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省农民食品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2002年第040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4-0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营养状况日益改善,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一、食物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为居民食品消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省由于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一直较为稳定,人均粮食占有量都在400公斤以上。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肉、蛋、水产品以及水果生产均有了快速的增长,2001年人均猪牛羊肉占有量为68.5公斤,人均禽蛋占有量为11.6公斤,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1.4公斤,人均水果占有量为28.28公斤,分别比1990年增长1.2倍、1.5倍、1.4倍和2.0倍。
    二、农户恩格尔系数下降,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是反映总体消费水平与结构的主要指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支出在生活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将愈来愈低,使恩格尔系数降低。1990年到2001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664元增加到2299元,收入水平提高使得人均食物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渐降低,恩格尔系数从64.2%下降到52.9%,下降11.3个百分点。
    三、农民主食消费量稳中趋降,而含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价值较高的副食品消费量倾向也十分明显,食物结构逐渐趋于合理。1996年以前主食与副食消费均呈增长趋势,但副食消费快于主食消费,到1996年后主食消费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副食消费仍增长较快,2001年与1996年比较,主食消费下降21.3%,年均下降4.2%,副食消费增长24%,年均增长4.4%。2001年农民人均用于主食消费支出为253.47元,人均副食支出 为449.81元,主食支出只占副食支出的56.4%,出现以副食为主的消费结构。
    四、农民食物消费正逐步向营养型发展,食物营养结构有了改善。营养摄入量主要是指农民对食物蛋白质、脂肪和热量的摄取,它是人们身体所必需的三大类营养要素。我省农户摄入热量一直较为稳定,蛋白质、脂肪摄入量稳中有升,热量与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摄取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对2001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农民人均每日摄入热量2571千卡,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8.6克,人均脂肪日摄入量58克,基本达到营养素供给标准。农民的膳食构成已由原来的以植物产品为主逐步转化为动植物并重型,来自动物的营养素不断增多。摄入的热量中15%来自动物性食物;摄入蛋白质中 18.5%来自动物性食物,分别比1990年提高3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
    五、农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消费习惯正在改变。目前,农民的食品消费呈现多样化,一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食品如水果、奶和奶制品、啤酒等消费逐渐被农民接受,且消费快速增长,2001年人均消费水果26.05公斤,人均消费啤酒1.05公斤,人均消费奶和奶制品0.09公斤,比1990年分别增长2.6倍、8.5倍和8倍。二是粮食消费下降,蔬菜、食用油、肉、蛋、禽、水产品消费增长较快。2001年人均消费口粮278公斤,蔬菜161公斤,食用油9.3公斤,肉类23公斤,蛋类3.6公斤,家禽3.77公斤,水产品5公斤。与1990年相比,口粮消费人均下降13.9%,蔬菜、食用油、肉、蛋、禽、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分别增长3.2%、34.8%、47.7%、63.6%、1倍和1.2倍。三是肉类消费结构正在改变。猪肉消费比重有所下降,牛羊肉消费比重上升,且大多食用新鲜肉,每家每户熏制大量腊肉的现象已不多见。另一方面对人身心健康危害较大的食品消费下降,2001年人均消费烟24.3盒,人均消费白酒3.55公斤,分别比1990年下降28.6%和38.4%。
    六、由自给性消费为主已转变为商品性消费为主。2001年人均食物商品性消费支出为602.69元,人均食物自给性消费为450.46元,商品性消费已超过自给性消费,商品性食物消费支出超过自给性消费支出152.23元。食品消费商品化程度达 57.2%,比1990年的39.1%提高了18.1个百分点。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的粮食、蔬菜两项消费仍以自给部分为主,自给性消费粮食占97.2%,蔬菜占94.4%,但猪肉自给性消费的习惯已发生变化,商品性消费达62.9%,其它食品消费商品化程度达90%以上。
    七、农民在外就餐支出快速增长,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提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外出务工、求学的人数日益增加,农民在外就餐的机会也越来越多。2001年在外饮食支出人均为220.35元,接近主食消费的支出,比1990年人均在外饮食支出增长22.3倍,年均增长32.6%。
    八、食品消费高出全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平均水平。我省农民向来注重吃,从80年代来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一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排名均在前10位。2000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排在全国第六名,其中主食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21位,而副食和其它食品消费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排在第七位和第五位。由于食品结构调整,使主食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副食、其它食品消费和在外饮食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说明我省农民食品消费质量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食品消费由吃饱转向注重吃的质量改善,更加注重食品营养。
    我省农民食品消费得到较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引导农民科学消费,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是消费结构还欠合理,消费观念还需进一步更新。食品消费较单一,如猪肉消费量过大,牛、羊、禽肉、蛋、水产品、豆类等消费较少,奶制品消费量很小,动物性食用油比重过大,而植物性食用油消费比重小。二是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还没有达到营养供给量标准,且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偏低,优质食物消费明显不足。三是低收入农户家庭食品消费不足,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只为全省农民食品消费水平的64%,且摄取热量、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远低于平均水平,存在营养不良现象,身体素质较差,造成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高于中高收入农户。四是恩格尔系数明显高于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明显慢于城镇居民。2001年我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4%,而城镇居民为35%,与1990年比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20.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11.3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下降慢于城镇居民9.4个百分点。这表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消费不平衡,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进入小康阶段,正由小康向更加富裕转型的时期,而农村居民整体上解决温饱问题后,刚迈入小康,且内部发展不平衡。我省农村生产结构还不能满足营养结构改善需要,优质农产品比重偏低。需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食物质量。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对食物品种、食物品质、食物布局进行优化,加快牛、羊、禽、水产养殖业特别是奶畜发展,生产优质畜禽食品。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农民食品消费质量进一步提高。

承办:农调队
执笔:蔡  铨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