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论苏仙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及对策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4-08-0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将“新型城镇化”推升至一个举国关注的战略高度。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化、开发区建设模式,新型城镇化不再是钢筋混凝土的简单堆砌,而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通过人口的迁移推动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体现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苏仙区要正确审视当前城镇化的现状,认真分析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和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把握机遇、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助推苏仙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2017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苏仙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苏仙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截止2013年末,全区年末总人口37.1万人,常住人口41.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08万人,城镇化率62.7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全省、全市的城镇化率分别是53.73%、47.96%、47.03%。苏仙区的城镇化率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全市9.03、14.8、15.73个百分点。苏仙区城镇化率在全市排第二。  

  (二)城镇规模逐步扩展。苏仙区辖9镇1乡、6个街道办事处,166个行政村、67个社区,全区行政区划面积1340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区面积212.7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95.1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总户数10.8万户,城镇建成区总人口33.2万人;城镇建成区绿化面积38.2平方公里。随着苏仙“两型”产业示范园成功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苏仙现代烟草产业园、苏仙工业物流园的建设开发,东南北城市发展框架已经初具雏形。王仙岭、爱莲湖、裕后街等新商圈加快形成。  

  (三)区域实力不断壮大。苏仙区城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呈现为“二、三产业主导”的发展格局,支柱产业和园区经济发展迅速。2013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5.1:66.0:28.9,非农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94.9%,经济的开放度越来越高。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5.47万元。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71.99亿元,其中园区工业增加值132.8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6.3亿元;全区规模工业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0户;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0.9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8.3亿元。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5.61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1.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53亿元。  

  (四)居民保障持续改善。2013年,全区人民生活实现程度为83.5%,比2012年提升4.4个百分点。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4元,增长12.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565元,增长16.1%;经营性净收入2723元;转移性收入3076元。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3元,增长13.5%。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9.7平方米;人均储蓄存款42290元;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2%,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48.5%。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11.3%,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不断上升,达到72.1%。

  (五)城乡环境不断优化。2013年,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75.4%;地表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99%。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77.1%,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92.2%。森林覆盖率67.2%,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率4.26%,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5%。全区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老城区不断扩容提质,城东新区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人防大厦、区人民医院等地标性建筑全面建成,西河沙滩公园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当前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一个地方体现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苏仙区为郴州市辖区,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非农优势、政策优势。与其它县级行政区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城市主体(即市区)的一部分,城镇化率程度较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苏仙区存在城镇人口增长缓慢,新城区城市功能缺失,资源和环境压力大、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待加强;尤其是面临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压力加大等困难和问题,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在科学判断形势中抢抓机遇。当前制约苏仙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快速推进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人口增长较缓慢。苏仙区的城镇化率虽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但与同处城区的北湖区80.18%的城镇化率相比低17.42个百分点。2011年苏仙区城镇人口24.36万人,城镇化率60.10%;2012年撤乡并镇后,全区由2个街道增至6个街道,但城镇人口增长依然缓慢,2013年城镇人口26.08万人,城镇化率62.76%,只高出2011年2.66个百分点。同时,全区各乡镇、街道的城镇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达到全区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的只有苏仙、南塔、白鹿洞、王仙岭、观山洞及白露塘6个乡镇(街道),而望仙望、马头岭乡、五盖山镇3个乡镇的城镇化率不足10%。  

  (二)新城区城市功能缺失。苏仙区在新型城镇化中,过度依赖房地产,忽略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城东新区以及爱莲湖片区,虽然发展多年,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还不强,供水用电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市功能缺失,有人住而没有人气,区内没有银行,没有大型超市,没有市场,没有学校,人们在生活购物等消费上还极其不方便,同时,也带动不了第三产业大发展。碧桂园、东田金湾、君临天下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因而亟待改善。城东新区及爱莲湖片区各楼盘新房入住率不足一半,有的楼盘甚至不足30%,这也让资源处在闲置状态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产业发展结构不优。苏仙区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目前达66%,第三产业比重偏小,不足30%。2013年,苏仙区、北湖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5.07亿元、158.23亿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8.9%、59.9%,苏仙区第三产业比重比北湖区低31个百分点。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苏仙区城镇化进程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力量尚显不足。特别现代服务业是块短板,这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与发展新型城镇化客观上要求第三产业占较大比重的矛盾非常突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业发展带动了城镇化进程,但并未形成就业的规模性扩张,只有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  

