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桃源县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4-05-2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职业教育既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桃源县职业教育在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也存在县域专业技术型人才短缺与职业教育人才外流等矛盾。桃源县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同行还有待加强。笔者就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作了大量调研,分析了现状、剖析了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现状

  近年来,桃源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主、民办职教机构为辅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也正在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贡献正在逐步加大。

  (一)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全县共有职业学校4所,其中公办1所,民办3所。2008年以来,每年招生人数、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数均不断增加。2013年招生人数达2694人,比2008年增长23.6%,在校人数8081人,比2008年增长40.5%,累计毕业生人数达10633人。全县普高职高比例由2008年的0.70:0.30提高到2013年的0.61:0.39,虽然普职分流还未达到大体相当的水平,但职业学校招生的比例在普职分流中正在不断增加。从这些数据看,全县职业学校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并有不断壮大的趋势。

  (二)专业设置与县域产业结构基本匹配。2013年,全县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8.9:36.6:34.5,三次产业基本上是并驾齐驱。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二、三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一产业方面,不仅需要大量水稻、茶叶、烟叶、棉花等种植技术的人才,还需要畜禽养殖方面的技术人才;二产业方面,从劳动部门每年春季举办的招聘会上看,全县工业企业对焊工、模具制造、数控技术、电机维修、缝纫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较大;三产业方面,各类企业对财会、文秘、营销人员、管理人员、餐饮服务人员、旅游服务人员等需求也很大。从全县职业教育所开设的专业来看,绝大部分专业能与县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衔接起来。全县4所职业学校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模具制造、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会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文秘、商务英语、市场营销、汽车修理等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的技术人才能很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三)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和农民技能培训。全县职业学校历来以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充分利用自身的设施设备与专业优势,积极为县内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技能培训,先后建成了桃源县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坚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了各类培训与技能鉴定。近3年来,依托“阳光工程”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9800人次,参与劳动部门组织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共4900人次,促使广大农民不断参与全县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转化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四)注重实践教学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县内职业教育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专业、就业、立业”的人才培养理念,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办学的模式,实行零距离就业,使学生入学就有单位、就有工作,无后顾之忧。在专业建设中,各个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学结束时,学生可以参加国家的技能鉴定工作,保证学生学到过硬的专业技术。每一位毕业生都要经过“识岗—练岗—顶岗”三个环节,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问题

  近几年,在政府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发展虽呈现上升趋势,但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一)涉农专业的设置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匹配。桃源县地处湘西北,农业人口8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以上,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2013年完成增加值达65.2亿元,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从全县各乡镇事业单位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看,2013年初步统计为318人,占全县事业单位各类技术人员的3.8%,平均每个乡镇不到8人,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人数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严重不匹配。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对有技术的种植大户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而农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壮大职业教育培训是主要途径。从全县的职业教育设立的专业看,涉农的专业仅一个,即县职业中专开设的农艺专业,该专业仅对茶叶和烟叶栽培等技术进行培训,对于传统的水稻种植、蔬菜栽培、果树栽培、家禽养殖、特种养殖、楠竹栽培、淡水养殖、牲畜培育等涉及全县传统产业的专业尚未开设,特别是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营销等新型专业也未开设,势必影响这些产业技术人才的供应,为全县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一定制约因素。

