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农民增收的困难与制约因素

(2004年第044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03-0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了解农民在增加收入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制约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主要因素,最近省农调队在汉寿、赫山、望城、石门、龙山等5个县(区)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通过对20多个村、300位农民和乡村干部的调查,结合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综合得出农民增收有七大困难和七大制约因素,现综述如下。

一、农民增收面临的七大困难

   (一)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

   据调查,近几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总的状况是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传统的种植业产品每亩的收益一般只有150-200元,种粮食的效益更低。据对石门县蒙泉镇大同桥村10个农户的调查,2003年户均出售粮食2247公斤,收入2344元,粮食均价1.04元/公斤,价格上升7.2%;但由于化肥均价上升9.4%,农民没有因粮价上升而得到实惠。该村农民易建华,2003年种水稻13.5亩,产稻谷5600公斤,收入5600元,花去种子、化肥、农药、排灌费、税金等共3446.89元,每亩收益(含自家投劳)仅159.49元。效益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汉寿县调查发现该县的种植业复种指数已由过去的2.6下降到了1.7,养猪空栏户已高达35%,出笼家禽逐年减少,水面养殖越来越粗放。

   (二)农民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低,难于找到稳定增收的项目

   龙山县调查反映:当前农民面临最突出的困难是“不知道做什么”,6%的农户不知道现在该发展什么,种植什么才能稳定增收。主要原因是缺乏致富信息,增收无门路。石门县调查反映,部分乡村农业结构调整存在趋同性、盲目性,看到别人种什么赚钱就跟着学,结果农民吃了亏。前几年农民种天麻、黄姜等药材因价格好种药材的农民增了收,2003年该县天麻面积达85万平方米,黄姜面积突破15000亩。结果去年9月湿天麻价格下跌65%,黄姜价格下跌50%以上,致使该县7000多户药农减少收入7000多万元。

   (三)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商贩利润高于生产者利润

   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和农村原有购销体制的解体所形成的农产品区域性“卖难”时有发生,一直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直接原因。尤其是在贫困落后的山区县,由于受交通不便和信息滞后两个瓶颈的双重制约,“卖难”现象尤为突出。如龙山县就出现了百合产量4万吨销不出去,大量积压的情况,柑桔、烟叶也出现了周期性的卖难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和生产积极性。农产品偶尔遇到价格上涨也总是生产者得利少,商贩得利多。据汉寿县调查反映,2003年10月份芝麻价格炒到了每公斤14元,而生产者出售均价每公斤不足7.5元。宰猪的宰1头猪获利超过养1头猪的利润,养禽的不如卖禽的。特别是一些不耐贮藏的农产品,一旦出现“卖难”,农民损失惨重。

   (四)乡镇涉农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下降,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农村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已难得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汉寿县调查反映,农村畜禽防疫体系基本瘫痪,常年没有人进行畜禽的防疫,全县各地“鸡瘟”、“禽霍乱”时有发生,致使该县家庭养殖规模变小,农民牧业收入连续三年下降。石门县调查反映,乡镇农技站除经营化肥、农药、种子外,农业新技术推广,病虫害预测报等工作就 没精力去抓。农资经营体系混乱,禁用农药、假劣农资时常发现,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2002年全县有近5000亩杂交中稻因品种问题减产四成,数百亩失收。2003年又因假农药造成100亩棉花死亡。

   (五)缺乏资金和技术

   农民发展生产,首先需要资金保证和技术支持。赫山区调查有63.3%的农民要求多渠道融通资金,给农户发展生产更大的支持;有75%的农民要求政府多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龙山县调查有64%的农户反映“资金短缺”。2003年龙山百户农户调查结果,得到银行信用社贷款的农户只有7户,人均贷款只有40元。年底农户人均存款仅54元,手存现金也只有230元,这对于农民要扩大再生产,拓展增收门路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目前广大农民对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非常拥护,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有关部门按照文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增加小额贷款,补助补贴等形式,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农民工资性(劳务)收入的增幅逐步回落也是不争的事实。据全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1990-1998年湖南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为28%,1998-2000年年均增幅下降为13.5%,2000-2003年年均增幅已降到了7.8%。据汉寿县调查,该县有近40万农村劳动力,可常年转移的剩余劳动力20万,可季节性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也有7万多,2003年出县务工人员不足10万,本地转移的劳动力在5万以内。赫山区调查,目前全区有10.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找到就业门路,占总劳动力的30.9%,占剩余劳动力的58.2%。