  (四)财税体制严重制约。苏仙区为市辖区,有着县、市没有的人口、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有县、市没有的财税受限的事实,实行财税省管县之后,市级只有依靠两区的财税支撑。近几年的市、区财税体制改革,市区财税实行68:32分成,而两区又承载较市级更多的投资和建设任务,在资金上却难以保障,每年财政支出都远超财政收入,出现的空缺逐年加大,这些问题始终是苏仙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阻碍。  

  三、苏仙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对策  

  (一)打造产业中心,实现产城融合。产城融合将成为未来工业园区定位的必要元素,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利好产业的发展将反哺本地产业方向的不足。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下,完善的产业结构、健全的配套设施、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合理的规划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只有以产业为动力发展城镇,产业将替代房地产成为城镇发展核心动力,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逐步市场化,通过人口的迁移推动产业的布局与发展。才能解决空城问题,完成“人的城镇化”的转变。我们要依托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和苏仙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做好园区配套服务产业,扩大就业面;另一方面大力吸纳城镇人口,扩大城市包容力。  

  (二)解决人口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带动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及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相关行业也随即迅速兴起,必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乡村人口乃至外地人口向城区流入,加快城镇化进程。如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拥有2万多产业工人,按在岗职工人均4万元的平均工资来算,即8亿多元的工资收入,应充分利用这笔收入来撬动城镇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吸纳产业工人成为苏仙区的常住人口。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苏仙区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截至2013年底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57177人,是2009年的1.35倍,占总就业人员的99.6%。  

  (三)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城镇规划。着力提高土地和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民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各乡镇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加大建设用地的报批力度,加大土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空心村”整治力度,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足够调剂用地。对全区存量土地进行全面清查,真实掌握存量土地的面积、权属、分布等情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明确开发强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采进一步提高土地效益,集镇建设要以节约集约土地资源为中心,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遵守自然规律,建生态宜居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要求我们自觉遵守发展规划,拒绝“规划跟着领导走”、“规划随着项目走”、“规划不足”、“规划过度”等乱为现象。要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合理划定城镇的开发边界,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自然、融入自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五)建设物流中心,加快服务业发展。打造新的商务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引进银行业、证券业等多种大型金融商务机构及连锁品牌购物中心入驻苏仙区。依托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重点推进仓储物流等项目建设。城东新区应尽早做好农贸市场的规划布局,聚集人气并带动周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服务业等相关行业发展。结合6个街道以及新旧城区的发展规划特点,大力发展商业贸易,打造特色商业街。以交通及区位优势为契机,支持发展客运、货运交通体系和物流中心,为商贸发展提供便利交通条件,并通过人流、物流,整体带动全区商业发展,加快推动全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六)构建重要支撑,发展文化旅游业。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差距拉大、资源破坏的问题,需要新型城镇化破解这些问题。因为新型城镇化“新”在:一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二是以产业为依托的实施路径。文化旅游业将有助于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完善旅游产业,努力打造“软实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苏仙区经济腾飞。新型城镇化将给许多产业带来重大的机会空间和发展红利,而文化旅游业可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人员就业。随着王仙岭、西河沙滩公园、六寨沟、东旭园林、竹博园、和平村等旅游景点的逐渐成形,郴州大道生态旅游前景广阔。我们应结合苏仙特色的土菜饮食文化,规划布局好郴州大道沿线的生态旅游路线,改造升级“农家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新建升级改造部分商业及娱乐设施,切实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娱、购等需要,着力打造苏仙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最具苏仙特色的旅游产品。让郴州大道真正成为苏仙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带。我们要通过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崛起计划,设计精品旅游路线或旅游项目,大力推广苏仙旅游资源。

[供稿:苏仙统计局 周艳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