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流失新趋向
——对衡阳市教师流失现象的调查
(2002年第136期)
一、教师流失现象逐渐升温
衡阳市教师流失现象,在90年代初,也曾出现过一次高潮。据一些教师回忆,当时受社会上一些下海、淘金热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队伍开始浮躁,许多教师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根据自己的实情,盲目下海,跟风南下,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近年来,教师流失情形有别于90年代初期,即不再是盲目外流,而是有的放矢,而且,流失的大多是高素质的优秀骨干教师,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中级职称的骨干教师。据衡阳市教育局一名同志透露,近年,全市每年流失骨干教师100多名,其中某县近5年来就流失骨干教师累计达150多人,相当于流失了一所县民办中学的教师。全市各县(市)、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教师流失。
二、造成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是待遇问题。衡阳市教师现在基本上发的是"裸体工资",很多福利待遇落实不到位,一些县、(市)、区还自立名目,扣减教师工资,造成教师待遇与沿海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就是和湘北地区比,也有很大差距。二是用人机制问题。据衡阳市教育局人事负责人介绍,衡阳市的学校已有两年没加编,除政策性安置外,学校想要老师,进不了编。在利益分配上,还是吃"大锅饭",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劳动得不到等价认同。有些教师不能正式办手续调走,便请假、停薪留职,甚至不辞而别。如常宁市一位公办学校语文教师,去年被一家民办学校相中,以高薪为诱,将该老师从学校挖走,现年薪达7万元,妻子也同时被安排在学校工作,学校还分配给他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这样优越的条件,能有几个不动心。该教师原在常宁某学校教书时,月工资不足1000元,一年下来,不过1万元收入。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那么"唯利是图",把经济待遇放在第一位。衡阳县某中学一名教师,去年要求办停薪留职手续,因为浙江一中学要调他去。为何要走?他只抛下一句话,“精神不舒畅,就因为这个”。之前,他曾去过浙江那所学校,非常喜欢那里的气氛,而看不惯本校个别领导的一些作风。
要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保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衡阳市教育教学质量、高考升学、素质教育虽然一直居全省前茅,但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承办:城调队
执笔:蔡月娥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