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常德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
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比例关系在一定阶段的反映,深入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对于找准全市当前经济增长动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德产业结构现状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演变
1、三次产业总量不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常德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次产业发展迅猛,经济总量大幅扩张,1998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成为最大产业,标志着全市由农业主导进入工业主导阶段,2000年第三产业总量超过第一产业跃居第二大产业,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开始主导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55.5亿元,是1978年的126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83.2亿元,是1978年的29倍(当年价,没有剔除价格因素,下同),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64.5亿元,是1978年的192倍,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07.8亿元,是1978年的363倍。
2、三次产业增速前低后高。1978年至1992年,全市三大产业增速相对缓慢,一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9%,二产业年均增速为13.7%,三产业年均增长15.1%,1992年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市三次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三次产业年均增长10%、15.7%、17.8%,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全市经济增速近两年逐渐回落到10%以下,2015年、2016年GDP增速分别为8.7%、8.0%,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维持低速增长,第二产业增速高位逐渐回落,第三产业增速仍然保持相对强劲。
3、三次产业比重此消彼长。从三次产业结构历史变化趋势看,常德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呈现“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发展态势,一产业比重总体呈直线回落态势,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6.5%回落至2016年的13%,二产业比重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提升,到2012年达到顶点,占GDP比重达到49.5%,此后逐渐回落,2016年为42.8%,三产业比重整体呈现直线上升态势,从1978年的15.3%上升到2016年的44.2%,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全市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6.5:28.2:15.3调整为2016年的13:42.8:44.2。
(二)第一产业以农、牧为主,结构相对稳定
80、90年代常德第一产业内部一直是农业主导,农业占第一产业比重均在50%以上,到2000年后,基本形成农、牧两大产业主导格局,两者占比均在40%左右,渔业、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一直较小,三者合计不超过20%。总体来看,2000年以前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2000以后,农林牧渔业结构基本保持稳定,2016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结构比为:44.9:2.3:40.8:8.8:3.2。分产业结构看,农业内部,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201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其次为油料作物,其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5%,蔬菜、棉花播种面积也相对较大,蔬菜面积超过10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为6.3万公顷。牧业内部,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2016年出栏生猪617万头,猪肉、牛肉、羊肉、禽肉产量结构比为:67.8:2.7:4.5:24.6。渔业内部主要以鱼类养殖为主,其占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2.6%,虾、蟹、贝等其他水产养殖业占比很小。林业占整个第一产业比重最小,2016年仅为2.3%,相对较为薄弱。
(三)第二产业中工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一烟独大”特征明显
第二产业内部包括工业和建筑业,2016年两者产值比例为:90:10,工业一直占据第二产业绝对主导地位。
1、建筑业务集中于房屋建筑业,二级企业产值占据半壁江山。建筑业主要包括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四大行业2016产值比例为:80.5:15.4:3.7:0.4。建筑企业资质等级分为一、二、三3个等级,2016年一级、二级、三级企业完成建筑产值比例为:33.6:51.1:15.3,二级资质企业占据建筑市场过半份额。
2、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变化,“一烟独大”地位稳固。2016年前十大规模工业产业(按增加值排名)分别为: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其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3.2%、8.2%、4.2%、3.2%、2.9%、2.9%、2.6%、2.3%、2.2%、2.1%。与2013年相比,烟草行业稳居工业第一大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第3大工业产业下滑为第5,通用设备制造业从第5滑落至第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从第7滑至第8,专用设备制造业从第9下滑至第14,与此同时,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排名上升,食品制造业从第11新晋前十大产业至第10。2016年,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据规模工业的87.2%,比2013年提高56个百分点,主要是烟厂纳入园区统计范围。2016年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0%,比十年前提高15个百分点。
(四)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为主,转型升级逐步加快
常德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产业、信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2016年,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据前三,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13.3%、12.1%、11.8%,增加值排名第四至第十的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对比2006年,十年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下降明显,分别下降6.6个、5.7个、4.2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业比重相对上升较快,另外,金融业、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比重上升明显,显示出常德第三产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正逐步加快。
