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桃源县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去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桃源县旅游业如何在供给侧改革结构性中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下桃源旅游业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走访了桃源县的旅游及相关行业,并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索,提出一些建议,为发展旅游提供参考。
一、从供给侧看桃源旅游的发展特点
(一) 旅游拉动明显。
从发展规模看,“十二五”期间,桃源旅游业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实现年年上台阶。
从旅游投资看,近年来,随着旅游休闲产业及乡村旅游的兴起,对投资拉动较大。2013年占地500多亩的枫林花海,投资近8000万元竣工。桃花源古城项目于2013年开始开发建设,开发周期为8年,占地面积约1600亩,古镇建筑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景区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他景区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概算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成为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群。从关联产业看,旅游业综合性能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涉及到衣、食、住、行多方面,成为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位于沙坪镇的花源里景区是乡村旅游的黄金点,沿途有农家乐近40家,带动人员就业150多人,有的农家乐一年毛收入超过100万元。2015年,年底举办的乌云界年货节,带动农副产品销售,交易额达到500多万元。既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二)旅游资源丰富。桃源旅游资源丰富,从总量来说,现已查明的旅游资源有68处,自然旅游资源12处,人文旅游资源56种(处)。从旅游类别来说,一是自然景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使得桃花源名扬天下,千百年来使无数文人为之倾倒。湖南以“桃花源里的城市”亮相世博会。沅水湿地公园、星德山、夷望溪等都是大自然赐给桃源的瑰宝。山清水秀的黄石湖景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10万个/立方厘米,非常适合健康养老休闲居住。古道茶旅、西安漂流最近很火热。二是文化资源。桃花源隐逸文化、老区红色文化、宗教传统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很有特色。三是节庆花会。桃花源的桃花节,车湖垸的油菜花节,剪市镇七夕.紫薇花节,乌云界年货节,九溪农民艺术节,桃源板龙灯舞,桃源的虾灯舞,节庆花会相继不断,填补了桃源旅游业空档期。四是农耕文化。桃源县是农业大县,农耕文化十分发达,一句“桃花源里好耕田”是最好的概括和浓缩。
(三)旅游融合初现。桃源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开始出现。旅游+专业合作社,青林150亩葡萄采摘园,是旅游+桃源丰源葡萄专业合作社,每年6—10月是葡萄成熟采摘季节。旅游+企业,如茶庵铺镇的古洞春万亩茶园,不仅游客进园可采茶,还可进入制茶车间,参与制作茶叶。旅游+体育,桃源县西安漂流、星德山爬山、沙坪竹山小溪游泳,都是旅游和体育的无缝对接。旅游+农耕,剪市镇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开园后,吸引了很多游人参加农事体验活动。旅游+互联网,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一条题为“桃源枫林花海等您来”的微信在坊间被大量手机用户转发。短短7天时间,这条微信就被转发近百万次,30多万游客慕名而来。巧借互联网推介,是枫林花海旅游融合新媒体的一个成功典范。
(四)乡村旅游起步。现在已进入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旅游成为有益补充。南方维吾尔族人已在枫树乡生活了六百多年,繁衍生息到27代。如今,题有“威震南方”的始祖翦八士墓、独具特色的清真寺,已成为这段历史的最好鉴证和“维吾尔族第二故乡”最耀眼的名片。而每年40多万游人带来的综合收入高达6000多万元。牛车河乡三红村在湖南省第四届网络文化节寻找“最美湖乡”活动中,被评为“湖南最高人气村落”,尤其是古老的吊脚楼群引起游人的极大的兴趣。进农家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具体内涵。
二、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桃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不是普通商品市场上的“我有什么,就卖给你什么”,而是“市场上需要什么,我就开发和调整什么”。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来探讨桃源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机制亟待完善。从机制来看,管理缺乏全面性。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社会化属性很强,公共产品比较重大的综合性产业。桃源县政府旅游部门缺乏全面的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业约束能力较弱,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点。旅游业发展涉及到诸多行业部门,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从权属来看,桃源的旅游资源被人为分割,难以统筹开发,一些旅游拳头产品长期处于少投入,粗包装,低效率的初始阶段,旅游产品缺乏整体竞争力。桃源县旅游资源虽丰富,旅游规模逐年加大,旅游形式也多元化,但是产业界定尚不清晰,产业组织也不健全,无法统筹旅游业的大发展,获得更大的市场,如桃源县有农家乐300多家,但绝大多数停留在“饮食、棋牌、垂钓”等浅层次消费,没有抓住“农“的主要灵魂,如何将原生态景观,乡间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结合起来,营造出独具乡情乡韵的休闲度假场所。这些需要有顶层设计撑腰,由主要领导专抓,一系列领导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作保证。
