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不畅 部分生产企业不堪重负
----对湖南省部分化纤、橡胶、塑料企业的调查报告
(统计信息190期)
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工业品价格快速上涨,为了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湖南省化纤、橡胶、塑料制品业等行业的影响,湖南省城调队对长沙、株洲、常德、邵阳、岳阳、怀化、湘潭、衡阳、永州、益阳等10市的相关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化纤、橡胶、塑料制品业由于其产品价格传导能力弱,很难消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不堪重负。
一、产品价格传导不畅
一般来讲,不同行业受产业链长短、具体供求环境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价格传导强弱也各异,原材料价格上涨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对产品造成影响。
(一)化学纤维制造业:原油价格通过石化产品的传导,对湖南省化学纤维制造业产生间接影响,目前,受市场影响,化纤行业产品价格传导能力不强,企业生产经营对石油制品价格变动十分敏感。
调查显示,石油加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化纤产品出厂上涨幅度。原油价格的上涨,对湖南省化纤行业生产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经济效益也出现了明显下滑。如,湖南金迪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聚酯切片生产骨干企业,今年7月份购进主要原材料PTA价格同比上涨27.2%,仅此一项增加成本1056万元。同期,生产的涤纶弹力丝出厂价格同比涨幅仅为2.6%,远远小于原料购进价格的涨幅。邵阳市合力化纤厂生产的粘胶长丝,主要原材料为棉短绒,目前购进价格同比上涨73.1%,该厂棉短绒一年需求量为1万吨左右,受此价格上涨影响,企业增加成本1900万元。而粘胶长丝出厂价格受市场因素作用,同比价格不涨反跌,加之,公路限载后运输等费用大幅上升,上半年亏损970万元,比去年全年还多亏200多万元。
(二)橡胶制品业:近两年来,天然原油、天然橡胶价格一直涨势不减,特别是最近国际原油价格还创出二十年来的新高,天然橡胶也不示弱,出现了割胶期胶价反涨的罕见现象。而橡胶制品业主要原材料为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上中游产品价格上涨,无法顺畅地传导到下个环节。
受天然原油、天然橡胶等上游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上半年,尽管湖南省大部分橡胶制品企业产量、销售收入都有增长,但经济效益却没有同步增长,甚至少数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滑。如,湖南洞庭橡胶总厂(即三五一七工厂)为一家以生产解放鞋为主的军转民企业,上半年天然胶平均购进价格为比去年同期上涨达15.3%,合成胶购进价格更是“高处不胜寒”,两项共计增加成本214万元。在原料价涨的高压下,自5月7日开始,企业先后三次提价,每双解放鞋出厂价格同比上涨了4.3个百分点,但企业1-7月份的利润总额同比仍下降49.1%。株洲市华益橡塑实业公司生产药用丁基橡胶瓶塞,主要原材料天然胶乳价格同比上涨28.0%,而产品出厂价格不升反降,企业被迫压缩生产,导致上半年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减少727万元,下降幅度为44.4%,企业陷入亏损境地。
(三)塑料制品行业:湖南省塑料制品行业主要是塑料管棒材、塑料薄膜等子行业,多以合成树脂为主要原料。近年来,在原油涨价的带动下,一些重要的初级石化原料价格均出现了可观的涨幅,而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湖南省塑料制品行业,产品价格受制于对之有需求的其它行业的市场供求状况,无法实现“水涨船高”,出现两头受压的不利局面,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影响很大。
湖南株洲湘瑞塑料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聚氯乙烯为主要原材料生产PVC管材的厂家,原材料占成本的80%以上。上半年原材料购进价格大幅上涨,聚氯乙烯平均购进价格为同比上涨18.3%。而产品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00-200元/吨,毛利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出现了亏损局面。
二、价格传导不畅的原因剖析
(一)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不同,是影响价格传导不畅的内在因素
天然原油、天然橡胶及其加工产品属上游产业,企业进入壁垒较高,相对处于垄断地位,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与此相反,化纤、橡胶、塑料制品行业属下游产业,企业进入壁垒低,市场竞争充分,大部分产品都处于供过于求状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中下游多数制造业的实际产能都处于过剩的状态,产业链中下游形成了庞大的生产加工能力,而最终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由于上游原材料供给弹性有限,在需求增加时,它就表现为价格上涨;而中下游生产品却拥有大量的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终端消费品不敢涨价,谁涨价就意味着谁将失去市场份额。这些行业被迫压缩利润空间,自行消化上游产品上涨增加的购进成本。由于上下游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使得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的工业品消费市场的难度增加,程度减小,时滞延长。
(二)融入全球定价体系程度不同,是影响价格传导不畅的重要外因
由于我国经济体系的开放程度较高,天然原油、天然橡胶及其加工产品基本上是标准化的可贸易商品,其价格由全球的供求因素决定,而化纤、橡胶、塑料制品行业中下游产品价格,基本上由国内供求决定。
三、措施及建议
(一)建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由于市场变化莫测,企业应实行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价格预测机制,特别应加强原材料的采购管理,准确预测价格走势,合理地订合同的“期”“量”,既考虑降低成本,又能确保大宗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这也是生产厂家和供给商规避价格风险和缓解供给紧缺的主要途径。
(二)坚持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两手抓。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材料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在短期内不进行创新或许能够生存,但从长远来看只能被动地应对市场的竞争,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应增强以技术创新促发展的意识,加大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力度,引进消化、开发新技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浪费,对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加以扶植,提高附加值低的行业和产品的入行门槛。认真对待和评估技术创新风险,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生产上倡导节能降耗,加强质量控制和内部经营管理,降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费用,以降低成本,缓解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所造成的压力。
(三)合理进行调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业品价格的监控,国家出台宏观调控的措施时应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加强调整行业结构,控制常规产品重复建设的规模,使调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建立战略储备机制,减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使价格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四)严厉打击走私、制假等不法行为。面对水涨船高的原材料价格,走私、制假风有所抬头,对按正常渠道进口相关产品进行生产的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要应对高价原材料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担心生产出的产品因非产品原因而滞销,所以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走私、制假等不法行为,使企业在宽松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五)规范运输市场。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治理超载后运输费用大幅度提高,部分产品运输费用提高了一倍左右,既限制了部分产品出厂价格上升,又相应提高了原材料购进价格。有关部门要根据相关制度治理公路超载行为,对不合理、重复收费项目要坚决取缔,严禁借故乱罚款和以罚代处,规范运输市场,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承办:城调队
执笔:傅磊峰 李俞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