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苎麻种植面积扩大“卖难”现象必须警惕
(2002年第098期)
一、麻农生产积极性高,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
近三年来,麻农市场意识不断增强,种麻积极性比较高。不但在品种改良及资金投入方面舍得下大气力,而且还在提高效益上大做文章。麻农认为,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一直低迷,而苎麻价格要比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经济效益好。他们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亩苎麻头年成本为200元左右,以后每年投入不超过100元,产值每亩为1000元以上;而种植一亩水稻需投入110元(早、晚两季),产值只有600元,远远比不上种苎麻合算。虽然目前苎麻价格较低,但只要每公斤不低于4.5元,麻农仍有赚头。苎麻种植易成活,易扩种,新品种、新技术易为麻农所接受,在种植推广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今年我省苎麻种植面积73.33千公顷,比去年增长55.9%。预计每亩单产160公斤;年总产量为17.6万吨。与上年同期比,单产增长3.2%,总产量增长87.0%。
二、苎麻购、销数量增加,但价格下降
1~6月(计划年度),全省供销社系统苎麻收购2987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4.9%。今年新麻收购(生产年度)与上年同期持平,销售比去年同期上升17.7%。苎麻收购的开秤价格每公斤为5.8元,然后逐步降为5.6元和5.2元,至6月下旬已降为4.8元;上半年收购均价比去年同期下降10.8%。上半年,苎麻销售价格每吨在5000元左右,价格略有下降。
三、苎麻产销中的主要问题
(一)苎麻产、销起落大。苎麻是我省苎麻产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种植面积和产量历年来居全国第一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苎麻产销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第一次是1986~1988年,为生产高峰期。1985年,我省苎麻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24千公顷和2.73万吨,1986年增加为73.8千公顷和9.37万吨;1987年分别增加为192.7千公顷和25.3万吨;1988年分别增加为78.2千公顷和11.5万吨。其中,1987年的种植面积、产量和价格均是历史上最高的年份,尤其是销售价格每吨高达16000元。第二次是1990~1993年,为生产低迷期。这一时期,全省苎麻面积和产量分别是:1990年为18.8千公顷和2.52万吨;1991年为11.2千公顷和1.04万吨;1992年为12.95千公顷和1.88万吨;1993年为14.1千公顷和2.36万吨。这一时期的苎麻生产萎缩,种植面积、产量、价格均大幅度下降。其中,收购价格每百公斤降至180~200元。市场供求矛盾突出,麻农纷纷挖蔸毁麻。第三次是2000~2002年,为恢复和加快增长期。这一时期,全省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是:2000年为33.72千公顷和6.62万吨;2001年为47.04千公顷和9.41万吨;2002年为73.33千公顷和17.6万吨左右(预计数)。这一时期,苎麻价格虽然比历史上最高年份要低,但与种植稻谷、棉花相比,还是有一定的优势,所以麻农还是青睐种苎麻,苎麻面积扩大较快。
(二)产销矛盾突出,“卖难”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后,苎麻出口量大大减少,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出口量下降30%之多。而国内麻纺行业对麻纺织品的需求仍然不旺,加上近年苎麻发展较快,产大于销,湖南苎麻一年的生产量可供全国麻纺业一年的需求量。如果市场没有突发性的利好,今明两年我省可能出现苎麻积压和“卖难”现象。
(三)苎麻质量低于上年。今年开春以来,产麻区雨水过多,麻的长势普遍都比较缓慢,头麻收获期,麻杆仍比较浅、皮厚、纤维度不高,严重影响了苎麻的初级产品——精干麻的质量;二麻、三麻也因近期的暴雨受到一定影响。
(四)麻农信息不灵,有盲目发展的趋势。麻农大量种植苎麻,主要只考虑目前价格下的经济效益,生产跟着价格走,价涨生产一窝风,价跌就纷纷毁麻。造成产品多了没人要,产品少了就抬价竞购。苎麻不像棉花等农产品,棉花多了只是价格低一点,还是有人收购,而苎麻多了没及时出售,还存在难保管的问题,吃亏的还是农民。
(五)麻农担心多。一是担心价格下滑迅速。他们担心投入的化肥、农药等成本不能收回,还要上交农业税费以及耽误工时。二是担心保管问题。头麻收上来如果不能及时售出,还存在难保管的问题,从而影响二麻和三麻的生产(5月~11月为打麻期)。三是担心田地调整期短。土地承包延长30年不变,这是中央政策,但具体到乡、村、组,各有各的具体规定,有的甚至五年一变、三年一调。农民担心今年投入成本种麻,来年被调给别人,得不偿失。
四、对发展苎麻生产的建议
(一)发展苎麻生产,应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应按照中央的精神,土地承包30年不变,或在田地调整时作出规定,对种植苎麻的田地不参与调整。
(二)对农业特产税等相关税费,应保持一定年限不变。
(三)建立农村市场信息网络。有关部门应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使农民种什么,心里有数,做到一年早知道,避免盲目生产。
(四)规范收购市场。农产品价格放开后,农户销售方式主要是靠个体户上门收购,一般是随产随销。因此,对外地、本地客商应一视同仁,特别是注重保护外地客商利益,税费收缴不能高于本地客商。发挥主渠道棉麻企业的作用。沟通销售渠道。
(五)尽快实现机械采麻。手工刮制影响苎麻加工质量。加工缺乏劳力,是制约苎麻生产的一个重因素。因此,应大力研究机械采麻的可行性,提高打麻效率。
(六)争取采用股份制方式,筹集资金,以提高麻农收入。
承办:城调队
执笔:蔡月娥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