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开通对汝城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及应对措施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国土面积2401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80%以上,常住人口33.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近6万人,在经济地理上属于边缘区,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县。长期以来,汝城县没有铁路,不通水运,106国道和S324省道坡陡路急,加之近年来公路改扩建施工,从汝城到郴州10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大半天,严重制约了汝城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县域经济水平较低,财政实力不强。据统计,到2011年,汝城县GDP、财政总收入分别只有33.3亿元和6.4亿元,分别只占郴州市的2.5%和4.3%,人均GDP、人均财政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56元、1922元和2525元,分别只有郴州市平均水平的34.3%、58.7%和40.5%。交通瓶颈成为汝城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而高速公路的开通将成为汝城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高速公路开通对汝城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汝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008年8月和2010年7月,全长135.27公里的厦蓉高速和岳汝高速汝城段全线开工,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将先后竣工通车,届时汝城县将由一个交通死角转变成一个交通枢纽。汝城人民将全面分享“高速时代”带来的成果。一是安全系数大大提高。高速公路采取立体交叉、双向通道、封闭式运行,排除了混合交通的干扰,安全标准大幅提高。据统计,高速公路事故率只有一般公路的一成左右。二是行程时间大大缩短。高速公路路面宽阔,速度大幅提高,平均为一般公路的2至4倍。以汝城到郴州为例,目前驱车走S324省道需3个小时以上,而厦蓉高速公路建成后只需一个半小时可达。三是运输能力和效益显著提升。高速公路可通行大吨位、集装箱货车和高档客车,运输能力成倍增加。同时高速公路车辆匀速行驶长,在途时间短,可大大节省燃料和时间,延长车辆使用寿命,提高运输效率。据统计,高速公路的经济运距可达500至1000公里,是普通公路的2-3倍。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必将给汝城经济发展带来系列积极影响。
(一)为招商引资打下新的基础。一是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两条高速公路建成后,汝城县承东接西、南北交流,“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迅速凸显,县域内优势矿产、竹木资源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将显著增加。二是招商引资条件大大改善。交通基础条件差一直是制约汝城招商引资的主要瓶颈,“末端交通”、“封闭交通”的特点明显。高速公路建成后,汝城将成为湘粤赣县际交通枢纽,各类商务洽谈时间大幅压缩,经济合作往来更加便捷,大型项目落户汝城的可能性大幅增加。三是园区承载能力大大提高。高速公路建成后,汝城三江口、三星、土桥、园艺场等目前“一区四园”的资源整合、要素配置和产业布局进度将明显加快,有助于提高园区综合承载力,将对工业项目入驻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发展信心大大提振。长期的交通不便导致汝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对比较封闭。高速公路建成后,与外界联系紧密,山区人民发展经济的意识将增强,要求更迫切,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开展。今年1-9月,汝城新批外资项目4个,新批内资项目63个;实际利用外资2907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7.9%,增幅分居郴州市第9位和第5位。
(二)为产业转型提供新的动力。汝城已探明资源储量17种,占郴州市的37%,其中铁矿、钨矿资源储量分居郴州市第1和第4位;汝城县水产、水果、蔬菜、药材、茶叶、楠竹丰富,有“高山无公害农业”的知名品牌。长期以来,受交通瓶颈制约,汝城工农业外运产品基本以原材料或半成品为主,经济效益不高。高速公路建成后,为汝城工农业产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提供了动力,工农业产品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将有力地促进汝城经济的转型升级。今年截止9月,汝城新增“三上”企业18户,同比增长26.1%。
(三)为物流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汝城的矿产和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受制于交通制约,汝城物流成本普遍比外地高10-20%,导致汝城工农业产品和交通运输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高速公路建成后,外地客商对汝城各类资源的需求必将大幅提升,而运力增加后,进出汝城交通运输成本也将大大降低,交通运输行业效益将显著增加,市场竞争力将明显提升,汝城物流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四)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汝城旅游资源丰富,但过去由于交通闭塞,许多旅游景区景点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原始状态。便捷舒适的高速公路开通,缩短了旅客与目的地、商品产地与销地的时空距离,必将极大地促进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特别是汝城的红色旅游、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热水温泉、理学文化和少数民族等旅游资源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开发。今年1-9月,汝城接待旅游人数和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6%和21%。
(五)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创造新的平台。一是人口聚积功能大大增强。高速公路通车后,围绕县城和中心镇,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将加快形成,投资兴业和商业居住将明显加快,特别是高速互通口的热水、文明、益将、田庄、井坡等乡镇人口和产业聚集度将明显加快,从而加速汝城城镇化进程。2011年,汝城城镇化水平28.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业发展空间加大。高速公路建成后,能有效改善汝城县城和沿线中心集镇地区的投资环境,在当前汝城地价仍然较低情况下,受投资资本和居民购房“看涨不看跌”的心理影响,大批房地产企业将抢占先机,进驻汝城,推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大幅增加,促进汝城镇化建设的加快。2011年,汝城房地产开发投资首次达到2亿元,同比增长13.8%,而今年1-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已达2亿元,同比快速增长47.1%。
