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统计信息247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11-1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过去农村劳力在外务工主要是靠劳力,由于市场经济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现在劳务输出转变为凭智力。由于自身素质偏低,外出务工很难找到使自己满意的岗位,在打工农民的返乡潮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文化素质偏低而又无一技之长的低素质人员。因此,亟待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一、 民工受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省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接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只占0.47%;中专占2.3%;高中为12.17%;初中为50.5%;小学占31.86%;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占2.87%。以上数据表明,我省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大部分打工者缺乏一技之长,外出前又没有条件去搞专门的职业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竞争力,大多靠体力吃饭,只能从事城里职工不愿干的最脏、最累和最差的活,如修路、架桥、砌房、搬运或厂里一般工人。月工资1500—2000元以上高收入只占极少数,大部分打工者只能获得十分微薄的劳动报酬,一般每月工资性收入只有500—800元左右。这些打工者人员扣除在外的各种日常开支,从年头干到年尾没有多少结余。据了解,经过职业培训的务工人员,月工资一般都在1000元至1500元左右,那些正规职业学校的学生尚未毕业,用人单位就抢着签定用工合同。而没有一技之长的普通打工者月工资一般只有500元左右。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导致就业率低,工资待遇低。如岳阳去年曾在上海市开辟劳务输出基地,可以安置建筑工人2万人,出去7000多人,只有2100人留用,其余5000人由于没有上岗证,只得打道回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农民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重视不够。由于财力薄弱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地方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不足,教育基础设施落后。职业培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难以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职业培训滞后,是目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二、重视农民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领导,完善培训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构,建议成立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机构。二是推行目标管理,把开展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三是建立例会制度,农民素质教育领导机构定期召开农民工培训工作会议,重点加强相关部门的衔接协调。

   2.整合资源,形成培训合力 

   坚持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市、县职校、农广校、成教学校在农民培训中的骨干作用,调动普通中学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整合市场资源,扩大就业渠道,大力推行“教学培训+就业安置+跟踪服务”一体化运作。整合投入资源,化解培训难题,在资金投入上,采取财政、扶贫、民间资本等多个轮子一起转的办法筹集农民工培训资金。

   3.分类指导,增强培训效果

   坚持免费培训与收费培训相结合。应对来自贫困地区农民实行免费培训,对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地区农民工培训,则坚持市场办学的原则。坚持当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对30岁以上的农民采取当地培训、鼓励就地创业。20岁左右的青年农民挑选优秀的直接送用人单位进行用工现场培训。坚持一般技能培训与高级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则组织开展创业培训。

承办:农经队
执笔:唐建兴 杨柳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