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收费价格提高后医院药品价格依然高企
(2003年第183期)
去年10月份,湖南省医疗服务收费价格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今年1-9月份,全省医疗保健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68%。主管部门和广大居民企盼医疗收费价格大幅上涨后医院药品价格能够下降。经过一年实践,从长沙市、邵阳市、常德市城调队对省人民医院、湘雅附三医院、金沙医药公司、九芝堂医药公司、邵阳中心医院、宝庆大药房等单位的调查来看,居民生活中“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老百姓感觉医院“收费价格高涨,药品价格难降”的问题突出。
一、医院的医疗收费、药品价格齐涨,居民反映强烈
(一)医院药品价格仍在攀高
据长沙市调查,今年以来,医院中成药价格上涨5%,西药价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据对邵阳市中心医院调查,自去年10月份以来,该医院大部分普通药品虽然没有进行调整,但对295种新特药品价格进行了调整,其中有183种药品价格上调,只有112种药品价格下调,涨价品种与降价品种的比率为1.63:1,其中涨幅最大药品是河北长大出厂的爱西特,其价格由每瓶(0.3X100s)30元上涨到52元,上涨幅度为73.3%。更为老百姓难以理解的是,药品生产厂家专门销往医院的药品,在品质和成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仅在药品的包装、计量等规格上作一些适当的改变,价格就随着调整,存在着变相的涨价。老百姓对医院药品价格是雾里看花,感觉医院药品价格的门槛仍然很高。
(二)医院药品价格明显高于药店价格
从长沙市对医院和药品超市几个品种的调查来看,医院药品价格明显高于药品超市。甘草(一级)每公斤药店均价为58.5元,医院均价为74.5元;党参(一级)每公斤药店均价为70元,医院均价为92元;盐酸泰必利(100片)每瓶药店均价为12元,医院均价为25元;牛黄解毒丸(12片小袋装)每袋药店均价为0.325元,医院均价为0.96元;板蓝根冲剂(10g×12块)每盒斤药店均价为3.74元,医院均价为9.5元;胆维他(21毫克×12粒)每瓶药店均价为21元,医院均价为元23.84;桂枝茯苓胶囊(0.31毫克×100粒)每盒药店均价为48.5元,医院均价为59元;从常德调查的城区两家医院的药品价格看,医院的药品价格绝大部分高于药店价格。如:株洲产妇科千金片、成都地奥心血康、80万单位青霉素钠针剂、氨苄青霉素针剂等价格分别为每瓶10.9元、每盒8.8元、每支0.56元、每支1.39元,分别比药店价格高出25.3%、39.7%、12%、15.8%。邵阳市调查的湖南科伦(250ml)糖盐水超市每瓶1.5元,而医院为3.4元。
(三)医院的医生开处方有高招
为了节省药品价格高出超市而造成的多余消费开支,老百姓存在“看病在医院,买药在超市”的现象。医院针锋相对,为免于患者购药收入流失,采用不与超市药品相碰撞的办法,也就是说,有些药品在医院开出的处方,只有医院才有购买,药品超市没有购买,有的医生开出的是英文名称处方,这一现象在医院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邵阳有一患者在医院看病后,医院开出的处方为“千千灵口服液”,患者到老百姓、松龄堂药品超市后才发现无此药购买,只得回到医院购买。
(四)老百姓对医院药价偏高反映强烈
为了解老百姓对药品价格的感受,邵阳市城调队随机抽样调查了50名在医院或在超市买药的市民,其结果是:在50名被访者中,有90%以上的回答是医院的药品价格太高,而且大大高过超市的药品价格。老百姓有病不得不求助医院,而医院开出的处方药品价格难以承受,一个小小的感冒,上医院不花上100多元钱,简直就出不了门。虽然居民普遍对医院药品价格偏高难以忍受,但对此没有办法。因为一些注射用药、住院用药不得不在医院消费,老百姓也只好在医院挨剁。
二、造成医院药品价格长期偏高的原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医院的药品价格尽管很高,但基本上是按物价部门和有关公告上规定的价格范围执行零售价格,并且每季每年要接受物价部门的检查,但居民普遍认为医院药品价格过高,主要原因是:
(一)医院普遍存在开大处方现象
据调查反映,病人一旦住进医院,医生为了让病人见效明显,常用较高档药为病人治病,如消炎药最低档的是先锋5号、6号,而后就是先锋B,再高一点就是上百元的,有的用几百元一支的消炎药,很少用普通药,如果提出让医生开低档一点的药,医生讲没有效果,每天住院费至少500-600元,有的急重病人每天上千元的医药费。据对岳阳汨罗市某医院工作人员了解,医院医生开大处方情况比较普遍,医生可从药品收入中得到提成,部分医生提成收入高过其工资收入。
