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城镇化 农民怎么看
(统计信息052期)
由农民转变为市民,是多少代农民曾经的梦想。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城镇化成为各地推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时,通过这条大道农民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现代的市民后,没了“皇粮”可吃,计划经济时的诸多好处已今非昔比。对此,农民怎么看城镇化的?进城当市民的梦想还存在吗,真实的了解这一问题,对我省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全面小康进程有着重要意义。最近,省城调队在长株潭、邵阳、怀化、新化等地对500户农民家庭进行了一次“农民怎么看城镇化”面对面的专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民对政府实施城镇化战略有所了解,认为这是一件对国家和农民都有益的好事,但同时也对一些问题表示了诸多的担心和疑惑。
一、对实施城镇化的知晓情况
500位农民的年龄分布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16-25岁的占17.2%,26-40岁的占44.4%,41-50岁的占23.6%,51岁以上的占14.8%。同时,在这些农民中,进城打过工的占68%。在回答“是否知道城镇化”时,“知道”的占47.8%,“好象听说过”的占31.6%,即“知道”和“听说过”的占79.4%,表示“不知道”的占20.6%。从分地区情况看,知晓程度不一样。长株潭地区较高。据对长沙市望城和宁乡四个乡的100份问卷的抽样调查,对于“城镇化”这回事,回答“知道”的占总数的57%,回答“好象听说过”的占总数的43%,也就是说对城镇化有相当程度了解的已过半数。就该市所抽查的对象来看,没有表示“不知道”城镇化的。从知晓的途径看(多选),通过电视上了解的占知晓人数的40.1%,从报纸上了解的占16.1%,表示“听说过”的有38.7%。只有5.1%的人回答是从会议上了解的。在进一步了解“您知道城镇化的意思(内涵)吗?”一问时,表示“知道”的占18.6%,表示“知道一点”的占42.9%,表示“不知道”的占38.5%。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化就是把城市建设好,多修路、多建高楼大厦。邵阳市大详区城南乡马鞍村的一位中年农民对调查员的提问反问道:“城镇化就是把农村也要变成城市吗?”目光中半是疑惑半是期许。
二、对实施城镇化的评价
大多数农民对“城镇化”通过从字面上能大体把握其基本意思,所以对实施城镇化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另有一部分通过调查员的解释后才知道。500位农民认为实施城镇化“好”的占56.2%,认为“一般”的占27.7%,认为“不好”的占4.5%,认为“无所谓”的占11.6%.在回答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是否有好处一问时,77.2%的认为“有好处”,5.9%的认为“没有好处”,15.8%的认为“不清楚”,只有1.1%的人表示有“反作用”。
三、农民进城的意愿分析
在回答“您打算进城成为城市人吗?”一问中,有81.1%的农民作了肯定回答,有近两成的农民表示不太想去。在想进城的农民中,有38%的打算全家一起进城,而16%的农民打算分期分批去;打算“五年之内去”和“五年之后去”的分别为13.9%和32.1%。相当一部分人表示,虽然想去但还未作具体计划。多数农民认为:全家一起去一是能相互照应,二是能节省开支。有小孩读书的家庭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接受城里良好的教育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对不想进城的农民来说,主要是基于下面一些因素考虑(多选):23.2%的农民认为“农村的自然环境要比城里好”,28.8%的农民认为:“城里就业难,生活没有保障”,18.6%的农民认为:“自己进城的经济条件尚不成熟”;21.2%的农民认为:“自己已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认为“看好农村的发展前景”、“城市不太安全”、“本身受教育程度低”的三个因素分别为15.5%,6.5%、7.3%而害怕城里人歧视的为3.7%。从选择的主次顺序上看,把诸因素排在第一位,最多的是“自己进城的经济条件尚未成熟”,其次是“城里就业难,生活没有保障”,第三分别是“看好农村发展前景”和“已习惯农村生活方式”。
在问及农民进城安家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时,排在第一位的是“找不到适合的就业门路”,占48.9%,其次是“养老问题”占27.1%,第三是,“买不起房”,占18.9%,另有5.1%的人认为是“失去土地”。
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尽管现在进城当市民与计划经济时的市民已完全不一样,但市场经济的一些观念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农民。一是对教育的需求,认为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每个人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只有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适应将来社会的竞争,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终生守着自己的田地过一辈子,而是走出乡村,通过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来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去。二是轻易不愿离开农村的中老年农民,他们对生活的理念也体现出现代意识,即农村好的自然环境能更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环境意识在农村也已深入人心。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十六大提出要加快全面小康进程,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看到了农村今后的发展前景。他们不愿离开农村,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落后保守的结果,而是对党和政府一系列发展农村和农业、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产生了积极的期许。因此,全面地看,今后农业的发展,是需要这些热爱农村的骨干力量的,毕竟我们的城镇化并不是要求每个农民都进城转变身份当市民。
四、农民对进城落户的期望和要求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开放题,即“如果想在城镇落户,您对政府有什么期望和要求”,有50%的被调查者进行了回答。这些期望和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希望政府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农民多一点亲切感和温暖感。这方面反映较强烈的:首先是子女入学问题,希望城里的学校对进城农民子弟入学不要收取择校费或建校费。二是在生产与经营上的税费方面要给予优惠。许多进城农民认为:他们不论是办厂还是经商,除了极少数人外,绝大多数开始基本上是小本经营,承受不起较高税收和各种证照费用的压力,为此建议政府先放水养鱼,扶农民兄弟一把,等事业有了发展会回报政府的。三是在就业上希望与城里人具有同等的机会,在政策上为进城农民提供相应的就业帮助,加大对农转居人员的培训力度,促使进城农民增加收入,保证其稳定的生活来源。
2、要加强城镇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使进城农民多一份安全感。据反映,大多数农民进城后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买不起新房而是先要租住一段时期,但出租房大多较为简陋,往往容易被盗贼“光顾”,同时还有的城里人认为进城农民无社会关系,被欺侮和诈骗也很少出来有相关方面的人主持正义,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等,从内心感到即使有了城市户口。却始终有一种“二等公民”的心理阴影,缺少家的认同感,他们呼吁政府要搞好城市的社会治安工作,确保在城市里有一个放心安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要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许多农民认为,虽然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手续,但要真正实施却很难。同时,即使落了户,在享受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没有保障,使得很多农民对进城深感担忧,用一位中年农民的话说:“太不稳心了,出点事就会前无进路,后无退路”。
4、要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各级党政领导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要让农民了解实施城镇化与实现农民小康生活的关系,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除上述要求外,不同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提出了一个比较一致的问题,即希望制订相关政策,妥善解决好农民转市民这部分人员的失土问题。据调查资料显示:有1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城市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就业机制不畅,如果他们一旦失去土地进入城市,一旦在城市发生就业的危机,就会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甚至会成为失去土地的流民。他们期望政府,要给农转居人员吃颗“定心丸”,实施农转居后,在一定时期内,原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仍可继续拥有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保证他们有进有退,无后顾之忧。
承办:城调队
执笔:梁己香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