(二)旅游要素亟待创优。虽然桃源旅游资源丰富,但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较为雷同。旅游企业多为小企业,往往小资金占住大资源,在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方面没有全部或部分体现,有的旅游点缺乏创新,缺乏纵深开发。从“游”看,桃源南部漂流,近几年强势崛起,多为私人承包,通过经营,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业主不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引起部分游客不满,没有为游客提供一个“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从“住”看,截止2015年,桃源县境内只有一家三星级旅游饭店。观光时代,景点是核心,休闲度假时代,住宿是核心,实行“大桃花源”旅游后,很难对接提升旅客的休闲度假接待水准。从“行”看,旅行社只有4家,远远跟不上桃源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三)旅游人才亟待配备。旅游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最大的因素—人才,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人才。人才是旅游产业最宝贵的财富,旅游是为人服务,人是有思想的,有要求的,服务周到与否,直接影响着游客意愿。目前生意兴隆的旅游热点,未必始终有吸引,旅游要不断推陈出新,才有持久的“财源”。只有人才能从实践和学习中,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优的旅游供给产品。桃源旅游产业缺乏人才,一是总量相对不足。到2015年,年底旅游从业人员只有80人,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一般旅游都在山区,桃源县最远的乡镇离县城65公里,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差,没有好的待遇,人才很难留住,就谈不上创新发展和纵深开发,影响了旅游业综合效益的提升。二是结构不尽合理,队伍素质总体偏低,尤其是一些新兴的旅游服务业所需的人才缺口较大。三是人才资源培养和开发的机制、政策还有待完善。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共同投入,缺乏明确的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奖励的政策;四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硬件明显不足,
(四)旅游融合亟待赶超。桃源的旅游融合虽已起步,但要实现长久发展,必须实现赶超。例如:与旅游要素的融合,从“购”看,桃源旅游商品产销企业只有10家,其中,限额以上旅游商品零售企业只有1家。从旅游宣传看,桃源旅游的宣传,没有跟上媒体的发展,宣传营销仅仅局限于电视台、手机等形式,没有真正的“走出去,请进来”。在挖掘宣传主题上,没找到最中心的切入点。从旅游与资本看,要大发展,必须与金融深度融合,才能获得资本支持。从旅游与城镇产业看,旅游发展难以对接城镇化建设,割裂了旅游产业和城镇建设的融合发展,迟滞了旅游效率的提高。在旅游消费和供给的新常态下,任何资源都可以转化、融合为旅游休闲的新供给,桃源旅游尚欠融合借力赶超的意识。
三、从供给侧改革发力,推动桃源旅游业发展
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意义大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看到当地的风景,还会体验当地的文化历史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在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中,找准桃源旅游发展的痛点,才能精准发力,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抓住游客心中的“万里路”,真正实现把旅游资源变为旅游“财源”。
(一)优机制,树立大旅游观念。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现代旅游随着规模、数量、增长幅度和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已是一种大旅游的概念,“大旅游”、“ 大市场”要求大管理,大管理必须要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全县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审批、管理开发,行政执法等工作开展。成立旅游开发公司,代表县政府控制旅游资源,控制股权,统一开发。以桃花源为龙头,创造出旅游品牌,整合其他旅游资源实现集体出海,闯市场。构建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力求游客“留得住、玩得好、能消费、促回头”,全力构建旅游休闲度假地。
(二)去库存,实现重密度提升。旅游业的资源和资产不用了,不像工业企业一样关、停、并、转,或者收购、重组。一般都是山水相连,搬不走。所以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只能提升密度,增加线路。实行多密度发展。根据计量旅游地图学原理,每增加一个有效供给,对线路旅游经济贡献呈立方级增长,随着景区内密度提升,量变增大则引发质变,如桃源县的热市镇境内有温泉、道教圣地星德山,还有四季水果采摘,休闲垂钓,如能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旅游产业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三)调结构,融合多产业发展。旅游即生活,生活需求无边框,旅游供给无边界,任何旅游资源都会转化。融合为旅游休闲的新供给,旅游+,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已成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桃源旅游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旅游业引领服务业,服务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桃源县境内茶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等文化资源丰富,深藏在广大农村的沃土之中,通过开发挖掘,促进文化要素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山水资源、迷人的民族文化优势,宜人的生态环境,开发山水观光、文化体验、康乐疗养、运动拓展、休闲度假等各类旅游线路产品,构建多功能接待体系,实现四季皆游。
(四)强宣传,营销美景好资源。引进投资者需要宣传,引进客源需要促销,宣传促销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手段。通过大事件促宣传,比如张家界因为有了阿迪力踩钢丝吸引了全球媒体,美国的美联社、英国的路透社等世界媒体相继报道,才有近十年的旅游引爆。通过大活动促宣传,比如画家画桃源,作家写桃源,歌手唱桃源,摄影家拍桃源,宣传旅游形象,使桃源的旅游产品通过艺术家的眼光发送出去。通过大媒体促宣传,采用很多媒体进行综合性、立体性的促销。如一条短信、一份网页、一张光碟、一份地图、一副风光扑克、一份旅游纪念品,利用电视、报刊、微博、网站、微信等手段形成全方位的宣传大格局。
(五)育人才,推动高水平服务。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将人才建设放到旅游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建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出台人才激励机制,尤其是旅游规划、服务人才,以技术、服务、资本入股的方式,增大收益分配,才能留住人才。加大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改善旅游培训条件,加大旅游师资建设,保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正常进行。加大一线人员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大力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工种的服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实践磨炼。尤其对桃源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技艺传承、风味饮食等方面的传承人才。只有独特的人才,才能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龚超英]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