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衡南县工联村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之路

(2002年第112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8-0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衡南县谭子山镇工联村共有338户,1558人,水田1278亩,山地1800亩。该村自然条件差,全村50多个小山头,除了满山的紫色岩风化砂外,寸草不生,水枯田瘦,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也并不优越。但就是这样一个资源条件较差的湘东普通小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之路。

    一、调整成效

    1985年以前,工联村按传统习惯,种点水稻,养点猪、鸡,一直处于极端贫苦状态,1984年人均纯收入仅78元。自80年代中期开始,该村尝试一手抓经济作物种植和规模养殖,逐步将耕地从种双季稻为主发展到以种经济作物为主,2000年以后,全部水田只种烤烟和一季晚稻。与此同时,村集体先后创办了养猪场(每年出栏生猪4000头左右)、奶牛场(羊奶牛78头)、开发果园350亩、稻田养鱼100亩。一手抓工副业发展。先后创办了运输公司、鲜奶加工厂、商场等村办企业。全村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1994年达到1350元,与1984年比较,十年时间增长16.3倍。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情况下,该村农民收入却继续快速增长,2001年达到5300元,比1999年的4500元增加800元,两年时间内增加17.7%。
    二是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前,每年村、组集体经济没有分文收入,是个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2001年村集体纯收入为150多万元,其中奶牛场100万元,养猪场18万元,果园10万元,运输18.9万元,村办商场纯收入8万元。既为国家税收作了贡献,又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较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
     三是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村已实现水、电、路全通,7条总长14公里的村组公路,通到绝大部分农家门口。原有的荒山已改造成植绿化林800亩,种果木林500亩。家家户户改造或新修了住房,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盖的是二层楼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该村村民一门心思搞发展,全村没有打牌赌博等现象,民风淳朴,人心思富,社会稳定,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县的双文明村和湖南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四是全村劳动力没有剩余。该村共有劳动力1000余名,全部在本村就业,并有部分外地人员到该村打工。
  五是村党支部的凝聚力不断增强。该村现有党员79名,村干部19人(包括村办企业负责人),在带领全村致富的过程中,党员、干部一直很好地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特别是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党员、干部不但没有谋一己私利,而是在千方百计促进全村经济更上一层楼的同时,逐步实现了全村老有所养(村办敬老院对“五保”老人免费供养)、病有所医(村办诊所对村民小病全部免费治疗,有大病需到村外治疗的由村里补助5000—10000元)、贫有所扶(对致富速度慢的家庭由村里安排其成员到村办经济实体就业)、幼有所教(初中以下全部免费教育)、学有所奖(凡是考上高中、大学的村里给予奖励)。村党支部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党支部,村总支部书记周兴荣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二、主要经验

    工联村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一个苦苦思索、循序渐进、不断优化、开拓进取的过程。他们紧紧围绕农民增产增收这个目标做文章,根据因事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调优品种,调大规模,调活市场,调强基础,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们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如下五点:
   (一)紧跟市场需求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主要农产品卖难情况,该村把过去水田单纯只种双季稻,调整为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主要是发展烤烟生产。从2000年开始,全村1278亩水田全部改种烤烟,烟叶亩产达到320余斤,每斤均价6元,这样每亩烟叶收入为1900—2000元,除去种植成本300多元,实际每亩烟叶纯收入1600元左右。
    (二)坚持科技兴农,发展产业化经营。养殖业方面,生猪养殖全部实现品种优良化,并不断改进养殖方法,实现科学养猪。种植业方面,烟叶生产中,家家户户坚持科学种烟,家家户户自建烤房加工,由村集体统一与长沙卷烟厂建立产销合同关系,严格按订单农业组织生产,走出了一条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三)高度重视规模经营效益。2000年以前,先后对烤烟种植、果园开发、生猪和鱼的养殖实行规模经营。2001年,为促进畜牧业的优化升级,又把发展奶牛业作为加快发展新兴畜牧业的重点来抓,先后引进良种奶牛78头,建立了一个养殖、产奶、加工、销售相配套的奶牛场。规模之大,效益之好,是当地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一头奶牛一天可产奶40斤,当天加工可灌装100杯杯装奶,定点供应给本县学校、单位,一天销售额在5000元左右。
    (四)走“滚雪球”式的发展路子。该村是由发展运输服务业开始进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在运输服务公司已成为带动全村农业整体效益的龙头企业。当初由17个农民组成板车队进城搞运输,3个月后板车队上交村里3600元管理费,极大地激发了乡亲们靠艰苦奋斗致富的热情。接着又东拼西凑,添置了100部胶轮大车,再接着又买回来村里第一台汽车、第二台汽车,以后逐年滚雪球发展到26台,成为衡南县的第二汽车运输公司,2001年获纯利18.9万元。由于这个村办龙头企业的资金积累和资本转换,全村又相继办起了商场、奶牛场、果园等一批企业。
    (五)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先后拿出56万元资金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水利设施不行,村里就发动群众整修了80多处山塘,修通了14华里环山渠道,架起了880米长的空中渡槽,在村上三个最高山头修起了三个饮、用水分开的大水池,建立了三个电力排灌站,使这个过去容易遭受干旱的地方,变成了水旱无忧的山村。正是这些农业基础设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才使得农业结构调整能够顺利进行,无论种什么养什么,都能从改变了的生产条件上得到益处。

     三、几点启示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领导班子。全村79名共产党员、19名村党支部成员、村委会成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坚强领导集体。就是他们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带领群众致富的一个举措,长期坚持,痴心不变。村总支部书记周兴荣当年带领农民板车队进城抓收入,将承包第一台汽车所赚的2.5万元全部交给村上,组织村民搞好水、电、路三通,改种水田为烟叶生产,都是他带领一班人跑市场、搞活经济的结果。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有一条明确的发展思路。目前,一些地方在调整中遭遇“一调就多”、“一调就怕”、“一调就烦”的尴尬,跟风跑,结果很不理想,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发展思路不明确。工联村根据因地制宜和因事制宜的原则,紧跟市场变化,结合本地自然资源、劳动力情况等具体条件,坚持农民的自主调整,并把看准了的项目抓在手上,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不打乱仗。由此可见,在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上,发挥农民自己瞄准市场、拿定主意的主观能动性固然重要,但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组织怎样加强引导、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农民找到适合自己的生产模式,让他们逐步走上自主调整、创新调整的道路同样十分重要。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有一支能征善战的致富队伍。产业结构调整不是几个人小打小闹就能成大气候的,一定要有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觉参与、积极投入,才能在一个村乃至一个更大的地域形成规模的影响力。工联村就是这样,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一批致富能手涌现出来了,因而使产业结构调整得到健康发展,村民都从调整产业结构中得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发展致富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
承办:农调队
执笔:周凯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