现状,全省投资快速增加。1978-2011年,累计投资56825.93亿元,年均投资1671.35亿元,年均增长21.4%,成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投资增长最快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高度重视投资结构和质量效益,投资保持了平稳增长。2012-2018年,全省累计投资163341.12亿元,年均投资23334.45亿元,年均增长10.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投资一直是全省增加社会资本存量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是驱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动能。1952年,全省资本形成率为5.9%,到1959年迅速攀升到39.6%,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快速扩大,经济基础迅速增强。1978年,全省资本形成率为28.9%,2011年快速上升到55.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深入发掘内需潜力,经济增长向投资、消费协调发展转变。资本形成率在2013年攀升为57.1%,达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峰值,此后稳定保持在50.9%-54.6%区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45%-60%区间,基本形成了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性互动的“双轮驱动”发展大格局。

  二、投资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稳步壮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速度和效益的改变,一、二、三次产业经济稳步壮大,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

  从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比重下降,地方项目投资增长较快,占比上升。1978-2018年,全省中央项目累计投资7478.54亿元,年均投资182.4亿元,年均增长12.4%。其中,2018年全省中央项目投资461.5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比重比1978年的21.9%下降19.9个百分点。1978-2018年,全省地方项目累计投资21.02万亿元,年均投资5126.83亿元,年均增长21.4%。其中,2018年全省地方项目投资2.3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98%,比重比1978年的78.1%上升19.9个百分点。

  从城乡区域看,农村投资较快增长,城镇投资高速增长,占比大幅提升。1950-2018年,全省农村累计投资1.27万亿元,年均增长10.1%,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和乡村面貌发生显著改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开,农村农业投资焕发生机,第一产业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升,有效促进了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1950-2018年,全省城镇累计投资20.77万亿元,年均增长18.9%,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和新型工业化基础条件快速改善,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全省城镇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从1950年的17.5%大幅上升到2018年的96.6%。

  从产业投资结构看,1978-2018年,全省一、二、三次产业分别累计投资7420.36亿元、85667.65亿元和125379.43亿元,一、二、三次产业平均投资结构为3.4:39.2:57.4。其中,1978-1988年,一、二、三次产业分别累计投资103.02亿元、251.61亿元和352.06亿元,平均投资结构为14.6:35.6:49.8。1989-1999年,一、二、三次产业分别累计投资302.02亿元、1452.6亿元和3310.55亿元,平均投资结构为6:28.7:65.3。2000-2018年,一、二、三次产业分别累计投资7015.32亿元、83963.44亿元和121716.82亿元,平均投资结构为3.3:39.5:57.2。全省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从1978年的17.2:47:35.8调整为2018年的3.4:33.8:62.8,一产业投资占比逐步下降,二产业投资占比先降后升到趋稳,三产业投资占比在波动中持续上升,是全省投资的绝对主体。

  随着投资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有效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全省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调整升级为2018年的8.5:39.7:51.8,一产业经济占比大幅下降,二产业经济占比趋稳,三产业经济占比大幅提升,全省现代化产业经济结构逐步形成。

  二产业投资的较快发展到趋稳有效促进了全省工业化进程。1978年以来,为迅速摆脱发展困境,尽快建立现代化产业结构,全省将有限财力投向现代工业部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1978-2018年,全省工业累计投资8.32万亿元,年均投资2029.27亿元,年均增长20.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培育壮大新动能,2012-2018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8.4%,呈现出结构加速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有效推动了制造业装备水平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1.6%,产业经济逐步朝着高端化、现代化方向迈进。目前,全省航空、北斗导航、高铁、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电子通讯、专用机械、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雏形,体系完整、配套齐全的产业系统正在形成。

  三产业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快速带动了三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2018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8%,比1978年提高33.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全省人民共同努力下,湖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逐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固定资本资产,对夯实产业经济发展基础、改变三湘大地贫穷落后面貌、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50-2018年,全省基础设施累计投资56247.86亿元,占同期全部投资的25.5%。

  1950-1978年,全省基础设施累计投资74.05亿元,占同期全部投资的26.9%。新中国成立初期30年,全省大部分地区交通闭塞,铁路仅有粤汉、湘桂、浙赣线通过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仅有3142公里。电力供应及通信设施严重缺乏,燃气生产和供应处于空白,社会公共服务非常落后。为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从“一五”、“二五”时期开始,全省重点加大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修水利,新建和修整一批水库、农田,不断治理洞庭湖和三湘四水,1950-1978年,全省交通运输累计投资35.56亿元,兴修水利投资18.76亿元,分别占同期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48.0%和25.3%。