(六)为引智引技打开新的通道。汝城县周边300公里区域内,郴州、广州、长沙、赣州、韶关等大中城市众多,高等院校林立,区域内人才济济,渴望发展平台,而汝城资源丰富,特别是在矿产资源深加工和旅游管理方面发展潜力巨大,技术研发和技术交流合作具有广阔空间。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开通,汝城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瞬间拉近,为汝城县广泛吸纳人才和引智引技打开新的通道。
二、高速公路开通加快汝城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强化机遇意识,注重规划研究。高速公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速度上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它将为汝城的产业结构、发展理念、空间范围带来巨大变化。因此,要充分认识高速公路开通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建议汝城县成立高速公路经济发展研究机构,在“建设三个县城”(努力把汝城建设成为湘粤赣边际中心县城、湖南省边际门户县城、国际生态宜居县城)的发展战略目标下,着力加强对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镇布局等方面的研究和规划,积极向上争取农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政策、资金和项目优惠支持,推进汝城经济社会发展与高速公路时代的加速接轨和融合。
(二)完善交通网络,加快城镇建设。一要加快改造。加快改造106国道、S324省道,大力实施通乡、通村通畅工程,全面加强县城、沿线集镇交通网络与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主动对接,做好公路客货运、公交、的士等交通线路规划和站点设置,使之与高速公路互通口充分衔接,实现高效分流。二要强化监管。抓好高速公路沿线控制性规划的监管,确保依法建设、依法管理,促进城镇人口、物流、产业的有序聚集,重点打造东部热水、南部大坪、西部文明、北部暖水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城镇。三要抓紧规划。完善城镇土地储备与开发体系,突出做好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土地规划与开发,促进县城的扩张及提质。四要积极引导。要引导房地产企业把汝城旧城改造与城南新区开发结合起来,加速人流、财流和物流向新区聚集。力争到“十二五”末,汝城县城规模12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以上,全县城镇化水平接近40%。
(三)抢占高路先机,增强产业实力。抢占先机者先受益。一要优化产业布局。配合区域发展规划,策划、包装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优化汝城产业布局。二要促进集群发展。用足用活汝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港澳绿色食品基地”、“矿产资源大县”等城市名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传统资源型工业和“高山无公害”农业发展,促进汝城矿产、水电、林木、蔬菜、地热和旅游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三要加快物流提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分享高速公路开通后人流、财流、物流等要素流动带来的收益;以打造汝城县际区域交通物流中心为目标,大力加快三江口、暖水、水口、岭秀、益将、井坡等中心集镇场站、仓储等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有实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四要加大承接力度。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现有“一区四园”发展向高速公路沿线聚集,把开发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大力引进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落户汝城,提升全县工业发展水平。
(四)加大旅游投入,提升旅游品质。高速公路开通将为汝城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汝城旅游行业如何适应“快旅时代”带来的变化,如何调整提升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应当成为汝城旅游决策者和从业者的思考重点。一要加大旅游投入。搞好旅游规划、开发和建设,重点巩固和提升汝城红色老区、森林公园、地热温泉、民俗文化和高山农业等旅游资源,力争3-5年打造汝城集观光、度假、避暑、休闲、养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格局。二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县内外企业大力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现代商贸服务业,提升汝城旅游综合实力。三要搞好形象宣传。在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立旅游服务窗口和旅游接待站,着力抓好汝城旅游形象宣传和产品促销,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汝城观光旅游。四要扩大合作空间。创新旅游产品和线路,主动加强与南华寺、丹霞山、莽山、东江湖、炎帝陵、井冈山等周边知名景区和旅行社的联系与合作,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五)着力引智引技,构筑人才高地。一切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一要加强合作。加强同郴州、赣州、广州、长沙等地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联系,采用多种方式,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运用到汝城的优势产业中来,进一步提高汝城工农业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二要加快推进。重视培养引进人才,利用便捷高速,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加快引进汝城急需的各种紧缺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加快构筑人才高地。三要完善机制。通过完善人才的市场配置机制,改变传统的引才观念,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为汝城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谷坊生 肖玉忠]
[审核:陈思]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