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群体 他们仍想有个“家”
(2002年第110期)
一、大部分家庭人平收入偏低,生活处于困难状况
由于下岗,没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本就不高的下岗生活费经过扣除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后所剩不多,且有的企业还不能承担其应负担的三分之一,使这部分企业的下岗职工收入更加微薄。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家庭月人平可支配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达72%,其中有不少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200—300元的占10%;300—400元的为6%;只有6%的月人平收入在400元以上。由于收入水平低,高达74%的调查者认为生活处于困难状况,尤其是夫妻双双下岗,再就业比较困难的中年职工家庭,生活更感拮据。如被调查者中一中年男性,母亲双目失明,本人患多种疾病不能劳动,小孩要上学,每月仅靠政府的低保维持生活,度日艰难。
在调查中,59%的感到本人或家里人的就业问题是家庭最大的难题,其中,他们认为无业是家庭困难之源,下岗生活费并非抽薪止沸,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切问题可以解决;有25%的下岗职工认为家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负担不起小孩上学的费用;7%的认为有病无钱医治是家庭的难中之难,昂贵的医疗费用使他们望医兴叹;家庭不团结,夫妻不和是4%的下岗职工家庭突出的问题;还有4%的家庭住房尤为困难,面对几万、十几万的住房,他们无能为力,如某厂一职工家庭,其儿子已到晚婚年龄,因无房子,又没条件购房,至今,无法提及婚姻之事。
二、再就业不到四分之一,年龄、观念、技能是主要障碍
调查显示,300名被调查者下岗后,再就业的69人,占23%,不到四分之一;高达77%的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或无法再就业。
从调查情况看,已再就业的69人中近半数是自谋职业,通过企业,市再就业中心或职介所就业的占25%,还有25%的是经亲朋好友帮助就业的;64%的就业在非国有单位;他们中25%的是被聘合同工、51%的是短期临时工、13%的是摆摊担、打短工等,只有11%的是自办个体或企业;69人中80%的在本市、20%的在省外其他城市谋职;就其收入看,月收入达700—800元的有23%,其中多的上千元、500—600元的为38%、28%的月收入在300—500元之间、11%的收入在300元以下,且时高时低,时有时无,很不稳定。这并不算高的收入,对于多数下岗者来说,却已很自慰,但他们深感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都要比原岗位大得多。
再就业是大多数下岗职工的心愿,而高比例的未就业的原因是什么?从调查情况看,其中42%的认为年龄偏大是主要原因,尤其是45岁以上年龄的人已不符合多数用人单位的条件要求,就业对他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及,文化程度偏低,无专业技能,工作适应性不强是26%的下岗者不好找工作的主要原因,他们经不起用人单位各种考试;还有24%的则是观念的影响或政府一些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不到位,或是劳动报酬太低等原因挫伤了再就业的积极性。其中多数为依恋“铁饭碗”者,他们担心再就业,将失去原单位。少数职工表示,只要企业有一口气,也要“患难与共”,不讲别的,只要人的关系在企业,总有人管,不至于到社会无人问津。也有少数下岗的年轻女工,选择在家充当保姆,料理家务,让家人安心在外打工。
三、多数认为企业关心不够 希望下岗仍有个“家”
弱势群体的需要是双重的,在需要经济救助的同时,也需要精神依托,更需要尊重和理解。在绝大多数下岗职工尚未脱离关系,离岗未离厂的情况下,与其直接关联的单位领导、工会组织、再就业中心对他们的关心程度如何?有何感受?在调查中,50%的感到单位的领导、工会组织、再就业中心都关心和比较关心下岗职工。如玻璃厂的再就业中心对下岗职工逐一建立了档案、对家庭情况进行登记、经常走访了解下岗职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特别困难的家庭给予扶持、经常召开座谈会、进行再就业培训、并定期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还在下岗职工中开展互助互爱活动,使下岗职工感受到虽然离岗了,但企业没有抛弃他们,家依然温暖着下岗职工的心;45%的认为单位对下岗职工的关心只是一般,有的职工反映,领导对下岗职工不是很关心,再就业中心只是代政府发生活费而已,作用发挥不够;10%的则认为原单位对下岗职工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在他们心中下岗职工似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已没有了“家”的感觉,精神无依托。
城市下岗人群在社会转型期间负担了大部分改革成本,他们同时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中间女工多、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比较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是最值得关怀的人群。从社会角度看,这个群体的队伍将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如不妥善解决将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从处境看,一方面他们往往承担着上下两代人的重荷,多数正当中年,备觉艰辛;另一方面,他们处于日益贫困化、边缘化并无力翻身的困境。因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区、企业、都要更加满腔热情地为下岗职工提供帮助,同时千方百计营造一个再就业的良好环境,千方百计做好再就业工作,对这部分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信心百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奔向新的美好生活。
承办:城调队
执笔:王立群 梁己香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