  1979-2008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全省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电力不足、环境不美等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省实施以“固本强基”带动经济发展战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点加大水利防洪、高速公路、铁路、城乡电网改造、城镇公共设施等建设。1979-2008年,全省基础设施累计投资8779.04亿元,占同期全部投资的30.62%。

  2009年以来,全省开始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2009-2018年,全省基础设施累计投资47394.77亿元,占同期全部投资的24.8%,年均增长10.7%。10年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前60年总和的5.4倍,占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84.3%,全省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功能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8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6.02%,比1978年提升44.5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1个百分点。

  投资使能源“瓶颈”解除。1950-2018年,全省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投资9131.02亿元,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16.2%。重点加强了水电、火电电厂和城乡电网建设,加大了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力度,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电力工业体系和城乡供气供水体系,显著改善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条件。先后建成了五强溪水电站、柘溪水电站、凌津滩水电站、江垭水电站、长沙湘江水电枢纽,以及长沙电厂、鲤鱼江电厂、湘潭电厂、华能岳阳电厂、金竹山电厂和株洲电厂等能源基础设施。加快了城乡电网改造,建设了五强溪500KV送变电工程、五强溪220KV和石门220KV送出工程、桃源漳江220千伏变电站等。城镇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建设、管道燃气的生产和供应网络全面建成运行,全省基本普及了居民自来水和燃气供应。

  投资使交通不畅状况得到缓解。1950-2018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投资17873.19亿元,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31.8%。其中,1978-2018年累计投资1.77万亿元,年均增长20.1%。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不断加强铁路、国道省道公路、高速公路、通村公路、水运、航空及交通运输电气化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建成,交通不畅状况明显缓解。先后建成湘黔、石长、渝怀、洛湛、武广、沪昆等铁路运输体系,进入高铁时代;建成长沙1、2号地铁线,长沙磁悬浮,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城市交通,进入地铁时代。截至2018年,全省建成铁路营运里程5021.02公里,铁路电气化率78.9%。公路建设日新月异。截至2018年,全省建成公路通车里程24.0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724.57公里。全省14个市州全面联通高速公路,“七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高速力量”,高速公路已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通道,成为沿线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走廊。全省行政村全面联通公路,农村交通面貌大为改观,通村公路总里程稳居全国前列。水运运输网络基本建成。长沙新港、岳阳城陵矶港、衡阳千吨级码头及株洲永利港千吨级集装箱码头等工程全面建成,通江达海能力明显增强。长沙黄花机场、衡阳、邵阳、常德、张家界、永州、怀化等7大民用通航机场全面建成营运,空运条件持续改善。

  投资使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1950-2018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累计投资2622.37亿元,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4.7%。重点加强了城乡广播、电视、电话网络扩容改造、移动电话网络升级和互联网络建设,实施了京汉广光缆湖南段、福杭贵成光缆湖南段、呼和浩特—北海光缆湖南段,湖南移动GSM扩容工程,建成湖南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交换平台为主体的通讯网络,形成以长沙为中心,覆盖全省,连接国内外的门类齐全的邮电基础通信网络体系。全省接入网络基本实现光纤化,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在全国领先。随着信息传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经济蓬勃发展,湖南在通往信息网络强省的道路上稳健前行。2018年,全省实现邮政业务总量(2010年不变价)248.2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电信业务总量(2015年不变价)2474.65亿元,增长166.5%。2018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48.1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302.61万户,增长12.8%;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1635.32万户,增长23.3%。

  投资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不断增强。1950-2018年,全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26621.28亿元,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47.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不断加强洞庭湖治理和湘资沅澧四水治理,加强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保安、城市防洪、湖区平垸行洪、库区移民建镇等工程建设。兴建一大批防洪骨干工程和水源工程,不断加强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始终把改革作为加快水利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丰富和发展治水理念,大力推进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不断夯实农村水利,努力扩展城市水利,更加注重生态水利,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了有力支撑。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提高,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先后建设涔天河、毛俊等47座大型水库工程。洞庭湖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洞庭湖防洪排涝效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显著增强。四水流域治理步伐逐渐加快,防灾减灾体系日趋完善。供水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着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解决。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立,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投资快速增长,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转变。2012-2018年,全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17.9%,比同期全部投资增速高7.1个百分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湘江保护和治理持续推进,建成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91处。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不断加强和改善公共设施建设,城市扩容提质快速推进,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建设和旧城区背街小巷的提质改造等投资加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环境美化和保护设施建设稳步提升。

