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桃源县美丽乡村建设 贵在塑形做实铸魂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4-06-30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要求,以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村庄建设、乡村保护、乡风培育为重点,积极推进美丽桃源等“四个桃源”建设,扎实开展了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桃源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应在塑“形”、做“实”和铸“魂”上再下功夫。

  一、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县级统筹、乡镇主导、农民主体”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予以塑“形”,要强化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予以做“实”,要发展乡村产业经济、提高农民素质来予以铸“魂”。在这三个方面,全县上下进行了不懈努力,主要情况如下:

  (一)塑“形”有成效。坚持城乡一体化思路,精心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全力搞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塑形的重要方面。近些年来,全县加大了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13年,全年县财政安排230万元专款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同时各乡镇自筹资金2900多万元投入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全县新建垃圾中转站4座、垃圾填埋场7座,大型垃圾清运车5台,新建垃圾池2800多个,配置垃圾桶24000多个,配置保洁员手推车400多台,配置专用垃圾清运车126台。观音寺、龙潭、剪市等镇分别投入1100万元、500万元、250万元用于街道建设、绿化亮化工程;泥窝潭乡投入20多万元,配置了10个垃圾收集箱并配套购置了1台垃圾清运车;热市、牛车河等乡镇购置了洒水车,部分乡镇的村级组织还为保洁员统一配发了服装。为达到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公路沿线设置垃圾焚烧炉621个,有效增强了农村垃圾清运处理能力。

  (二)做“实”有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做实,关键在于把各项工作机制、保障措施落到实处,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近些年来,为了切实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全县各级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强了领导,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桃源县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及考评细则。二是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2013年,县、乡各级在年初及时调整了领导班子,建立了县级领导联乡镇、县直部门和乡镇干部联村居、村(居)干部分片负责、党员分组包户的结对共建机制,全县39个乡镇均明确了1-2名县级领导和2-3个县直单位结对共建,412个行政村均明确了1-2名乡镇机关、站所干部职工和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结对共建。三是创新了较好的工作模式。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工作要求,全县部分乡镇实现了垃圾分类减量、分户处理的农村垃圾清运模式,即由农户自行采取回收、沤肥、焚烧、填埋等办法,做到垃圾处理自主化、家庭化,做到垃圾尽量不出户,对有害垃圾实行组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垃圾清运体系。与此同时,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门前三包”、村(居)环境卫生保洁、党员干部卫生责任区保洁、村民环境卫生公约、垃圾简易分类等制度。

  (三)铸“魂”有思路。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创业、增收、生活美是美丽乡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农民致富,是美丽乡村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要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改变“干部干、农民看”的现状,关键在于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真正实现“创业增收生活美”。在这一方面,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的思路,并逐年在实施。2013年,在县委农村工作暨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上,明确了全县产业发展的思路,即大力推进盘塘、陬市、漆河、龙潭、架桥、理公港、太平桥等乡镇油茶主产乡镇的优质油茶基地建设;扩张七星椒、梅菜、柑橘等果蔬基地;突出抓好竹木加工企业的培育和引进,着力打造319国道竹木产业带;抓好100个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力争全县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均达到6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这些思路和目标将会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有工作机制、有资金投入、有产业发展思路,建设成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综合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投入有待加强。由于资金的不足,还有少部分村没有按要求修建垃圾池、配备垃圾桶,更没有配备清扫清运工具,基础设施数量不足;由于部分村的保洁员待遇没有认真落实到位,保洁工作只是在上级检查时应付一下,平时没有认真开展工作,这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要求不适应。

  (二)整治措施有待落实。一是少数乡镇工作举措不力,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宣传督导不够,只注重集镇整治,而忽视了对村组、农户的整治。个别乡镇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只停留在会议和方案上,没有认真部署抓落实,存在着“等、要、靠”的思想。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部分乡镇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只注重检查时打突击,不注重平时的清扫保洁,重书面轻实效,重干部轻群众,工作不落脚,不接“地气”的现象,还有少数的村没有开展农户之间的环境卫生评比活动。三是垃圾分类处理推行不力。部分乡镇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宣传不力,农户的知晓率不高,农户还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没有按“一凼、二池、三桶、四筐”的要求到位,仍处于初级处理阶段,有待于强化和大力推行。

  (三)思想认识有待提高。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一靠宣传,二靠发展乡村产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在宣传方面,农民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部分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农民群众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发展产业经济方面,全县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还有欠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总体形象还未形成。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

  建设美丽乡村是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要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终极目标,需要对农村的居屋建设布局和外观实行统一规划,实现“家更美”;对农村的道路、河流、公共设施等村容环境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景更美”;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和农民文化生活的建设,实现“人更美”。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彰显个性,搞好乡村规划。规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看,大部分村庄在建设中,还缺乏可行的科学的规划指导,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造成脱离实际、起点不高或不够全面。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凸显个性设计,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全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二)整合资源,增加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而资金的投入要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出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奖励政策,将财政投入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联系部门要积极参与联系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四是开展市场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特色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五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一点,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亲属捐赠一点,支持家乡建设。

  (三)借鉴经验,落实整治措施。建议推广攸县“四分法”为核心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经验及模式,即分区包干,村级环境卫生划分为村级公共区和农户责任区,要求落实“三包”责任(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分散处理,要求做到垃圾基本上不出户,并通过“回收、堆肥、焚烧、填埋”四类方法,以户为主,化整为零,就地快速方便进行垃圾处理;分级投入,采取“以奖促治”的方式,分级投入和配套资金的机制;分期考核,实行月抽查、季度考核的办法。

  (四)多措并举,发展农村经济。在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时,要扩展思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展乡村经济。一是走区域经济之路。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着力开发特色产业或产品,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例如,结合全县主要农产品创建茶叶村、蔬菜村、油葵村、楠竹村、民俗风情村等。二是走高效农业之路。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三是走庭院开发之路。利用庭院,抓好小菜园、小果园、小鱼池、小禽场、小作坊“五小”建设,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四是走产品运销之路。组建农民运销队伍,扩大粮食、畜禽、林果、药材等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促进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收入。五是走典型引导之路。在农村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种致富典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五)两面结合,提高农民素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把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清洁家园,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对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但环境整治不能脱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文明素养不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成无源之水,事倍功半。因此,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具体而言,要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乡镇、文明村和文明户为载体,倡导移风易俗,实现城乡居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要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现代文明意识,促进乡风文明,逐步培育新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懂科技的新农民。

[供稿:桃源县统计局姚爱民]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