(二)有关部门对药品定价欠科学
目前药品的定价过程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成本加上20%左右,形成产品的出厂价;第二个环节是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加上15%至20%成为这个药品的批发价;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批发价的基础上加上15%形成药品的零售价。鉴于药品定价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特别是对产品的成本核算很难把握,造成有关部门对药品定价欠科学。
(三)超市销售药品存在规模效用
居民认为药品价格高,既是与过去比,也是与药品超市比。药品超市销售药品与医院比明显存在规模效用。表现在:一是超市规模较大,成批量的采购量大,返点大,如采购5万元的药品返回5个点的利润,这样降低了药品的采购成本。二是在采购时均以现金交易,现金交易价格更便宜。三是大多数超市以价格竞争作为突破口,以低价来吸引顾客
(四)长期的“以药养医”政策使医院药价难降
财政长期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足,补偿不力,医院只有靠自身组织业务收入来补偿,形成“以药养医”政策,致使医疗机构对药品销售的依赖性很大,甚至药品的收入占到医院利润的重要部分。邵阳市部分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的比重相当高,甚至高达75%左右。
(五)“双轨制”运行使医院购进药品层次较多、进价较高
通过调查,形成医院与药品超市这种价差的原因,还有药品在出厂时就有“双轨制”。一根轨道是药品进入批发市流入医院的均经过政府制定价格文件,规定其零售价格,经过多道环节最后到消费者手中。另一根轨道是不用经过任何批发环节,直接进入超市到消费手里,并且不受公告零售价格的约束,可以自行定价。可以说目前药品价格有两种性质,一种是市场经济,一种是政府调节经济,流入市场后发展的方向也就截然不同,同样一种产品因为市场不同其价格可以区别很大。在某些生产厂家,为了迎合“双轨制”下保护医院和自身的利益,同一含量的药品可以做出不同包装,从而制定出悬殊的出厂价格。
(六)医院药品采购环节腐败现象仍较严重
主要存在为:一是药品采购“暗箱操作”,相关人员吃回扣较为盛行。二是医药代表违规促销,以开单费为诱饵腐蚀医生,部分医生也加入了腐败行列,有的医药代表甚至声称,一个药品要打入一家医院,要打通院长、科室主任、医生等所有环节。药品采购环节产生的腐败具有较大的隐蔽性。
三、改革医院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一)医院竞争必须走向市场化
竞争是打破垄断和暴利的前提。目前,医院特别是大医院基本上属于国有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垄断优势。从所有的实行竞争的行业来看,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后,行业垄断利润迅速下降。因此,在医疗行业,应当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使之展开良性竞争。引入竞争机制,也有利于解决医院认为自己执行是物价部门制定的价格,而老百姓却认为医院价格太高、政府监管不力的矛盾。
(二)实行“医药分家”
加快医疗机构改革步伐,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加大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机制缺陷。“以药养医”政策虽然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补贴医院技术收入偏低的问题。但从去年大幅度提高技术收费后的情况来看,技术收费增加,药品价格却并未下降甚至上涨,造成居民生病支出不是减少,而是大幅增加,医院职工福利收入大幅增长的现实状况,这与医疗收费提高初衷相悖。
(三)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药品价格的监督
卫生、药监、劳保、物价、工商、税务、消协等部门和机构要加强领导,统一行动,严格执法,对药品市场实际购销价格进行检查,建立药品价格的公示制度和价格举报制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这样才能挤掉医院药价中的“水分”,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承办:城调队
执笔:彭建霞
审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