  四、教科文卫投资不断扩展,民生和居住条件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过不断实施科教兴湘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全省呈现出教育事业优先、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文化艺术百艺振兴、广播影视创新突破、卫生体育长足发展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更为注重民生和居住条件改善,民生工程投资大幅增长。民生服务系统,包括住宅、商店、餐饮、宾馆、医院、学校等建设不断提质和完善。2012-2018年,全省民生工程投资年均增长28.9%,比同期全部投资增速高18.1个百分点。

  教科文体娱建设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先后新建和改扩建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湘潭大学、吉首大学,以及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湖南省新华书店、湖南省图书馆,贺龙体育场和贺龙体育馆、郴州球类训练基地、岳阳湖南国际龙舟竞赛基地、常德柳叶湖水上训练基地,长沙世界之窗,湖南广播电视中心等一大批教科文体娱重大项目。截至2018年底,全省建成普通高等学校109所,在校研究生8.59万人,在校大学生132.68万人,在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36.03万人,在校中等职业教育学生65.82万人。全省全面实现小学、初中普通义务教育。通过大规模合格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8%。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6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高达99.5%以上。文化旅游投资持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推动文化及相关领域投资持续增长。旅游经济持续繁荣,景区投资建设大步前进。2012-2018年,全省公园和旅游景区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9.8%。

  卫生医疗水平显著提升。健康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条件。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先后建成中南大学湘雅一、二、三医院、省肿瘤医院、省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截至2018年底,全省建成卫生机构55470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4.9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10.1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3.4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7.18万人,基本实现了基本医疗全境全覆盖。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城乡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程,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全省城镇以单位为主体、农村以农户为主体,大力新建和改善城乡住房。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加速改善。为更好地保障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问题,全省从1994年起开始实施“安居工程”。20多年来,全省建设了大量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性住房,实施大规模的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城区、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有效解决了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1995年,全省实施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1995-2018年,全省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28959.90亿元,年均增长20.8%;商品房屋销售面积75269.39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9.8%;商品房屋销售额29900.15亿元,年均增长29.8%。随着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居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3.9平方米,提高到1995年8.8平方米,再提高到2018年的46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10.5平方米、1995年1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64平方米以上。

  五、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

  改革开放前,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其他主体投资比重较低。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被激发,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投资“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形成。1978-2018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累计投资7.37万亿元,年均增长18.1%;非国有经济投资14.64万亿元,年均增长22.2%,高出国有投资增幅4.1个百分点,成为全省投资的主要力量。2018年,全省非国有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1978年的27%提升到68.5%,而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投资占比则由73%下降到31.5%。

  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了融资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从财政资金来看,1985年以来,全省全面推行拨改贷,投资效益明显改善。1978-2018年,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累计1.16万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5.3%,年均增长13.7%。其中,2018年国家预算内资金618.97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3.8%,比1978年的51.9%下降48.1个百分点。

  从国内贷款来看,1979年以来,银行开始开展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业务,信贷投资比重逐步提高。1988-2018年,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累计2.24万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0.2%,年均增长16.9%。

  从利用外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以来,全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宽吸收外资渠道,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品质和水准,利用外资取得长足发展。1988-2018年,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累计1696.56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0.8%,年均增长17.1%。

  从自筹资金来看,为了发挥地方政府和项目单位投资积极性,进行了大规模的放权让利改革,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中项目单位自筹资金的比重迅速上升。1978-2018年,全省项目单位自筹资金累计15.55万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70.6%,年均增长21.8%。其中,2018年全省项目单位自筹资金0.99万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60.6%,比1978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全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二、三次产业经济布局逐步齐整完善,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全省投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全省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和新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合理扩大有效投资,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投资质量效益,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支撑,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

承办:投资处
执笔:赵敬明
核稿:徐   林
责编:刘   雁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