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从近年来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三次产业呈现一产稳、二产降、三产升的一般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但实际上一、二、三产业结构内部仍然不够优化,产业内部结构过于单一,种植业内部的“一粮独大”、养殖业内部的“一猪独大”、工业内部的“一烟独大”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2016年稻谷产量占到了全市粮食产量九成,猪肉产量占到肉类产量三分之二,特别是“一烟独大”问题仍然突出,2016年烟草产业增速仅为1.8%的微增长情况下,烟草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高达53%,占GDP比重高达17.3%。2016年全市工业前十大产业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虽然高达83%,但剔除烟草产业后,所占比重仅为30%。全市1007家规模工业企业,除烟厂产值过500亿外,再无百亿级企业,产值50-100亿的也仅有3家,除烟厂外的19家十亿级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合计仅占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7.1%。
(二)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从产业布局来看,全市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市城区,外围区县市发展相对滞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大,越往外围,密度越小。2016年市城区(含武陵、鼎城)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超过50%,六县一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占全市总量的31.7%,除武陵区外,其他区县市一产业比重均超过在15%以上,其中桃源、汉寿、临澧还超过20%,2016年我市六县一区(鼎城区)一市以占全市97.7%的土地面积、87.3%的常住人口,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六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占全市四成。
(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从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44.2%)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2.8%)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大产业,从数据上看,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进入服务业主导阶段,但实际是工业化进程仍未完成,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2016年全市一产业比重占比为13%,虽较上年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主要依靠烟草业、农产品加工业、原材料加工业等传统制造业支撑,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2016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3.8%,与GDP总量占全省约十分之一、排名全省第三明显不相匹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其他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四大行业拉动,四大行业合计占第三产业比重超过80%,占GDP比重接近40%,其中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均属传统服务业,近几年增速一直低于GDP增速,而增速较高的金融业、房地产业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合在一起不到10%,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力较小。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当前的全市农业结构和未来农业发展趋势,要改变“一粮独大”“一猪独大”“效益下降”“结构过剩”农业发展状况,近期内种植业应当按照“稳水稻、提油菜、减玉米、调棉花、扩蔬菜、增水果”的结构调整思路,优化水稻、油菜种植面积,提升科技水平、品种品质,藏粮于技、藏粮于地;适度压减玉米面积,调整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增加水果产量。畜牧业应当按照“稳猪禽、壮牛羊、兴奶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加快规模养殖步伐,推动生猪规模养殖向适养区转移,扩大牛羊肉在肉类中的比重。渔业应当按照“高效养殖、生态养殖”的调整思路,因地制宜推广“稻渔共生”“稻虾共生”综合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
(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要运用加减乘除,做好四则运算,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烟独大与千家小微”并存、“低效益与高耗能”叠加的“一大一小”、“一低一高”产业发展结构。一做加法加大招商引资。立足常德农业资源优势、生态资源优势、特色资源优势、山水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重点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高新企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总部企业。二是做乘法延伸产业链条。按照“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产业带集中,拉长产业链条,做优配套产业,推进产城融合。三是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2016年常德单位GDP能耗水平在全省相对较低,主要是烟厂能耗低、产值高,再加上创元铝业部分企业停产的影响,剔除烟厂后,常德的能耗水平仍然偏高,因此应当借环保督察契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四是做除法改造传统产业。要除旧立新,运用新技术加快改造机电、食品、纺织、造纸等传统行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实现增量提速、存量提质。
(三)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产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推进农业与工业生产现代化,围绕农业产业化,搭建病虫害防治、农机租赁、农资配送等农业专业化服务平台,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金融信贷、电子商务、售后服务、商务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居民服务,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优化健康服务,推进医疗体系改革,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优化养老服务,发展养老地产、养老事业。优化住餐服务,发展农家乐、连锁餐饮、连锁酒店、互联网配送餐饮业,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突出桃花源品牌和桃花源文化,打造“世外桃源”旅游品牌和“亲亲常德”旅游形象,把常德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