  (二)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县域人才需求不匹配。虽然全县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着职校毕业生“舍近求远”、就业市场“外热内冷”现象,技术人才大量外流与县内企业技术人员缺乏“两难”现象并存,导致县内职业教育在参与县域经济发展上程度不深、层次不高。从县内企业每年参与县劳动部门组织的第一场招聘会看,企业对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需求是迫切的。近三年来,县内企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9200个,其中2012年提供3300个,2013年提供2750个,2014年提供3150个。对车位工、数控工、电子操作工、电工、焊工、机电维修工、会计、网络营销员、质检员、普工等需求量较大。与县内企业用工需求迫切相比,县内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却远走他乡,成为外地企业的“嫁衣”。例如,从县职业中专近五年的毕业生安置情况看,在县内安置的不足10%,2009—2013年县内安置率分别为5.1%、1.7%、9.1%、1.6%、0.0%。为了进一步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在县内的就业意向,笔者在县职业中专随机抽取了3个班,共13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选择在县域内企业就业的学生共12名,占调查人数的9.2%,选择的理由主要是生活方便,便于照顾长辈(占41.6%)、父母的要求(占27.1%)和自身的条件决定(占20.8%);选择到外地就业的学生118名,占90.8%,主要原因有经济收入高些(占55.4%)、五险一金等保障好些(占23.9%)、本县企业适合就业的少(占20.0%)和父母的要求(占10.0%)(调查问题为多选题)。从调查的结果看,职校毕业生在县域内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与县域内企业用工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三)本地外地企业与职校合作的程度不匹配。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与经济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职业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县内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或建立稳定的就业协议做得很好,主要形式主要有“实体融合型”,实行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联合举办企业冠名班级(如县职业中专的“中集机电班、科力淮扬班、威胜电子班、创维电子班”等),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共荣共赢;其次是“订单融入型”,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企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与全县职业学校合作的企业大多是外地企业,县域内企业很少,甚至没有。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职业学校出于招生的压力和学校的声誉,重点寻求企业实力较强、工资水平较高、福利待遇保障较好的企业合作,确保毕业生能就业,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较好的福利待遇。二是县内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实力不够强,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相对较低,对职校毕业生吸引力不大;三是县内工业企业大多是初加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很少,对人才的储备意识不强,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不大,招收的农民工经简单培训后即可使用,致使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职校毕业生难以在县内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四是职校毕业生大多有“出去闯闯,一展身手”意识,向往在大都市、大企业发展,服务家乡建设的积极性不够,因此本地企业也很难招到职业学校毕业生。

  三、建议

  近几年来,全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现象,令人痛惜。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应未雨绸缪,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达到两者的有机“融合”。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深化改革,充实现代农艺专业。职业学校要按照“围绕现代农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现代农业”的思路,根据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优势,把现代农艺专业作为品牌专业来打造,形成区域品牌和学校骨干专业。一是要进一步定位农艺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把目标定位于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能胜任现代农业全方位的实用人才。如农业企业技术员、农业技术推广员、新型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者、农业经纪人、农村基层干部等。二是要扩展农艺专业的教学内容,不要紧紧限于茶叶和烟草种植两个方面,要把教学内容初步扩展到水稻种植、蔬菜栽培、果树培育、特种养殖、农业机械操作、现代农业经营、农产品营销等领域的教学与培训。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 “专业教学—基地岗位—农户生产”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毕业就能很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和进行自主创业。

  (二)创新形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继续发挥职业教育在参与农民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的作用,特别是要深入贯彻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同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通知精神,把正在务农的农民作为培养对象,创新培训形式,试行弹性学制、半工半读,开设选择性和开放性课程,实行学分制,强调实践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他们发挥在传承农业与农村文化过程中的纽带作用,影响和带动年轻人。

  (三)搭建平台,促进县域校企合作。一是建议政府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企业和职校参加的座谈会、联谊会、研讨会,建立校企之间的沟通渠道,推动校企“联姻”,实行产学合作。二是实行联合招生。把“订单招生”、“委托培养”等新的招生模式向县域内企业扩展,通过企业参与招生、开展订单培养、开办“企业冠名”班等形式,定向为县域内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改变学校孤军奋战招生现状,拓宽招生渠道,提升职业招生吸引力。三是推进合作办学。县职教学校要立足县内主导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专业,不断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吻合度;合作企业要充分利用设备资源和生产技术优势,为实训实习免费提供生产设备、安排技术人员指导,将合作企业建成稳定的职教学校实训基地;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校学习和企业分阶段实习、交替式学习等校企联合教学模式,实现“学习+实习=就业”直通车模式。

  (四)加强引导,促使学生本地就业。根据调查,职校毕业生择业时受父母、朋友、学校教师或就业辅导员的影响很大,影响率分别占33.1%、22.3%和16.2%。因此,加强就业择业宣传引导显得十分重要。就职业学校而言,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本地就近创业就业,投身家乡建设、服务家乡发展;要积极宣传用工条件好、保障待遇高、发展潜力大的本地优秀企业,做好就业服务和对接工作。就县域内企业而言,要加强与职教机构交流互动,义务提供便利和帮助,用发展的眼光培育、储备人才。与此同时,要加大技术人才投入,提升工资、福利和保障等待遇,优化企业环境,增强人才竞争力和吸引力。

  (五)落实政策,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反映,职业教育是同级普通教育成本的2.53倍。职业教育没有高投入就很难实现专业化教育目标。因此,要加大财政投入,认真落实好有关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确保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费逐年增长,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经费需求。落实民办教育有关政策,积极扶植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供稿:桃源县统计局姚爱民]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