   (七)湖区农户、纯农业户、低收入农户负担仍较重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湖南省农民负担逐年下降。据全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3年农民人均税费负担为84.8元,比税费改革前的2001年下降19.9%,占该年纯收入的比重为3.2%。但湖区农户、纯农业户、低收入(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农户的负担仍相对较重。2003年这三类农户人均税费负担分别为151.85元、99.71元和47.73元,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3%、5.03%和6.4%,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1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汉寿县调查反映,在正常年景农民负担的抗洪抢险、修水利的投资投劳费用人均要上100元,排渍电费亩平高达60-70元。赫山区调查,有81.7%的农民要求政府加强对负担的监督,不但管好农业税的收缴,还要管好共同生产费用这一块。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七大制约因素

   (一)人多地少,人均产量偏低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公布2002年湖南乡村人口数为5420.8万人,占全国乡村人口的5.8%;耕地面积(总资源)为3953千公顷,却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4%。湖南乡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1.094亩,比全国平均数2.086亩,少47.6%。2002年湖南按乡村人口的粮食产量为461.4公斤,棉花产量为2.82公斤,油料产量为22公斤,水果产量为33.8公斤,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分别少27.4公斤、2.44公斤、9公斤和40.6公斤,分别低5.6%、46.4%、29%和54.6%。

   (二)农业、农村投入偏低

   国家和省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相对来看都偏低。2000年国家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231.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8%,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为6.8%。2001年国家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456.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7%,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的比重为7.3%。2001年湖南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为15.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只有3.7%;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仅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1.2%;农业新增固定资产仅占整个新增固定资产的1.3%。2002年湖南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为17.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3.2%;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仅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1.4%;新增固定资产仅占整个新增固定资产的1.1%。

   (三)农民整体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农民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科技素质不高,难以较快接受一些先进技术和方法。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1年湖南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34.73%,而高中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4.96%,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24年,综合文化水平还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因文化程度低,不少农民缺乏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其次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观念保守陈旧,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市场投资意识和开拓意识,不能积极主动的开辟增收门路。另外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形式,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农民增收。

   (四)农业生产规模小、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不高

   湖南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偏小。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2年农户家庭经营的耕地面积人均只有1.09亩,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91亩,低45.5%,在全国排名22位。由于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只有3-4亩,有的还不集中在一块,根本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加之农业生产链不长,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出售的农产品基本上都是原始农产品,不适应市场对产品要求日益多样化、优质化、精细化的需求。农产品不是卖难,就是买不到一个好价钱,因此,农业效益差、收入低。2003年湖南农户家庭经营的一产业纯收入人均为948.9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86.09元,低16.4%。

   (五)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乡镇企业萎缩,城镇化水平不高

   近年来,湖南农村二、三产业虽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快。2000年至2003年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3.9%,比整个纯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还低了1个百分点。农村乡镇企业因多种原因发展速度减缓,有些地方乡镇企业严重萎缩,2003年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为84.24元,只比上年增长2.3%。湖南城镇化水平较低,2002年湖南城镇化水平为32%,比2001年全国城镇化水平37.7%还低5.7个百分点。

   (六)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湖南很大一部分农业基础仍是吃六、七十年代的老本,御灾能力差,有不少改造项目因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2002年全省农田实灌有效灌溉面积为2504.15千公顷,比1995年还少10.07千公顷;而易涝面积为526.44千公顷,比1995年还增加了2.47千公顷。汉寿县调查反映,西湖垸现在有的地方与外河河床的落差有近10米之多,自然灾害侵袭较为频繁,1995-1999年的五年间,就有四年遭受特大灾害,经济损失巨大,各级“元气”大伤。

   (七)农民并不富裕,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线的农户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湖南农民并不富裕,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看。一是湖南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湖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97.9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77.71元,低3.1%。2003年湖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32.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89元,低3.4%。二是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额大,且差距在不断扩大。200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64.7元,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4693.9元,低67.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以农民收入为1)3.07∶1。200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63.2元,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5311元,低69.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扩大为3.25∶1。三是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是用于生活消费,每年剩下来用于来年生产或储蓄等的资金较少。2002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为2068.74元,占纯收入的86.3%;人均结余资金只有329.18元。2003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为2139.15元,占纯收入的84.5%;人均结余资金也只有393.75元。四是湖南农民收入平均水平偏低,且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线的农户占大部分。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为2532.9元,低于这个水平线的农民占了58.2%,其中低收入(纯收入1000元以下)农户(含贫困户)约占农村人口的8%。

承办:农调队
执笔:贺友斌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